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通过以TikTok为首的社交媒体平台我们可以发现,如今的青少年面临的很大一部分竞争压力来自于大学录取,而这类视频的主要发布者则是亚裔。但是他们的竞争压力仅仅来自于他们自身吗?大学招生真的能实现平权吗?高等教育领域的公平又如何实现?
(Mojo Wang所绘插画)
如今的青少年普遍感到很痛苦,而当为此忧虑的家长忙着找出背后的原因时,这些青少年自己已经逐渐喜欢上了在社交媒体上记录他们所有的烦恼。作为一名同样关心此事的成年人以及两个孩子的父亲,我也担心这些青少年们。我猜他们不快乐的原因可能是他们在手机上花了太多时间,而没有去吃喝玩乐,或是去干挖水渠、踢足球等等一些在过去过去普遍更加快乐的孩子会做的事情。但是我也是一个崇尚华德福教育理念1的人,我认为所有孩子都应该多接触大自然,多去观察蚂蚁、抚摸石头和感受红杉树呼吸的节奏。但是,我意识到,我可能想错了——嬉皮士的那套理念现在不那么时髦了,年轻人始终受资本主义和焦虑情绪的引导也完全没问题。所以我试着接受其他的观点。
一个广为流传的理论认为,如今的孩子承受了过度的朋辈竞争压力。这一压力主要来源于一流大学的录取,而现在申请一流大学的难度可比我所处的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要大多了。TikTok和Instagram上到处都充斥着这种竞争压力——成千上万的高中三、四年级学生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自己的“成绩统计情况”,征求关于自己应该申请哪所大学的建议和反馈。这些帖子像较为温和的病毒一样缓慢传播,反过来又吸引了大量申请顾问、名校学生和其他吃瓜群众的关注,他们都发表了看似真诚但也不可否认非常现实的帖子,讲述自己是如何能够挤入像哥伦比亚大学这样的象牙塔的。
现在正好是大学确定录取名单的时期,也就是所有那些发帖者终于知道那些名校如何评价自己的时期。我的TikTok算法不知为何一直给我推送此类视频。在一个特别令人沮丧的视频里,一名女生坐在桌前,头埋在手臂里。背景音乐是米茨基(Mitski)的歌,旁白则说着“我永远都不够优秀。”屏幕上有一段长长的文字:
我是一个组织的创始人
我修完了6门大学选修课程
丰富的社区服务、工作/实习经历
参加过很多课外活动
高中排名前9%
成绩全A
(但还是)进了uci(加州大学尔湾分校)、ucsd(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和usc(南加州大学)的候补名单,并被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拒绝。
这些视频的评论区全都是鼓励和安慰,我想这应该是视频的创作者乐于看到的。但是看这些视频片段就感觉自己像一个施虐狂。你刷到一个视频,你知道这个孩子大概率肯定无法被ta的任何梦想学校录取,并且之后TikTok的算法又会给你推ta解释为什么自己的保底学校自始至终都是正确选择的视频。如此下来,当我们在看一个叫作阿尼什(Anish)的po主的视频时,他坐在电脑前,而他的妈妈则在他左肩后坐着支持他,我们已经条件反射般地知道他的“MIT(麻省理工大学)放榜通知反应视频”(“MIT Decision Reaction”)将会落得一个要么失望要么绝望的结局。当我们看他穿着U.C.L.A.的T恤但是却只上了候补名单时,我们也是怀着这样的期望。
