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9年3月17日,官僚争夺古籍 琉璃厂宝名斋书铺被封
大名鼎鼎的琉璃厂就位于北京外城,在和平门以南、虎坊桥以北,原来是一条并不十分显眼的街道。

它的历史也有一些传奇的经历,在明代时期,琉璃厂顾名思义,原是为皇家烧制琉璃瓦件的窑厂所在的地。一七七〇年(清乾隆三十五年),当地建房不小心掘出一座辽代墓葬,看墓志碑知道,墓主为辽代御史大夫李内贞,墓志记载:“李内贞于“保宁十年[公元九七八年]六月一日薨于卢龙坊私第,享年八十。其年八月八日葬于京东燕下乡海王村。”由此可以证明,辽代时这里乃是辽南京城东郊的一个小村落,名为海王村。

到了金朝以后,扩建中都城,海王村的位置仍在东郊,只是稍靠近了一些。到了元朝,开始营建大都城,官府便开始在这一带建造琉璃窑厂,为宫室兴筑提供琉璃瓦件。
琉璃厂所处位置,正在正阳门外最为繁华的闹市--大栅栏、市口一线以西。清初明文规定,为了保卫皇城安全,把内城闲杂人口迁徙外城。到了清朝康熙年间,琉璃厂的一带商业交易开始兴起,并逐渐成为一条专营古迹物件的文化街。

光绪五年二月二十五日(1879年3月17日),清瀚林院侍讲学士张佩纶奏上了一件“书贾李钟铭(即李崇山)招摇撞骗请驱逐片”,指控在琉璃厂开设宝名斋书铺的书商李崇山,“捏称工部尚书贺寿慈亲戚,招摇撞骗,无所不至”。 奏片说他上自朝官,下至部吏,外至督抚大员、州、县官,无不交往,或者包揽户部报销,或者收买吏部铨选官员,或者为京官钻营差使。
尤其骇人听闻的是,张佩纶指责李崇山“带用五品冠服,每有职官引见验放,往往混入当差官员中,”出入紫禁城景运门内外,肆无忌惮。

他请朝廷下谕,令顺天府巡城御史将李崇山立即驱逐回原籍,并请特旨训饬士大夫“过于自轻”“与吏胥市侩饮博观剧,酬酢馈遗” 次日,传下上谕,准其所奏,将宝名斋封闭,李崇山被赶出北京。
宝名斋在琉璃厂书店中 规模最大,有9间门面,当时有“琉璃厂一条龙,九间门面是宝名”的俗谚。宝名斋结交的达官贵人很多,但因封建官僚争夺古籍,使书铺得罪了不少人。如有一次宝名斋廉价收购到打磨厂铁柱宫(江西会馆)中汉阳叶志诜的100箱书籍和金石文物。

工部尚书潘祖荫几次想看未能如愿。翰林院侍讲学士张佩纶前来买某书,未到手,便借机向皇帝上一奏片,罗列罪状,将书铺封闭。
此后各书店常以该事教育店伙计,千万不要得罪这些官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