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对奢侈品产业的依靠是长久之计吗?

含双聊国际 2023-07-12 06:14:00

欧洲市场在全球奢侈品消费风潮中收益颇丰。但这一成功同时也引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问题:欧洲是否过于依赖这个被许多人认为象征着衰落的产业?

如果将欧洲与美国相比,我们会发现后者拥有十家在过去十二个月内占据股票市场65%收益的科技企业,这个代表产业过度集中的信号就已经令人担忧。而欧洲的现象则更值得忧虑:从LVMH(酩悦·轩尼诗-路易·威登集团,Moët Hennessy Louis Vuitton)到法拉利,10支规模最大的奢侈品股票­占据了股票市场约30%的收益,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值。

一直以来,奢侈品行业都是欧洲的骄傲。在过去几十年间,该行业迅速发展,并在疫情期间达成了有史以来最好的表现。创纪录的经济刺激措施创造了数万亿美元的新财富,并且大多数都流入了坐拥大量财产的人的手中。而这些人又在高端奢侈品上出手阔绰。

于是,欧洲终于在奢侈品这一被其统治长达数世纪的领域获得了可观的收益。全球奢侈品销售额的近三分之二流向了欧洲,欧洲股票市场赢家涌现,无疑证明了这一点。

历史上,欧洲市值榜单前十的公司长期由银行、公共设施企业及工业集团所占据。如今,有四个奢侈品品牌跻身其中,而这一切的改变不过发生在21世纪初。欧洲的大型奢侈品品牌甚至比美国的一些大型科技企业更赚钱,利润率达到25%。

这也许是奢侈品行业的跃进,但对于欧洲经济却并非如此。在西方资本主义面临生产力增长疲软、不断扩大的财富不平等、以及如何与中国共存竞争等诸多难题的当下,以发轫于17世纪的产业作为基础构建知识型经济,很可能是一种倒退的行为。

虽然尚不清楚智能手机对生产力增长的贡献有多大,但可以肯定地说:法国香水和意大利手提包贡献地更少。当科技巨头在美国饱受争议时,在法国的奢侈品大亨们则成为了街头抗议的对象。同时在西方争论是否要在对华关系中“去风险”时,欧洲奢侈品行业对中国消费者的依赖却一如既往。当下,中国消费者贡献了其近三分之一的销售额。

在美国科技企业在过去十年快速增长的同时,欧洲奢侈品行业也不甘落后。自2010年起,美国前十大科技企业的市值份额近乎增长了三倍,占美国股市总市值的25%。与此同时,欧洲前十大奢侈品股票的市值份额增长了约两倍,占欧洲股市总市值的15%,其中大部分的涨幅是在过去一年中实现的。

与科技行业一样,奢侈品行业的权力也在向最顶端集中。欧洲的顶级品牌的销售额约占行业全球销售额的三分之一,而这个数字在2010年是仅为四分之一。欧洲的市值排名前四的奢侈品企业均为法国企业:路威酩轩(LVMH)、欧莱雅(L’Oréal)、爱马仕(Hermès)和路威酩轩旗下品牌迪奥(Christian Dior)。

奢侈品业界由法国主导的根基源于路易十四宫廷的奢侈品生态,以及伯纳德·阿诺特(Bernard Arnault)所开创的企业收购的文化。他在1989年取得路威酩轩集团的控制权后,开始通过一系列收购建立第一个全球奢侈品牌公司。他的竞争对手们则紧随其后。逐渐地,在全球奢侈品行业内,商品依旧由小型的意大利企业制作,但却由大型的法国集团来销售。诸如古驰(Gucci)、宝格丽(Bulgari)、芬迪(Fendi)这样的意大利品牌现在均由法国公司所持有。

美国科技企业令所有竞争对手相形见绌,法国奢侈品行业也取得了同样的成就。在顶级奢侈品企业中,法国企业的年销售额是瑞士企业的3倍,是美国和中国企业的4倍,是意大利企业的12倍。

2023年四月,路威酩轩成为了首个市值突破五千亿美元的欧洲企业。爱马仕的利润率从2010年的25%上升至如今的40%,比最能盈利的科技企业微软的利润率还高。

如此高利润背后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定价权。奢侈品公司的顾客群对价格正越来越不敏感。一个香奈儿(Chanel)手提包的价格在过去五年翻了一倍,达到了一万美元,远超同期普遍物价上涨的程度。

综上所述,欧洲终于拥有了一个商业赢家,但它不是没有缺陷。资本主义更受益于市场竞争而非市场垄断。而若要从垄断的高科技产业和高端奢侈品产业中做选择,答案则显而易见。欧洲由奢侈品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中,某些东西有点过时,甚至可能已经衰朽了。

1 阅读:32
含双聊国际

含双聊国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