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兜底地方债,经济发展将进入痛苦的还债期,谈谈我的几点担忧

春迟嫣韵谈军事 2024-04-10 00:23:22

这两天,看见一条非常爆炸性的新闻,中国银行将在未来五年内为河南省提供一万亿人民币的支持,而建设银行将为河北省提供2万亿的支持。这打破了以往我们印象中,中央不为地方债务兜底的固有认知,看来地方债务风险太大,已经到了中央不得不出手干预的程度了。那么这条信息背后都有哪些内涵?未来全国推广之后,对我们未来的经济发展会产生哪些影响?接下来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为大家全面解读一下这条信息背后的含义,以及我个人的几点担忧。

银行兜底地方债有什么策略?包含了哪些内容?

就在中国银行宣布支持河南一万亿的消息出台之后,高盛发布了一篇专门针对此事的调研报告。根据高盛的预估,中国银行的行为,未来将会得到全国推广,也就是说,中国地方债务目前已经到了暴雷的前沿,银行托底地方债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风险,但是一旦开头,势必在全国形成主要应对地方债务风险的主要方式。

根据高盛的预估,中国将通过银行,对地方债务进行置换。来缓解地方债务暴雷的风险。整个债务置换过程根据地方债的展期,可能会维持5年以上的时间。到2028年前后,将达到第一个高峰。在这个过程中,各大银行需要每年拿出30万亿的贷款支持各级地方政府。其中的三分之二用于置换地方债务,另外的三分之一则用于弥补地方财政收入不足的问题。

请大家注意,这里面有两个核心内容,一个是借新还旧的债务置换。另外一个则是银行通过贷款的方式弥补地方财政不足的问题。

债务置换,是银行通过低息贷款的方式,将地方上欠的利息比较高的贷款换掉。用于削减地方债务的利息开支。打个比方,如果你借了一笔利息为10%的贷款,为了防止因为利息过高导致你破产,银行主动给你提供3%的低息贷款,将你的融资成本降低百分之七。根据普遍预估的数据,中国地方债务融资的平均利息大约是8.5%,各大银行为地方政府提供的贷款的利息不会超过3%,这样地方政府每年就会减少百分之5以上的利息开支,全国加起来,这笔钱的总额将高达几万亿,也算是非常可观的。债务置换本质上就是地方政府从银行拿钱,先把之前欠的债务先还掉。债务本身并没有减少。而且银行将会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债务风险。

其实这种债务置换的方式,对于我国来说并非第一次执行。2015年中国也面临着地方债务过大的问题,因此债务置换计划早就进行过了。当时中国财政部长楼继伟称,债务互换计划帮助地方政府的借贷成本从10%下降到了3.5%。但是楼继伟对本次债务置换计划坚决反对,在楼继伟看来,这将引发道德风险,进一步增加银行的坏账率,增加系统性金融风险。至于我国前财长楼继伟为何反对这么干,也正是我所担忧的,我们会放在最后,为大家详细剖析这么干的后果。

第二,弥补地方财政收入不足的问题,以前地方政府,主要依靠土地财政收上来的钱搞基建。土地财政有一整套的流程,从征地到房产的销售。只有保障将房子卖出去,土地财政才可以继续下去。但是土地财政最大的缺点恰恰是难以为继,因为政府不可能持续卖地,房价也不可能一直上涨。过去政府土地财政的收入,都是建立在居民积极买房的基础上的,哪怕你不买房子,总需要租房子住吧?对于房产还是有需求的。但是一旦房子价格上涨到了老百姓无法承受的程度,房子卖不出去了,土地财政也就走到头了。我们退一万步讲,哪怕民众一直买得起房子,难道土地财政可以一直持续进行吗?所有的耕地会因为土地财政的持续最终被全部占据,到时候大家手里人手一万套房子,但是没粮食果腹,是不是更加危险呢?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土地财政都是难以为继的。

债务置换和弥补地方财政收入不足大量放贷给地方政府,会导致那些负面影响?

如果银行开始给地方财政兜底的话,那么地方政府再也不需要将东西卖给民众来增加收入了。过去那种城投公司质押土地从银行借贷的方式也将成为过去式。根据预估,过去银行通过质押贷款的方式,只承担了34万亿地方债务,未来银行每年都要为地方债承担30万亿的贷款,这对银行来说将会造成极大的压力。

接下来,这么做对普通人会产生什么影响?首先是通货膨胀,大多数人认为大规模通货膨胀或将到来,毕竟那么多的钱放出去,势必引发大规模物价上涨。但是理论上,这种债务置换并不会造成通胀,因为本质上是从银行拿钱置换地方政府的债务,并没有提升整个社会的货币供应量,所以不会造成通胀,这跟政府直接印钞兜底债务完全是两码事儿。债务本身还是债务,只不过通过债务调整,债务成本降低了罢了。

