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和之时,白居易观赏完《七德舞》后,内心深受触动,久久难以平复那份激动之情。在他眼中,那一场《七德舞》仿佛是一把神奇的钥匙,瞬间开启了通往太宗年代的时光之门,让他仿若置身其中,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气息。
《七德舞》它最初是由《秦王破阵乐》发展而来的。在武德时期,李世民成功平定了刘武周,当时军队里采用旧有的乐曲,然后填进全新的歌词,以此来庆祝取得的胜利,而这一诞生的乐曲便是《秦王破阵乐》。
贞观之时,《秦王破阵乐》先是经由魏征、虞世南、褚亮、李百药等人为之增撰新词,接着吕才负责协律度曲,李世民还亲自制作了舞图。如此一来,便诞生了气势磅礴、气吞山河的《七德舞》,它与《九宫舞》一同成了唐朝皇宫里的宫廷舞曲,旨在向后辈子孙诉说开国创业及治国安邦的艰辛。
每当《七德舞》拉开序幕之时,在场群臣无不情绪激昂,热血为之沸腾,白居易自然也在其列。待他将《七德舞》欣赏完毕后,内心那万千的感触便化作了一首诗篇,用来咏唱赞叹李世民平定天下的历程以及其治理天下所施行的诸多善政,诗中便有这样一句:
三千名哀怨的宫女被放出了皇宫,让她们得以恢复自由身;而那四百名原本被判了死刑的囚犯,也都纷纷主动归来,接受应有的惩处,回到狱中继续服刑。如此种种,皆彰显出当时不同寻常的举措与状况。
贞观二年(628年)发生了“怨女三千方出宫”一事。彼时干旱少雨,中书舍人李百药上书指出,太上皇宫以及掖庭内宫女数量众多,她们消耗大量衣物粮食不说,还致使阴气淤积,从一定程度来讲,这也是出现干旱少雨状况的一个缘由。
且不论李百药的这一论断是否有凭有据,单就太上皇宫与掖庭宫中宫女众多这一点而言,李世民向来是清楚的。宫女数量庞大,可并没有足够多的事务安排给她们去做,倒不如放她们出宫,使其能够自由婚配。于是,李世民便下达了旨意:
深宫中的妇人着实可怜,被幽闭于此。她们在完成洒扫等事务之后,便无所事事了。其实应当让她们都走出这深宫,准许她们去寻觅自己的伴侣,开启新的生活才是。
李世民旋即安排戴胄与杜正伦负责处理遣返宫女的事宜。在他们的经办下,前后总计有三千多人的宫女得以被放出宫去。这一举措当属李世民施行的善政内容之一,为此,众人纷纷对其称赞有加。
需明白,诸多宫女一旦踏入皇宫,便近乎被囚于那深深宫闱之中直至终老。能有幸获得皇帝垂怜进而晋身为妃子之人,实在寥寥无几,绝大多数宫女都只是普普通通的身份,在宫中默默度过平淡的一生。
对于这些宫女而言,是存在着出宫相关规定的。通常情况下,只有等她们年纪大了,没什么用处的时候才会被放出宫去,真正到了出嫁年龄就被放出宫的情况少之又少。就算真有被放出去的,那也基本是二十多岁的大龄剩女了,并且这还算是极为特殊的恩赐呢。
许多宫女往往操劳直至年老,对她们而言,拥有正常的婚嫁生活差不多是难以企及之事。而李世民选择放她们出宫,这无疑是为她们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由此事便足以看出,李世民确实怀有宽仁之心呐。
李世民的宽仁在“死囚四百来归狱”一事上有着充分体现。此事发生于贞观六年(632年),那时李世民亲自对刑狱相关事宜加以过问,结果察觉到狱中存在着390名被判处死刑的囚犯。
总体来讲,李世民所施行的乃是宽仁之策。就拿631年张蕴古被处死刑这件事来说,事后李世民极为懊悔。为此,他专门下诏规定:“即便死刑已判定要即刻执行,也都得经过三次覆奏。”由此种种,皆能看出李世民在刑法方面所秉持的宽仁态度。
