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图案中的远古故事:河南洪山庙遗址,仰韶文化的神秘窗口

船长卡戎 2025-02-04 11:45:28

洪山庙遗址位于河南省汝州市洪山庙村,属仰韶文化类型。1989 年末,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汝州洪山庙遗址,有一重大发现。在此发掘出一座属于仰韶文化时期的大型瓮棺合葬墓。墓坑呈长方形,墓口东西向长度为 6.10 米,南北宽 3.30 米。可惜墓口及东南角已遭破坏,现存坑深仅在 0.3 米至 0.65 米之间。

在洪山庙墓地,目前已发现多达 136 具瓮棺。倘若将遭到破坏的部分也计算在内,其数量或许将近 200 具之多。这些瓮棺被整齐地排列成 13 排,每一排大约有十来具。每一具瓮棺内都安放着经过二次检骨葬的人骨,这无疑是当时独特丧葬习俗的有力见证。墓内共出土的瓮棺,均由大口直壁缸与半球状器盖相互扣合而成。每只缸内放置着一具经二次迁葬的人骨,墓主人涵盖男女老幼,以成年人居多。为避免缸内人骨散落,缸体与器盖口沿下方皆设有对称的鸟喙状鋬,以便于上下捆绑固定。

洪山庙遗址归属于仰韶文化阎村类型,其年代与庙底沟类型相近,距今约 5500 年。此项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仰韶文化的认知,更为深入探究那个久远时代的丧葬习俗及社会结构,提供了一扇独特的窗口。

每一只缸的底部都留有圆形穿孔。推测其应是特意设置,旨在为逝者灵魂的出入提供便利。在缸体的外侧肩部或腹部,绘有大幅的彩陶图案,每一幅图案都独具特色,绝无重复。其中一些图案明显蕴含着深刻寓意,而另一些则好似在悄然诉说着古老而美丽的神话故事。

以 W84 号缸外侧所绘图案为例,此缸位于洪山庙 M1 墓葬的正中央。其由泥质红陶制成,造型瘦长,大口微微向内收敛,底部平坦。

在口沿之下,有四个对称的鸟喙状鋬,仿佛是自然与人类工艺的默契协作,造就了这一独特的设计。缸内安放着一位成年女性二次安葬的遗骨,她宛如一位沉默的时光见证者。这具瓮棺呈东西向紧密排列,其西侧与 W83、W94 相邻,东侧与 W85、W86 成行排列,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群组。

然而,与 M1 内大多数紧密排列的瓮棺不同,它的南北两面留有 25 厘米至 30 厘米的空间。这一异常现象着实引人深思,不禁让我们揣测如此特殊排列背后的缘由。

W84 的腹中部经过精心打磨,表面光滑。在这光滑的陶胎之上,先环绕涂抹了一道宽约 10.2 厘米的白色宽彩。白色彩带的上下边缘均用深棕色颜料勾勒,增添了几分典雅之韵。最后,在这片白色的 “画布” 上,运用平涂法绘就了主体图案,宛如一位远古的艺术家,为数千年后的我们留下了这一传世杰作。

然而,W84 号缸上的图案究竟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这个问题就像来自远古的神秘旋律,久久萦绕在人们心头,等待着我们去解读其中隐藏的音符,揭开它在历史长河中所蕴含的秘密。

各位朋友

讨论一下

0 阅读:1
船长卡戎

船长卡戎

上班带娃看书跑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