公元1085年,一生都致力于变法图强的宋神宗病逝,年仅8岁的宋哲宗继位。
宋神宗的母亲皇太后高滔滔升格为太皇太后,临朝听政,时年53岁。
令人没想到的是,已经渐露颓态的北宋,正是在这位太皇太后临朝的8年中,迎来了被后人称为北宋最太平的时代,也是北宋最后一段国力较强、政治清明的时期,史称“元祐之治”。
一、王安石变法结束的标志,就是高太后临朝
高太后是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但在他儿子宋神宗在位时,这位太后只是进行了适当的劝谏,并没有干政,由此可见高太后不是一个喜欢专权的女人。
但等高太后合理合法地临朝称制后,自然要贯彻自己的想法了。
那就是,全面否定变法,一切都回归老样子。
代表性动作就是把王安石曾经的政治死敌司马光请回来。
王安石与司马光究竟谁更有利于北宋发展,很难评判。
但有一点,两人人品都很正,所以,尽管北宋的政策因为他们两派而时常翻云覆雨的,但风气总体上并没坏。
换句话说,就是无论是站王安石的宋神宗时期,还是站司马光的高太后时期,都没出过大奸臣,大家只是观点不同,都想做成绩。
巧合的是,王安石和司马光这对欢喜冤家,都在1086年同年去世,都没能真正看到高太后的高光时刻。
二、北宋最太平的八年
史书中并没记载高太后的具体执政举措,只说她做了两件事:
1、约束自己
高太后生活非常简朴,史载:
文思院奉上之物,无问巨细,终身不取其一。人以为女中尧舜。
而且,她还极力约束外戚。
高太后的两个侄子高公绘、高公纪想升官,却多次被她叫停,最后是宋哲宗再三请求,才给升了一级,而且从此以后不准再升迁。
宋神宗的乳母有一次想替朝臣说好话,高太后差点没直接砍了她的头,从此,那些外戚没有敢偷偷替人办事的了。
2、与民休息
北宋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就是大家都认为那是一个非常富裕的朝代,但财政亏空也是历朝历代最严重的。
要分析这个命题,实在是太过庞大。
但有一个原因,绝对排得上前三位,就是官员编制太多,恩荫泛滥。
只要能沾点亲戚关系,哪怕你只是个婴儿,都能领一份工资。
高太后虽然没有能力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但她已经敏锐地发现了(范仲淹、韩琦、王安石、司马光、苏轼、苏辙等人都是部分发现了这个问题),史载:
又以官冗当汰,诏损外氏恩四之一,以为宫掖先。临政九年,朝廷清明,华夏绥定。
这是说,高太后下令,带头砍掉自己恩荫的四分之一,做为宫庭中的表率。
所以,从1085年到1093年高太后去世,这段时间被称为北宋最太平安宁的时期,很多人甚至将其与贞观之治相提并论。
三、曾经痛扁过西夏的梁太后
从1040年开始,北宋与西夏之间就一直在打打和和。
在高太后之前,总体上讲,西夏每次都能赢,但也无法占到实质性便宜。
因为他们刚打下的地盘,随后很快就主动放弃或者被北宋收复了。
高太后曾经听从司马光的建议,放弃过兰州、米脂等“五砦”给西夏,就是不想轻起战事,耗费财政和民力。
1086年时,北宋这边的皇帝宋哲宗9岁,高太后临朝。
西夏这边的皇帝李乾顺3岁,梁太后临朝。
梁太后很凶悍,高太后把几个城堡让给她了还不算完,居然于1092年亲自带领20万大军攻打北宋的环州。
她以为高太后就是泥捏的性子,那就大错特错了。
高太后的曾祖高琼、爷爷高继勋都是名将,她的母亲鲁国夫人也是名将曹彬的孙女,所以,高太后是妥妥的将门虎女!
1092年,高太后任命文武双全的大将章楶为环庆路经略安抚使,发动了洪德城战役,不到3万人的宋军把梁太后打得换了衣服才得以逃脱。
这一战中,宋军还涌现了一位现象级大将:折可适,战功远远大过名气的低调将领。
高太后虽然只执政了8年,却是北宋晚期最亮眼的一道风景。
如果说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她没能摆平愈演愈烈的党争,当时叫“蜀洛朔党争”。
1086年,蜀党领袖苏轼、洛党领袖程颐、朔党领袖刘挚就开始了辩论,全是大咖级的士人。
争的内容慢慢从“是否变法”和“如何变法”的正经事儿,开始挟带上了私货“如何做人”和“谁能做官”。
那个时候,有个39岁的读书人,在这三派之间来回穿梭游弋,大家都说这人挺好。
他就是蔡京,16年后当上了宰相,北宋末年的“六贼”之首。
(文字原创,网图侵删)
自评:宋朝的女人,比男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