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员了。农业国家怎么举国动员?哪个农业国家能做到举国动员?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道光帝先后从西南、西北、南方诸省调兵至东南沿海,抵御英军侵略。
这在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溃》一书中有详细的考证。
比如:
1841年10月18日,道光帝下旨:“迅赐简派带兵大臣,多发京营及各省劲兵,兼程来浙剿办,以期克复。”
道光帝随即授奕经为扬威将军,并从苏皖赣豫鄂川陕甘八省调兵1.2万人,组织大军,征讨“逆夷”。
这1.2万兵丁,再加上浙江本土的1万多人马,加起来差不多3万。
但是,这3万人中,相当一部分要用于防御。
其中:湖北援军2000名,其中1000名驻守杭州,1000名驻守海宁;
江西援军2000名,其中1000名在余姚,此时被派往曹娥江以北的沥海等处;
安徽援军1000名,其中600名驻守杭州;
陕甘援军2000名,其中800名驻守乍浦;
山西、陕西、甘肃抬枪抬炮兵1000名,其中200名驻守杭州。
七扣八扣,外省援军只剩下6000名,而壮勇中亦有防守各处者。
然而,剩下的兵勇,仍不能全数用于进攻。
扬威将军奕经自杭州前往曹娥江一带后,在曹娥江以西的上虞县东关镇扎下大营,自将河南援军1000名、山西等处抬枪抬炮兵200名。
此处距英军占领的宁波约70余公里。
参赞大臣文蔚在慈谿县西北的长溪岭扎下大营,率领江宁旗兵800名、四川援军400名、山西等处抬枪抬炮兵400名,安徽援军400名,共计2000名。
于是,尽管道光帝从各省调集1.2万人的大军,实际上真正用于进攻的只有四川兵1600名(后用于攻击宁波)、陕甘兵1200名(后用于攻击镇海)。
此外只有那些数量、素质都靠不住的雇勇和余丁。
1842年3月10日凌晨,清军积四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在浙东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唯一的一次收复失地的反攻。
按照奕经的计划,清军同时向宁波、镇海、定海进攻:
1、宁波方向:由总兵段永福率四川兵900名、余丁300名、河北壮勇400名,共计1600名,担任主攻,另有四川兵600兵、余丁200名担任辅攻;
2、镇海方向:由三等侍卫容照、副将朱贵等率陕甘兵800名、余丁100名、河南壮勇500名,共计1400名,担任主攻,另有陕甘兵500余名担任辅攻;
在镇海与宁波之间的梅墟,派勇3900名,对企图在两城之间逃跑接应的英军“中途截杀”;
3、定海方向,派郑鼎臣,率崇明、川沙、定海等处水勇5000名,由乍浦进据岱山,准备对定海所泊英舰船发动火攻。
然而,这一历经四个多月准备的反攻,不到四小时便全部瓦解。
其中的宁波战役,清军打得相对比较好。
1841年3月10日凌晨,清军中有一定战斗力的四川兵——内有大金川番兵1000人,朝宁波城发动猛攻。
城内英军只有7、8百人,没料到清军发起进攻,仓促应战,一开始清军突破了宁波城南门,攻入城内。
大金川番兵战力较强,英军阵容被突破。
但,就在英军快要支持不住的时候,英军调集了火炮猛轰川军,而街道狭小,清军兵力难以展开。
于是,被英军的密集炮火击退。
这样,进攻宁波失利。
其他的镇海、定海等方向,清军进攻兵力更加单薄,而且战术落后、火器操法又不熟练,毫无悬念的失败。
这次战役结束后,道光帝终于认识到不可能用武力打败英夷。
整个一鸦,清廷军费超过2000万两。花费不可谓不大,但是兵力分散、调动缓慢——清军的交通工具非常原始,运兵按“起”来算,“一起”最多500人。
要把1万人的部队运到前线,至少要分20“起”。
经常是前面的部队已经打败了,但援军还远远落在后面,根本跟不上军情变化。
再加上主帅奕经根本不懂军事。经常靠占卜算命来谋划军国大事。
而道光本人更是对军事一窍不通,完全不能跟乃祖和列祖列宗相比。常常被底下的人忽悠。
总之,清军的失败,并不是单纯的战斗力低下或武器装备不行的原因,而是在军队体制、机动性、参谋决策、武器、后勤、指挥,各个方面都落后于英军。
是系统性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