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目张胆地提倡革命文学,为革命文学造作题材,是革命家和宣传家的事,不是文学家和诗人的事。
文学家的使命在于把自己所知所感的通过诗意的、情绪化的笔触移到纸上为读者呈现完整的艺术。
单有坏处而没有好处,固然是失败之作;有些好处又有坏处而不完整,也是失败之作,坏处很少然通体平凡,亦不是好作品——
艺术是完整的。

《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一共收录了鲁迅1918~1925年创作的25篇小说。
其中《孔乙己》《风波》《故乡》《阿Q正传》《社戏》《祝福》《伤逝》《离婚》等八篇文章,文字从容优长、简洁无瑕,每一篇都能触及到人生深处的某一面,是鲁迅文学作品中最值得一读的完整的艺术作品。
这些作品即便是比之于古今中外的其他任何作家作品也是不遑多让,毫不逊色的。它们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农业社会的深刻了解以及对愚昧、执拗、冷酷和奴性农民极大的憎恶和同情,并且用诗意的情绪化的笔触把这些以及自己那求生存的信念和思想活活泼泼的渲染到了纸上。
《狂人日记》《明天》《鸭的喜剧》《长明灯》《药》是鲁迅文学作品中仅次于以上八篇的作品。
《狂人日记》内容上无可挑剔,但结构上却显得有些不足,《长明灯》结构上虽然相当的巧,但内容上仿佛浅露一些;《明天》《鸭的喜剧》技巧成熟得引起了读者对内容的贪婪,便觉得内容上确实单薄。
假如《药》结束的不那么潦草,会是一篇没有毛病的好作品。

《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这几篇作品,在某个片段中,我们很能看出作者的能力,文字是可读的,也确实能意识到作者是在写文章。倘整体来看,却又显得单调而缺乏重心,若把片段单拎出来,更是掐枝去叶,显得可怜。
《头发的故事》《一件小事》《端午节》《在酒楼上》《肥皂》《弟兄》这几篇文章写的很坏,且是各有各的坏,坏到不可原谅的地步。
有的是因为故事太简单,称之为小说,显得很是空洞;把它看作散文,却又并不美,也不亲切,就算是当做杂感,也是很松散不紧凑的。如《一件小事》和《头发的故事》。
有的是因为全篇只叙述一个人的独白,或者一个人的经历,往往显得单调,典型的如《在酒楼上》,还有就是上面提到的《头发的故事》。
故事简单是材料的问题,独白单调是手法的问题,但这都不是根本的。根本在于鲁迅更擅长写农村生活,他那性格上的坚韧、固执、多疑,造就了他文笔的凝练、老辣和简峭。
鲁迅在写农民的时候,文笔大多是从容有常而又不失幽默,转到写都市小市民,却只剩下沉闷、松散和驳杂,如《端午节》《肥皂》《弟兄》。
《端午节》的文字沉闷又平庸,很是没劲,让人懒得读下去,《肥皂》在于故意陈列复古派的罪孽,话说的虽然没什么错,但总不能活泼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