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戏诸侯”背后的故事

友绿评历史 2023-03-23 11:01:01

作者:芒砀山民

鲁迅先生说过:“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会安汉,木兰从军就可以保隋;也不相信妲己亡殷、西施亡吴、杨妃乱唐的那些古老话。但向来的男性作者,大抵将败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这真是一钱不值的没有出息的男人。”

古人对待亡国问题,多不从社会经济方面寻找原因,总是将所有问题都归结为帝王的昏庸与红颜祸水这些人为因素。就如同夏有妹喜商有妲己一样,西周末年的“妖女”是褒姒。

褒姒有多美,不得而知。但在《史记》中,她的出身就已经具有了魔幻色彩。这种“殊荣”,妹喜也好,苏妲己也好,都未曾享有。在史家的魔笔下,褒姒的出身直接追潮到了夏王朝末年。

传说在夏后氏衰落的时候,一天有两条神龙突然降落到了夏帝的宫延上,至于是夏朝的哪一位帝王的宫廷《史记》中没有说,倒是在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中被敷衍为夏桀。

两条神龙对夏帝说:“我们是褒国的两位先君。”夏帝望着两条神龙,感到十分的慌恐。他找来巫师进行占卜,想让上天给他以启示,告诉他是应该杀掉它们,还是赶跑它们,亦或是留住它们,占卜的结果却都不吉利。经过一番思考后,夏帝又请求巫师占卜,要是将两条神龙的唾液收藏起来,会怎么样呢?这次的结果是吉利的。于是夏帝摆设出币帛祭物,书写简册,向两条神龙祷告。风云变化之后,神龙不见了,只留下了它们的唾液。

夏帝拿来木匣把神龙的唾液收藏了起来。光阴荏苒,木匣一直被封存着,经历了夏朝的兴亡,看到了殷商的盛衰,最后传到了周朝。

在西周最初也一直被封存着,武王伐纣、周公秉政、成康盛世、昭王南征、穆王西游,又历共王、懿王、孝王、夷王,从来没有人敢把木匣打开,窥伺其中的奥秘。

但木匣终究还是被人打开了,那是在周厉王末年。厉王不明白,为什么这一千多年里,竟然会有人被一个遥远时期的诅咒所束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揭开了“魔匣”。

周厉王

神龙的唾液立即从木匣中飞出,在殿堂上横流,怎么也清扫不掉。周厉王听从巫师的建议,令宫女赤身裸体向着唾液大声祷告。不想唾液忽地变成了一只黑色的大蜥蜴,爬进了厉王的后宫。厉王立即派人四处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原来后宫中有一个才六七岁、刚刚换牙的小宫女,这天也该她应劫,恰巧碰上了这只大蜥蜴。也许是孩子年少不懂事,看见了这从未见过的“怪物”也不害怕,瞪着小杏核眼好奇地看着蜥蜴。蜥蜴也注视了小宫女许久。这时四周传来了宫人的脚步声,蜥蝎迅速地爬到了小宫女的脚下,一道白光闪过,消失在了虚空中。

小宫女当时也没有在意,不想成年以后,竟然未有男女之事就怀孕并生产了。作为一个官女,这在宫中可是既令人感到羞耻,又会掉脑袋的事情。她又害怕、又恐惧,就把那孩子抱出宫廷扔掉了。

小宫女扔掉骨肉的时候,正是周宣王统治的中后期。这时候有一首童谣盛传:“山桑弓、箕木袋,灭亡周国的祸害。”

一天,周宣王在返回镐京的路上,也听到了这首童谣。说来也是凑巧,正好有一对夫妻在路边卖山桑弓和箕木制的箭袋。宣王看到后十分恐惧,就叫侍卫去抓捕这对夫妻,要把他们杀掉。夫妇二人见情况不对,慌忙中逃人了大路边的树林。也许一切都是冥冥中的安排,夫妻两人为躲避周宣王的追兵昼伏夜行,慌不择路。在密林中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在一个月色朦胧的晚上,一声声女婴的啼哭声打破了夜的寂静,惊飞了林中的鸟群,触动了两个可怜人的心。他们通过声音发现了被小宫女遗弃的婴孩,也许是因为同病相怜,两个善良的人收留了女婴。

夫妻两人怀里抱着女婴几经辗转,最后逃到了褒国。在褒国,夫妻两人含辛茹苦,生活虽然艰难,但日子还是一天天地熬过去了,女婴长成女孩,长成了如花似玉、倾国倾城的美女。但战争打破了他们平静的生活。