但是这样做对银行的压力很大,银行主要靠利息差挣钱,我国银行的平均息差是1.82%,这个数值已经非常低了。银行总体看也是有利润的,但是银行还有1.62%的坏账率,现在的银行的利润创造能力早已很微弱。如果政府强行要求银行给地方政府债务做低利息兜底,必然导致银行的利息差更难看,导致银行盈利大幅度下滑。当然,银行的盈利下滑并不会马上到来,会随着置换进程逐渐降低。大约是五年时间,银行的利润将跌到谷底。

但是可以预估的是,当银行利润下滑或者出现亏损的时候,就必须找找补回来。而银行为了弥补利息损失,必须进一步下调存款利率。只有存款利率降低了,银行大规模低息给地方政府放贷才能回到合理的水平。银行进一步下调存款利息,将一定程度上导致人民币的贬值,对于我国进口和对外的消费是不利的,因为货币贬值意味着买非人民币结算的商品要支付更多的钱,这对于人民币的国际化实际上是不利的。这进而会导致我国外汇管控更加严格,因为不管控可能意味着更多的钱出走,人民币的风险将会被无限放大。

银行把大笔的钱借给政府之后,银行手里的钱就变少了。接下来银行也必将缩小对企业和个人的放贷额度。提高民众和企业获得贷款的门槛,这将进一步压缩整个社会的生产扩张和消费扩张的速度。例如买车买房子等大宗消费想要获得贷款的难度会成倍增加。企业的贷款难度增加,进一步降低企业扩张的脚步以及研发投入,从而加剧整个社会的通货紧缩程度。

银行托底这一做法意味着一个国家将进入一个痛苦的还债时期,过去过度消费和扩张的痛苦将会在还债中折磨每一个人。

债务置换实际上是一种转移风险的行为,实际上债务并未减少,只是将地方政府的债务,和银行进行了绑定。这会极大增加存款的风险。在高盛看来,中国四大商业银行暴雷的风险不会太大,但是中国的中小银行随时都有倒闭的风险。原因很简单,地方政府的债务只是进行了和银行的绑定,如果地方政府破产,大银行可以利用家大业大,抗住坏账,而贷款给政府的小银行没有大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全面破产是随时会发生的,所以以后中国的小银行将会出现随时倒闭的危险!

这一套思路,和当年的日本比较类似。当时日本陷入衰退之后,房地产和各种固定资产开始大幅度贬值,直接导致全社会陷入了严重的债务危机。整个社会开始偿还当时欠下的债务。但是即便是还完了债务,日本依然长时间保持了0利率甚至负利率,还是没人愿意借钱,整个社会并没有因为低利率造成通胀,利率对于刺激经济活力影响变得很小,通过利率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也开始失效。

通俗点说,日本的利率再低,日本人也会优先存款,而不是贷款消费。整个社会没人贷款,债务都开始收缩,这就是日本学者所说的资产负债表衰退,也就是大家都存钱,不花钱,消费不足。日本发生这样的情况很好理解,当房产等大规模资产升值的时候,贷款买房买到就是赚到,所以大家会一股脑地去贷款买房,因为买到手里明天就升值了。但是如果房产等大规模资产的价格处于贬值通道的时候,资产买到手里就会降价,还要支付贷款的利息,这个时候别说贷款买房了,相对于物资来说,手里的钱一直是升值的,谁还会选择将钱花出去?趋利避害,人的本性罢了!

中国现在的状况跟日本当年是差不多的,全国各地的房产开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买在高位的中国人基本上首付都亏完了,这么大的亏损对于个人来说几乎自己家六个钱包一生的积蓄,这么多的钱短时间亏掉了,哪怕是未来环境好了,这种创伤也会一辈子留在人民的心里,将来即便是将债务还完了,大家觉得受过这种创伤之后,还会大规模消费吗?

对于企业来说也是类似的,当初融资扩张迎来了市场的萎缩。所有的设备和生产单元都成为了企业的负担。企业要步入还债周期。这种还债的行为,在日本持续了十到十五年的时间,这段时间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在还债,所有人都活在痛苦之中。终于在十多年后将债务还完了,将之前挖的坑填平了。但是填平债务之后的人,都感受到了过度消费带来的痛苦,这种痛苦的影响不会随着债务消失而消失,这导致全社会厌恶风险的情绪占据主流,大家都不借钱消费,企业也不进行融资扩张。

为什么我国前财政部长楼继伟反对这种做法,他口中所谓道德风险是什么?