所有这些视频都是为了给自己的“遭遇”寻找一个解释,或者说,至少也是寻找某种和他人的一致性。“我不知道我哪里做错了......我如此努力地学习最终却一无所获#被打入候补名单#被拒”——这是那个挡住自己脸的女生的视频文字说明。在很多其他人的视频中,他们会把自己的录取结果和他们申请的大学的录取率放在一起。这样做的意图似乎是将数据和一个他们认为终究是暗箱操作的过程放在一起——他们拼命地想要在信息洪流中找到某种讯号。他们让我想起了那些声称要用“数据驱动”(data-driven)的方法在旧金山大湾区找房子的人——在湾区,释出的少量房屋通常都会被人用大量现金出价购买。我不认为任何经验主义的数据可以帮助潜在的房产购买者找房子。最后的结果或多或少是取决于上帝的:他们需要寄希望于没有某个非常富有或是非常主动的买手在得到消息后直接出手碾压他们的出价,或是祈祷自己能一夜暴富成为那个非常富有或主动的买手。在这个市场中,数据只是一种应对机制。
但是人们——尤其是承受巨大压力的青少年——需要一种合理的应对机制。或者说,至少,他们需要建议。Limmytalks是一个由杜克大学的大二学生丹尼尔·林(Daniel Lim)运营的账号,他利用这个账号免费为尖子生提供客观预测他们被梦校录取几率的服务。学生们发送自己的成绩统计情况,而林则根据这些信息预测他们最终会被录取到哪里。在一个视频里,林提到了一个学生的例子,这名学生有着4.4的GPA(满分是5.0),“是白人,家庭收入水平中上,还有因为爷爷是哈佛校友所获得的优待政策2”,而且她还参加了马术竞技运动。林觉得她很“独特”(但是至少在我看来,除了会马术这件事之外,她并不是很“独特”),并且评价她展现出了“领导力”。这名学生申请了13所学校,而林认为她能够被所有的学校录取,除了哈佛。(在之后的视频里,他告诉我们这名学生只被13所学校中的9所录取了,但是他所做的关于哈佛的预测是正确的。)
林的预测也并非一直都是积极的。在另一个提问中,他说一名SAT成绩1580(满分1600)的优秀毕业生只“在大学申请中处于中等水平”。在林的预测中,问题在于该申请人所获得的课内外奖项不够惊艳,比如他只是获得了弗吉尼亚州体育名人堂学生运动员奖的提名,以及校内的“公民最高奖”。在某种程度上,林的评估毫无意义,但是他经常被证明是正确的,因为大多数学生的确无法进入名校。这位在TikTok上自封的大学专家和那些激动地告诉你,他们有这周末纽约喷气机队(Jets)对布朗队(Browns)橄榄球大联盟赛押注的内部消息的人没什么两样——他们能一口气朝你搬出一堆不明所以的数字和预测,看起来似乎很专业。就像拉斯维加斯的暴发户在豪车前做出各式摆拍、摊开一百美元的钞票以证明自己过着他们所宣称的奢靡生活一样,林也会告诉你,他作为“排名前十的大学”杜克大学的学生所得到的额外好处,比如和技能分享网站Skillshare的创始人见面。
并不奇怪的是,林以及很多上传这种说大白话打击人的视频的人是美籍亚裔。这些视频以及林这种所谓实话实说的风格之所以会火爆,是因为它们反映了一种大众性的焦虑,而这种焦虑则来自于美籍亚裔家庭和他们的青少年孩子之间渐渐达成的一个共识——不论他们的成就多么突出,他们都不会被那些美国的顶尖大学录取。
今年的早些时候,林上传了一个哈佛和耶鲁大学录取学生的种族构成的视频。他进行了几乎可以称作是很多亚洲家庭教义的数据分析,并且指出前10%的非裔美国人中有56%都可以进入哈佛大学,而这一比例在亚裔美国人中只有13%。当我们观察这个图表时,林说,很清楚的一点是,排名后40%的黑人学生申请者和排名前10%的亚裔申请者有同等的机会被录取。“我理解争议双方的观点并且我两方都赞同,”林说,“但是这个现象的事实是一个很微妙的情况。我们很容易互相指责,但这恰恰是我们最不应该做的。请在评论区告诉我你们的想法。”不出所料,评论区里充斥着人们认为这不公平的言论。我们可以感受到,不论一个人想怎样看待TikTok上关于大学录取焦虑的视频,它都反映了一种真实的无力感——一种无论你的简历展现了什么、大学录取的决定性因素是你在申请表上填写了哪个种族的无力感。
这个具有排他性的、最终毫无意义的机制能维持多久?孩子们还可以在追求完美的成绩及简历中消耗多久?还要多久他们才能接受,他们的命运其实由一群只有在丑闻暴露后才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人掌握?不论是发现一些精英大学接受贿赂进行招生舞弊的“校园蓝调行动”3调查,还是在哈佛平权运动案4中,哈佛招生官坚称亚裔申请者比其他种族的申请者性格更不讨喜。最终形成的局面是,在一场参与者看来是关乎生死存亡的激烈比赛中,所有的裁判——招生官、TikTok的评论者等等——几乎一直在撒谎。