当时周幽王荒淫无道,派人四处搜取美女。西周褒国的封侯大臣褒珦出面进行劝谏,结果得罪了周幽王。周幽王兴师问罪,在强大的武力面前,褒国人屈服了,褒珦被逮捕下狱。褒珦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褒国的人一直在想办法营救他。经过仔细揣摩周幽王的心思,褒国人决定投其所好,向幽王进献美女赎罪,以换取褒珦的自由。经过一番搜寻,女孩被选中了。褒国人把她训练好了,打扮起来,把她当作褒国人,起名为褒姒。

褒姒被送到镐京后,立即就得到了周幽王的宠幸。褒姒确实是太美了,她的美掩去了王宫内所有佳丽的光彩。周幽王在见到她的那一刻起,就被她静默脱俗的气质迷住了。也许是有着悲惨的身世,也许是因为对周幽王的厌恶,也许是因为天性的孤僻,褒姒在进入宫廷后一次也没有笑过。周幽王确实从心里喜爱着褒姒,他日日夜夜陪着她。为博得红额一笑,周幽王传诏下去:“无论是什么人,只要能让王妃一笑,立即赏金一千。”诏书一下,贪财好利之徒接踵而至,他们说笑话、装鬼脸,演滑稽戏,非但没有让褒姒一笑,反而让她觉得这些人恶心丑陋。

这时,喜欢投机的大夫虢石父给周幽王出了个主意,他说:“先王为防备犬戎东下,曾在骊山一带造了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西戎一旦攻来,戍边士兵只要点起骊山上的烽火,下一座烽火台上的守兵望见也会将烽火点燃,这样一座接着一座,很快就能让附近的诸侯看到警报,立即发兵来救。现在,天下太平,骊山上的烽火早就没用了。大王为什么不和王妃到骊山去玩儿几天呢?到了晚上,我王把烽火点燃,火光映红天地,四方诸侯一见,一定会赶来,这样做既能让王妃一笑,还可以考验诸侯们的忠心,这不是两全其美的好事吗?”

昏庸的周幽王听后,马上就同意了,他却不知道,取得天下首先就要以信义为先。经过一番准备后,周幽王带着褒姒到达了骊山。大夫郑伯友听说后,进行劝阻,被幽王驳了回去。当天夜里,烽火狼烟散向九州,诸侯看见了烽火,果然从四面八方赶来,结果看不见犬戎的铁骑,却听见了城头上的乐曲声与女人的笑声。望着诸侯与将士们迷茫不解的眼神,兵戈交错、战马嘶鸣的混乱场景,褒姒终于笑了,她笑去了天子的威信,笑去了西周先王苦心建立起的牢固防线,为西周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以上是司马迁老先生在《史记》中的说法,下面是秦相国吕不韦《吕氏春秋》的说法,该篇名为《幽王击鼓》戏诸侯。

《幽王击鼓》原文:

周宅酆镐,近戎人。与诸侯约,为高葆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

戎寇尝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兵数至而无寇。

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之下,为天下笑。

意思是:周朝的都城建在丰、镐,接近西戎。周幽王与诸侯约定,在大路上建一座高堡,把鼓放在高堡上,远近都可以听见鼓声。如果戎寇到了,就以鼓声相传信息,诸侯的军队都要来救幽王。戎寇曾经来过,幽王击鼓,诸侯的军队都来了。纷乱扰攘、热闹欢腾,褒姒高兴地笑了。幽王想看见褒姒的欢笑,于是几次击鼓,诸侯的军队几次来都城都没有戎寇。到了后来戎寇真来了,幽王再击鼓,诸侯的军队都没有来。幽王就被戎人杀死在骊山山脚下,被天下人耻笑。

周幽王

个人以为:无论是“烽火戏诸侯”,还是“击鼓戏诸侯”,都是不可能的。

首先,以“烽火”为信号是秦汉以后的事,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比秦汉更早的烽火台遗址及史料记载。

其次,周天子是直接统治一片区域的,而且隔着“秦”“密”和“晋”的统治区域,犬戎不可能直接打进来。再次,无论是“烽火”,还是“击鼓”,都不可能传播那么远,而且传播需要时间,诸侯得到消息后还要调集军队,整备粮草,不可能一下子齐聚周王城。

然后,就是《史记》和《吕氏春秋》的记载互相矛盾。一说是“烽火”,一说是“击鼓”,司马迁和吕不韦两个老先生更像是编故事的文学家,而非史学家。

咱们再接着《史记》说法往下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四方诸侯愤然回师,西周天子的威信从此扫地,王室与诸侯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疏远了。而且,因为宠幸褒姒,周幽王更不惜废长立幼,破坏了西周长子即位的宗法制度,终酿成了身死国破的祸端。

