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做自己”却培养出熊孩子?你要知道怎样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躲进你的身体 2022-09-20 23:39:57

什么是做自己?

我们常说,教育就是唤醒孩子的内心,让孩子更好地成就自己。

鼓励孩子做自己,他们的潜能才会被激活,用热情和创造力点燃生命力,永不疲倦地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成就自己最好的人生。

我们会用"是否拥有内心力量"来衡量一个人的精神状态,那么,什么是"自我内心力量"呢?简单地说,自我内心力量包含了"一个人实现并满足自己需要的能力"和"一个人能够排除干扰做自己的能力"。

但也有一些家长提出了质疑。他们说:

很多孩子什么也不懂,鼓励他们做自己,那不是乱来了吗?如果让他们从此都随心所欲,想不学习就不学,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想折腾就折腾个够,这不是要培养和滋生一大堆的熊孩子吗?

其实,这里面有个概念混淆的问题。我所说的“做自己”和你所理解的“做自己”,可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这里说的做自己,是指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能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遵循自己的成长规律,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去努力活成自己想成为的那个样子。

只有那些在成长过程中能够做自己的人,才能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排斥什么,做什么最快乐。

首先,做自已的前提是认识自己,知道我是谁。

其次,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做什么最快乐,擅长做什么,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最后,还要有定力,听从内心的声音,排除一切外界干扰,坚定不移地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因此,鼓励孩子做自己,不是让他随心所欲。随心所欲的孩子是没有目标和定力的,只顾自己眼前当下的享乐而不知道自己是谁。

而能够做自己的孩子,内心清楚地自己的目标,他们有定力,会排除干扰,并积极寻求一切可帮助自己的资源,来帮助自己更好地抵达目标,实现愿望。

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许多人并不清楚“做自已”的真正含义。

记得之前收到这样的读者留言:

做自己固然好。但现在好多很自我、管理不好自己情绪、很极端的孩子也很多,给别人和社会造成不良伤害。我感觉就是很自我的人……我个人认为人活在这个周围都是人的社会,你不顾及其他人的感受,那后果就是周围的人都会不很舒服。所以,好或不好都是个例,还是普通的人多。

这个留言也代表了许多人的想法。

在很多人的意识里,一个人做自己,就是活得“很自我”或“以自我为中心”,而这样的人往往很少顾及别人的感受。

实际上,这里大家所指的自我,是一种广义意义上的原始的本能我,类似于心理学上所谓的“本我”。这种本能我是处于非社会状态的,自然很容易与外界发生冲突。

而我们所说的“自我强大”和“自我弱小”里的自我,在心理学里有着人格层面上的另一种意义:

它不仅兼顾着自己需求的满足,同时也遵循着协调自己与周围环境想适应的原则,在内心与外界和谐的状态下,去争取外界的资源和支持系统,以帮助自己更好地抵达目标和成就自己。

这其实也是尊重客观自然成长规律的一种体现。

本我、自我和超我: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人的意识分为三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它们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人格。

一、“本我”(英文:id)

本我代表着人本能的冲动和欲望,满足人的欲望和生理需求,比如,饥饿、生气、性欲等。

本我的目标,是追求个体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饱足与各种欲望的满足,并避免痛苦。本我只遵循一个原则——享乐原则,它是无意识、非理性、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的。它就像一个任性的小孩,随心所欲。

本我是与生俱来的,处于潜意识(无意识)的状态,是所有驱力能量的来源。

二、“自我”(ego)

自我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是自己意识的存在和觉醒。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主要负责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来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以合理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要求。

三、超我(superego)

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其形成是人格社会化的结果。超我的作用,一是抑制本我的冲动,二是对自我进行监控,三是追求完善的境界。

简单地说,本我是人的本能,超我是我们的理想化目标,自我则是二者冲突时的调节者。

无意义感,是自我弱小的一种体现

弗洛伊德认为,享乐原则的影响最大化是在人的婴幼儿时期,这是本我思想表现最突出的时期。

从这个层面上看,一个人如果本我太强大,只会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享乐,其实是内心没有成长的一种体现。

本我有着很强的原始冲动力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比多”。力比多是生命力和人的内驱力源泉。

自我是在超我的监督下,不违反道德秩序的原则的情况下去满足本我需求的。一个人的自我越强大,能合理有序满足本我需求的能力就越强,他的生命力也越强,同时人生体验越美好。

如果一个人的自我太弱小,无法有效地调节本我和超我的冲突,就会产生很多痛苦,这就是一些心理疾病的来源。

很多人说,“这个人活得太自我了”,或“现在的孩子都很自我”,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的人抑郁或自杀呢?

这里,大家所说的孩子“很自我”,其实恰恰相反。真相是孩子的本我太强大了,而自我和超我还太弱小,无法合理地满足本我的需求。

抑郁症,其实是自我意义的丧失。如果一个孩子的本我需求一直被超我压制,当自我的力量太弱,无法很好地满足他内心的真实需求,内在生命力就会萎缩,甚至丧失,对一切失去兴趣,找不到活着的意义。这种无意义感,就是自我弱小的一种表现。

许多人长大后感觉空虚,没有存在价值,不知道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就是因为内心的自我太弱小了,缺乏自我实现的能力。

当内心自我无法很好地调解本我与超我的冲突,超我太强时,可能就会出现完美主义、讨好型人格等,而本我太强,表现出一些孩子自我中心、缺乏道德和规则意识,或行为幼稚任性等。

如何培养孩子强大的自我,或唤醒孩子内心的自我意识?

一、尊重孩子的内心感受

父母要学会看见孩子的感受与需求并及时给予积极的回应。

在孩子生命早期,父母与孩子的良好互动是孩子形成自我的基础。

早期婴儿的自我还没有形成时,他们需要借助于母亲的自我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妈妈对婴儿这种及时的满足和回应,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他们能够通过妈妈的反应,看见自己的状态与感受,同时,在这样的互动中有了自我的存在感和控制感,这是他们形成自我人格的基础。

如果妈妈的自我功能不够好,无法及时回应和满足孩子需求,反而需要孩子来适应妈妈的需求,孩子的自我感就会被摧毁。这样,孩子就会怀疑自己存在的真实性,并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发展出“假自体”来适应妈妈的要求。渐渐地,孩子就会以外界反应为中心,忽略自己的感受,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我。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人长大后过度在意外界的评价,按照他人的意愿而活,就是自我太弱的表现。

二、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才不会扭曲孩子的成长,让孩子按照最适合自己的轨迹发展。这就父母需要学习和了解孩子的成长特征,并把握好孩子自我成长的关键期。

2-4岁的孩子刚刚形成自我意识,父母要学会两件事:一是放手让孩子探索,二是培养孩子安全和规则意识。

7-9岁的孩子独立意识增强,父母最需要做的两件事是:一帮助孩子找到内心兴趣,二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12-17岁的孩子开始寻找人生方向,父母做的两件最重要的事是:倾听和尊重,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

三,培养孩子的社会化意识

鼓励孩子多参与集体活动,多交朋友,多与小伙伴一起玩。这是培养孩子社会化意识,完成“去自我中心化”的有效途径。

培养孩子的社会化意识,可以让孩子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中,通过亲身体验和小朋友的反馈,来感受和确定自己的身份和位置。让孩子在各种与人相处的经验中,认识规则的作用,提高主动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并积累了处理冲突的经验。

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自然而然地通过自己努力,学会了如何在冲突中平衡本我和超我,从而在内心不断地滋生力量,让自我变得越来越强大。

0 阅读:54

躲进你的身体

简介:分享育儿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