现如今,当李世民见到那390名死囚犯之时,心中不禁又泛起了别样的念头。经过好些天的反复思量,李世民最终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那便是给这390名死囚犯放一个长长的假期,允许他们先回家去探望亲人,之后再回来接受刑罚。
李世民产生的这一想法,遭到了群臣极为激烈的反对。毕竟当下并未遭遇什么重大之事,并不在大赦天下所规定的情形范围之中。而且就算是进行大赦天下的举措,也有部分死囚犯,原本就是不在能够被赦免的范畴之内的。
李世民一旦决定要做某件事,那便无人能够阻拦得了。就如这件事,即便可能存在不同意见,但最终还是依照李世民心中所想的那般推进下去了,谁也改变不了既定的走向。
转瞬之间,一年的期限便已来临。此事早就在许多人当中引发了热议,不少人认为那些囚犯定然无法依照约定时间全部返回,觉得至少会有部分人逾期不归,到时候李世民又该如何处置这一情况呢?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所有囚犯竟都按时归来,一个都未曾少缺。
他们的诚信深深打动了李世民,李世民随之把他们都释放了,此事无疑彰显出李世民施政宽仁的一面。不过,对于这件事,历来众说纷纭,看法各异,其中最为出名的当数欧阳修所撰写的《纵囚论》了。
《纵囚论》开篇便提到“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依欧阳修之见,此事不合人之常情。他认为李世民这般行事,恐怕就是为求一个好名声罢了,此等做法无异于作秀,分明是上下双方彼此揣测对方的心思。
李世民已然洞悉了那些囚犯内心的想法:“只要能按时归来,皇帝想必就会免去我的死罪吧。”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李世民心中有了底,于是便放心地将他们都放归回去了。
囚犯其实早已猜透了皇帝内心的想法,那便是“他们若想被赦免死罪的话,便会自觉地回来”。果不其然,这些囚犯按照所约定的时间,全都如期地返回了,丝毫没有违背当初的约定。
不少人或许会质疑,要是判断失误了可咋整?万一囚犯跑掉了该如何是好?但实际上呢,这种情况压根就不可能出现。就算他们有逃跑的念头,可又能跑到哪儿去呢?根本就无处可逃嘛。
因此,当一年期限届满之际,所有的囚犯居然全都回来了,这既出人意料却又合乎常理。不过呢,像这样的举措偶尔施行一回倒还可以,要是次数多了那肯定是不行的,毕竟这不符合律法规定,也与情理相悖,李世民自己对此也是心中有数的,他还曾对着群臣讲过:
我曾听闻这样的话语:一年当中要是多次实行大赦,那些善良的人便会变得沉默不语。我拥有这天下以来,从没有频繁地进行大赦之举,就是不想诱导百姓心存侥幸,认为即便犯了错也能轻易获得赦免啊。
因此,像这样偶尔做一回,其目的并非是要去感化那些囚犯。实际上,就如同大赦天下一般,这不过是皇帝用以巩固自身皇权,同时向百姓展现其宽仁的一种手段罢了。
即便如欧阳修所言,李世民做此事就是奔着获取名声去的,可那又能怎样呢?不可否认的是,李世民实实在在就是一位名垂千古的明君。
也许是由于其得位途径存在争议的缘故,他对自身的名声极为看重。不过呢,他着实堪称一位明君,有着虚怀若谷的胸怀,善于接纳谏言,在政务上勤勉且爱护百姓,为人宽仁又极具包容心,论及文治武功,差不多没人能比得过他。
李世民这位皇帝极具人情味,对自己的孩子悉心爱护,对臣民倾力保护。他成功塑造了群臣和谐相处的典范,一手开创了贞观之治。那令世人始终难以忘怀的盛唐气象,正是由李世民奠定了最初的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