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河南下雪。笔者触景生情,就胡乱写了两章几行文字,题名为《诗两首》发表在某平台上,其一是:
春日雪纷纷,飘落花枝头。
一望空一顾,茫茫不见人。
二是:
春日雪纷纷,梁上旧巢新。
若是回燕子,夜夜不掩门。
结果发布不久,便有热心的好事者,在下发评论说:按律绝来说,你不懂格律。
随后在没有经过我同意的情况下,把我的两首诗改为:
春日雪纷纷,茫茫不见人。
一望空一顾,花落两眉颦。
(其一)
春日雪纷纷,梅开不掩门。
何时回燕子,重葺旧巢新。
(其二)

然后我就他的评论和改诗,写了一篇《究竟是谁不懂诗?》的文章。结果又有人说我不懂诗,还有人这样评论说:
书生诗乱韵,平仄错纷纷。
怎懂老师语,狂言不感恩。
接着,他自顾自地分析说:
春日雪纷纷,飘落花枝头。【头,七尤】不押韵。
一望空一顾,茫茫不见人。【人,九文】不押韵。
……
还有些人更是直言,不按平仄格律,就不是诗。你不懂诗,别说了。
看到这句话,笔者还真想说一说。
一般认为,现在的格律诗(近体诗)起源于南朝的“永明体”,是以永明声律论为理论基础,以讲究求“声病”为基本特征的诗体。

以“永明体”为标志,非格律诗逐渐向格律诗过渡。后经唐朝文人上官仪、沈佺期、宋之问等人的推崇,真正的格律诗开始形成。
格律诗成型以后,当时以及后世诸多诗人纷纷仿效,杜审言、李峤、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柳宗元、刘禹锡、杜牧、李商隐、苏轼、黄庭坚等都是卓有成就的大诗人。
他们创作的格律诗纷纷成为了后世取法的对象,其中以杜甫成就最大影响最深,格律诗到了杜甫手中臻于成熟,并成为中国传统诗歌的主流。
格律诗成为中国传统诗歌的主流,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诗歌,甚至中国诗歌就只有这一种诗体和流变。
不说新文化运动以后现代的自由诗,仅是中国古代的传统诗歌,题材和样式就多种多样,十分丰富。

如以上古时期歌谣《弹歌》为代表的二言体诗,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以《楚辞》为代表的“楚辞体”诗歌,以及乐府诗、古体诗、近体诗(也就是格律诗)。
中国最早的诗歌,相传是上古时期炎帝神农氏时(一说黄帝)的歌谣《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这首见于汉代赵晔《吴越春秋》的上古歌谣,究竟是什么时候的诗歌,人们还没有达成共识,但可以肯定的是有上古时期的歌谣,是中国最早的诗歌之一。
《诗经》《楚辞》是中国诗歌历史上公认的源头和经典,至于乐府诗,接受过中学教育的肯定听说过《木兰辞》与《孔雀东南飞》,这两首诗就是有“乐府双璧”之称的典型的乐府诗,这里就不再多言。接下来,笔者想说一说“古体诗”
“古体诗”诗中的“古”,不是相对于现在而言,而是相对于唐朝而言。
从唐代开始,人们将那些没有严格的格律限制,以自然音节声韵为主的诗歌,称为“古体诗”,简称“古诗”。
古体诗是汉魏六朝时期的主流诗歌样式,主要包括齐言和杂言。
齐言诗又可以分为三言、四言、五言、和七言;杂言诗又可以分为三七杂言、五七杂言、三五七杂言和错综杂言。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五言和七言。
古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即使是押韵,其方式和形式十分自由,并没有律诗那样的一定之规。

但是如果按照某位网友的观点批评我诗的观点古诗肯定不是诗,之前的乐府诗,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和《楚辞》为代表的骚体诗,也不是诗,至于更早的《弹歌》如果让他看到,肯定会惊呼:
四个字,断成两两的四个词,这叫诗吗?
最后,我想说一下关于诗歌中“改诗”和“批评”的问题。
中国自古就有“诗不厌改”的传统,但是是诗人自己推敲琢磨,而不是某些人在不经过作者同意的情况下,好为人师的横加改之。我在同一位民间老诗人交流的时候他曾说:
诗,心、意、法,均得,乃佳。但入佳境,确实难!诗,心声也,我心同宇宙之心,话好说,悟得“广延”,能指那所指,大不易!
强给人改诗,其实挺讨人厌的。不管写得好不好,诗者写出的诗就是自己的孩子,诗者自己改,行,别人改,不行,和自己的孩子自己打一个道理。
至于批评,只要各位会批评,那就多批评。因为我一直相信真理越辩越明!还是那句话: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