中国现在的情况跟日本当年差不多,大家都不愿意消费。但又不完全相同。日本当年不敢消费是因为大部分为债务所害,不得已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而今天的中国主要是缺乏未来的发展期望,失去信心之后,普遍的悲观情绪导致大家不敢消费,当然,这中间自然也有债务的因素。但是债务绝对不是主要的因素。

说的直白一点,咱们的收入还是太少了。大多数人拿着四五千的工资,还要计划未来的疾病,育儿,老人的赡养以及自己的养老问题,如此多的问题让人根本不敢消费。只能把钱尽可能的存起来避免将来的任何危机出现。

这其中还有管理政府支出的问题。比如花费三十多亿给河道干挂大理石,这种行为本质上还在延续过去大基建的思路,钱倒是花出去了,这中间可能还存在贪腐问题

上面所说的问题还算是比较温和的,毕竟福利待遇和腐败这些会随着时间越来越好的。但是我们最大的问题是地方政府如果从银行拿钱顺手了,想着办法从银行拿钱。最终把银行掏空,就等于将全国人民的财富全都掏空。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管对这种行为进行遏制,对中国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我们结合土地财政,大家就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了。当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98年开始的土地财政开始成为解决地方政府收入不足的主要来源。地方政府发现土地财政这条来快钱的路子之后,开始处心积虑的跟土地要钱花。房价被拉高到一个老百姓无法承受的地步,最终导致房地产陷入萧条,同时也搞得自己债务缠身,难以为继。

今天的地方债问题,说白了,就是缺乏监管导致的。地方考核由GDP为纲的时代,地方长官为了个人的政绩,势必喜欢大搞基建拉动当地经济。这就导致越来越多的开支,随着这种模式在全国成为唯一的考核指标,很多无效的基建也从土地上拿钱。缺乏监管才是土地财政难以长期进行下去的根本。但凡稍有监管,土地财政也不会短短十几年就搞不下去了。

楼部长之所以说这会诱发道德问题,实际上就是担心地方政府一旦有了一个来钱的渠道,会想方设法的从这个渠道拿钱。虽说银行都是一个个的经营主体,但是架不住银行的高管也是官员。一旦地方政府运用手段将银行掏空,咱们多年来积累的所有积蓄都将为这次债务转换买单,而真正出钱的,恰恰是拥有存款的民众!

如何避免银行托底的债务置换,出现地方财政类似土地财政的疯狂套现行为?地方债置换根本上只是延后暴雷的时间,如何进行有效的化债行为呢?

从现在的趋势来看,地方债务如果不管不顾,大规模暴雷不过是迟早的事情。一旦地方债务违约,跟随而来的各种违约事件很可能诱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进而转化为经济危机。所以化解地方债刻不容缓。

从以上的设计上说呢,任何方式只要可以化解债务,都是可行的。只不过这其中有些个代价我们需要付出罢了。还债和消费相比,肯定还债更加痛苦。但是有些事儿不能因为痛苦我们就选择无视。不主动解决危机,等危机找上你的时候,可能连应对的方法都没有了。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实施,如何监管,地方政府如何化解自身的债务!

地方政府的权力要进行适当的监督。像给河道挂大理石这种无效的支出,能少做,就少做。过去那种以GDP为纲提拔干部的方式也要变成还债额度为纲领。至于说到财政收入不足,政府更应该开源节流,能辞退的人员尽量辞退,能关闭合并的部门尽量合并。此外尽快加征房产税,在条件允许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增加地方政府的收入。

此外,对于腐败官员的查处和脏款的追索,也可以算作是地方政府的政绩。查出来的赃款全部用来还债,这本身就是一条地方的生财之道。如此开源节流,还债还是有希望的。如果不考虑未来化解债务问题的根本办法,只考虑最近几年如何避免债务风险,不过是将债务暴雷的时间延后了几年罢了,问题的根本还是用时间换空间,尽快开源节流,为债务找到根本的解决办法。

至于说地方政府和银行沆瀣一气的行为,中央应该专门为此成立一个中间部门,专门用于监督资金的走向,确保无效的,没有用的工程和开支坚决不能实施,同时这个中间部门还要对地方的各种预算开支进行审核,能削减的尽量削减,主要的目的就一个,监督部门的存在,就是在地方和银行之间,设立一道防火墙,这道防火墙直接对中央负责,对全国人民负责。监督地方增加收入,监督地方少花钱。这样的话,大家可能个坚持个十年八年的痛苦时期,债务问题也就化解了!

小结:有些事情,明眼人一眼就看出了问题的根本,而且都不需要太聪明的头脑。但是问题的解决办法却不是简单的聪明脑袋就可以想出来的。作为一个大国,任何一个政策的失误,都有可能带来无法想象的后果,所以有些事情在做之前,还是要进行风险评估以及未雨绸缪的制度建设的。目前银行托底地方债务还只是测试阶段,未来全国实施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到各种风险?这些负面影响和风险如何化解等问题,是不是做了充足的,全盘的考虑和评判?今天我就只能说到这里了,至于后效,我们看看再说吧!

0 阅读:0
春迟嫣韵谈军事

春迟嫣韵谈军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