这件事情要从褒姒初人宫廷时说起。古往今来,后宫争宠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王后与帝王的新宠发生激烈的冲突也是家常便饭。褒姒进人宫廷不久,就和周幽王的王后——申后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在这一较量中,褒姒既是胜利者,更是凄惨的受害者。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自己酿的苦酒自己喝。

那时,初得褒姒的周幽王,沉迷于她的美貌,终日与佳人在琼台缠绵,将正室申后早忘到了脑后,三个月里没有踏进王后宫中一步。申后马上就感到有些不对,叫亲信们一打听,才明白了事情的因果,一时醋劲大发,竟带着宫女们直闯琼台,想要处置褒姒。这来势汹汹的举动,险些要了褒姒的命。好在周幽王一直在褒姒身边保护,替褒姒解了围,才让这位不明宫中险恶的妙龄少妇化险为夷。褒姒与申后的斗争也由此开始。

从身份上说,褒姒初入宫时只是一个没有身份的宫女,更没有好的家世。她虽然是被褒国进献给幽王的,可毕竟和褒国人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真要是有个什么危难,别说褒国只是一个小小的诸侯封国,起不了什么作用,就算是实力雄厚的封疆大吏,也不会管她的闲事。

而申后就不同了,一来地位尊贵,以王后的身份母仪天下,更是朝中重臣,有辽阔封国的申侯的爱女,可以说是一位既有根基,又有势力的人。褒姒能在这场斗争中暂时获胜,完全是因为有周幽王宠爱的缘故。

申后

申后从琼台回到寝宫后,恰巧太子宜臼来探望母后。宜臼一看母亲的脸色就知道不对,问明原因,心里也十分不高兴。和申后商量了一下,就决定想办法替申后出气。

第二天,宜臼带着一群宫女,趁周幽王早朝的时候跑到了琼台去闹事。一到琼台,宜臼就叫宫女们不问情由,乱摘花朵。琼台里伺候褒姒的宫女当然要出来阻拦,双方一时间摘花的摘花,阻挡的阻挡,吵吵嚷嚷,闹个不停。褒姒不明白究竟,自然从宫中走出来亲自过问。

一直在旁边等待的宜臼怎么能放过机会,一看褒姒出来了,二话不说,上去抓住她的长发就是几拳。褒姒宫中的宫女们认出是太子,不敢上前,都一齐跪下磕头,大声喊着:“殿下饶了娘娘吧?大王回来会不高兴的”。

宜臼也怕把事情闹大,又打了褒姒几拳,骂了几句,带着一群人,趾高气扬地走了。

宜臼

宜臼很快就为自己幼稚的行为付出了代价。幽王回到琼台后,听了褒姒的哭诉,立即下令将宜臼送往了申国。

大约一年后,褒姒生下了自己的儿子伯服。在褒姒的挑动下,幽王废掉了申后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王后,伯服为太子。就这样,经过一番后宫角逐后,褒姒暂时取得了胜利。

上面的这段记述在《周朝秘史》与《东周列国》中都有类似的情节,多半是来自文人的艺术加工,未必是史实。不过褒姒与申后的冲突确实是真实的。《史记》记载:“三年,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伯服为太子。”由此可见,一场后宫争斗是确实存在的。

周幽王废除申后与太子宜臼的做法立即引起了诸侯,尤其是申侯的强烈不满。

公元前771年,宜臼的母家申侯联合缯侯和犬戎兵力一起杀向镐京。

申侯联军的攻击令幽王措手不及,他派人到骊山上点起了烽火。这一次,王畿附近的诸侯一个也没有来。幽王及太子伯服都在骊山脚下被杀,褒姒则被犬戎当作战利品掳回帐中供首领取乐。申侯与犬戎联合的初衷只是打算纠正幽王的错误,没想到却引狼人室,不仅幽王被杀,犬戎更赖在镐京城里大肆抢劫,不愿离开。

无可奈何中,申侯只好暗自派人联络了晋侯姬仇、卫侯姬和、秦君赢开和郑伯友的儿子掘突,这样才击败了犬戎。据说犬戎败逃时未能来得及把褒姒带走。褒姒深感羞愧,上吊结束了她充满是非的一生。

以上这些倒是可以说明,西周的灭亡是申侯干预周王立储,勾结异族犬戎,引狼入室有关。这才是真相,西周的灭亡,根本不是什么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或者“幽王击鼓”戏诸侯的原因。周幽王和褒姒是被冤枉的。

屈原就曾质问:“周幽谁诛,焉得夫褒姒?”周幽王到底是谁灭了的呢?怎么可能是褒姒呢?是啊,褒姒一个弱女子,就算有三头六臂,又怎么可能灭了一个国家呢?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先生也说:“幽王灭亡的事情,《史记》所载的,恢诡有类平话,决不是真相。”

0 阅读:10

友绿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