再加上飙升的大学学费,看起来这种机制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崩溃。当然,到一定程度后,很大一部分年轻人和他们的家长将直接放弃尝试去破译一个看起来专横随意的机制,而会勇敢地选择另辟蹊径。过去几年里,我曾提出一种替代方法,也就是联邦政府通过向私立精英大学有目的地征收带有惩罚性质的捐赠税来为社区大学提供大量资金支持。理想情况下,这将使得高中毕业生又多了一个常规化的免费选择,而他们之后也可以转学到其他的州立学校。当任何一个大学里的大部分学生都已经上了两年的社区大学时,这不仅能够大大降低四年本科的学费,而且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如今折磨着美国青少年的文凭主义。
虽然我坚信这些改变是实现真正公平的高等教育的唯一希望,但是我也清楚,这种变革大概率永远都不会来临。精英学校会对多样性和公平性做出天花乱坠的承诺,但是它们赖以为生的恰恰就是这种腐败机制,尽管它孕育了抑郁、妄想和种族仇恨。
【名词解释】
1、华德福教育理念
鲁道夫·史代纳根据自创的人智学理论创建,简单地说是一种以人为本,注重身体和心灵整体健康和谐发展的全人教育,体系主张按照人的意识发展规律,针对意识的成长阶段来设置教学内容,以便于人的身体、生命体、灵魂体和精神体都得到恰如其分地发展。
2、哈佛校友的优待政策(Harvard Legacy)
美国大学的录取中有一种特殊政策叫Legacy Admit,译为继承录取或传承录取,也就是校友子女优待,指的是在录取过程中会对本科毕业于该所学校的学生的子女有所倾斜(优先录用)。美国的许多精英大学如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等都有继承录取政策,但该政策在大学招生过程向来富有争议,也有许多大学比如加州系统的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放弃了该项政策。
3、“校园蓝调行动”
美国名校招生舞弊案。2019年3月12日,美国司法部公布将在美国范围内起诉50名涉嫌在乔治城华盛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圣地亚哥大学,南加州大学,德克萨斯大学,维克森林和耶鲁大学等名校录取中,进行作假欺诈的人员。被逮捕起诉的人员中包括了2名SAT/ACT的管理负责人,1名监考,1名大学管理人员,9名精英学校教师,以及33名家长。主要被告人威廉·辛格涉嫌从家长们手中收取近2500万美金,用以通过非法的手段帮助这些家长的孩子们进入理想的大学。这是美国史上最大的招生丑闻,后被Netflix制作成纪录片。
4、哈佛平权运动案
指的是反平权社会活动人士爱德华·布拉姆(Edward Blum)创立的“争取公平录取学生联盟”(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简称SFFA)于2014年11月17日向联邦麻州地区法院波士顿分院提起的诉讼,指控哈佛大学在招生中歧视亚裔。2019年10月1日,一审裁決下达,原告败诉。原告不服,状至上诉法庭。2020年11月12日上诉法庭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平权法案(Affirmative Action)是指“在分配雇用与教育等公共资源时,给予在各个社会领域未被充分代表的少数族裔特殊优先权力”,但是这种非裔、西裔等少数族裔学生的特殊关照也可能挤占亚裔学生在美国高等教育领域位置,形成一种逆向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