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3月16日[1646年]
清廷增定官吏俸给制度
后金政权处于满族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时期。
清代官吏的俸给大致参照明代,制定俸银禄米制。中治年间规定,在京官员的俸禄,满汉人都一律按品级颁发俸银与禄米。一品官每年俸银180两,二品为155两,三品为130两,四品为105两,五品为80两,六品为60两,七品为45两,八品为40两。从一品到八品,正从品级俸银数额相等。正九品俸银为33两,从九品为31两5钱。与此同时,京官还按俸银的数额发放“禄米”。禄米一般是每一两银发米一斛。如一品官每年俸银为180两,其所得禄米为90石。七品官俸银为45两,禄米为22石5斗。外官的俸银与京官相同,但不发“禄米”。

清朝官吏的俸银禄米比明代优厚。但是,与历代封建俸禄制度相比,仍然是一种低俸给制度。一个封疆大吏,每年正式的俸银仅为184两、米90石。知县为七品官,俸银为45两。衙门佐杂吏员就更妙了。在一些地方官中,竟有“糊口无资”的说法。
清朝没有恢复元代以前的职田制,官庄田只限于满族宗室、八旗及驻防官兵。文官一般不发给职田。官吏俸经的低下,虽然减少了国库的支出,但却形成了官员竟相贪赃枉法之风。各级官吏为了维持其奢侈的生活,往往借其权势,贪污受贿,以为法外之利。尤其地方官员,其生活之需多取于附加征收物赋税,其贪得之风远胜京官。

“以旗统人”的“八旗制度”在分配原则上,带有明显的奴隶制色彩。清太祖努尔哈赤《实录》记载:“预定八家但得一物,八家均分公用。”清太宗皇太极说:我国若从明国之例,按官给俸,则有不能。至所获财物,原照官职功次,加以赏赉,所获土地,亦照官职功次,给以壮丁,”终清之世,宗室之待遇,以“八分”为最优,故封爵至公,有入八分和不入八分之区别。
清军入关之初,仍照明朝旧例定明朝降清官吏之俸给,顺治帝登基后,始着手建立俸给制度。经议定:摄政王俸银3万两,辅政王1.5万两,亲王1万两,郡王5000两,贝勒2500两,贝子1250两,公625两。

到了顺治三年正月二十九(1646年3月16日),增定俸给制,最高摄政王达2万两,最低骁骑校仅30两,而养育兵的月饷仅有一两五钱,上下相差十分悬殊。这些满族贵族及其子孙是靠着“铁杆庄稼老米树”过活的剥削者,普通满族人民也和其它兄弟民族人民一样,过着贫苦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