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得志为什么能担任总参谋长?原因在这里

醉柳阅览过去 2024-12-07 04:27:40

杨得志,乃是我军声名远扬的开国上将,位列“三杨”之首,堪称“三杨”里面的老大哥。

杨得志将军的一生,都与戎马生涯紧密相连,纵横南北,征战沙场。自1928年投身湘南起义以来,他始终奋战在战场前线,直至1979年指挥边境自卫还击作战。

在57名开国上将中,他是唯一打满全场的人,也是担任总参谋长任期最长的一位。

在这漫长的峥嵘岁月里,他亲身经历了我军几乎所有阶段的战争,宛如一部鲜活的军事史诗。

他所组织指挥的战役、战斗,皆为赫赫有名。

红一团团长

1928年1月,17岁的杨得志和哥哥杨海棠等25个筑路工人,从湖南衡阳板子楼工地跑到韩家村,参加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师。红七师是朱德、陈毅领导湘南起义时成立的。

从这时起,杨得志开始了他近70年的军事生涯。

由于杨得志作战勇敢,有勇有谋,沉着冷静,于1934年1月调任红一军团第1师第一团。

从此,杨得志给这支英雄的红军主力团,又铸就了军史上的辉煌,也成就了杨得志璀璨、夺目的军事生涯。

长征期间,杨得志率红一团一直肩负着中央红军开路先锋或掩护后卫的重任,多次化险为夷,屡立战功。

任红一团团长时的杨得志

最著名的就是红一团17勇士,强渡大渡河。

1935年1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乌江西岸的时候,汹涌澎湃的乌江挡住了去路,前有敌军把守,后有数十万追兵紧逼,当此危急关头,杨得志奉命率红一团担任突破乌江、为全军开路的任务。

在全军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他组织了由17勇士组成的渡河奋勇队,亲自作战斗动员:“红军的希望,就在你们身上。你们一定要坚决地渡过河去,消灭对岸的敌人!”

17勇士仅凭着一只小船,在火力掩护下,强渡成功,为全军夺占了生死攸关的渡河立足点。

强渡大渡河一役,面对湍急的河流与敌军的严密防守,杨得志将军沉着冷静,指挥有方,带领战士们突破重重险阻,为后续的胜利开辟了道路,这一壮举成为了革命历史中的光辉篇章。

对红一团在长征中完成中央军委赋予任务所立下的战功,毛泽东高度评价:“红一团在这次大转移中是立了功的,你们一直走在我的前面。”

在总结长征历程时,周恩来盛赞:红一团是“天下第一团”。

1936年2月,杨得志担任红一师副师长,参加东征战役。红军东征胜利回师以后,6月开始西征,杨得志调任红二师师长。

平型关大捷主力团

1937年8月,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杨得志被任命为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团长。

9月中旬,115师主力到达平型关地区,师长林彪决定在此地打一个伏击战。

林彪、聂荣臻决定利用平型关的险要地形,把部队隐蔽集结于日军前进必经之路的两侧,待敌向平型关进攻时,出敌不意,从侧后给予猛烈袭击。

第685团的作战任务是:占领老爷庙西南至关沟以北高地,截击日军先头部队,协同第686团围歼进入伏击地域之日军。

685团是这次伏击战口袋的袋底,堵住前面的日军,并封锁其南窜道路 ,绝不能让日军在袋底漏掉,这是林彪给杨得志下的死命令。

杨得志不负众望,牢牢的抓紧口袋,没有让日军漏掉。平型关大捷,全歼日军1000余人。

抗日战争时期的杨得志

最年轻的野战军司令员

1947年6月,杨得志任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罗瑞卿任第一政委,杨成武任第二政委。

在此前后的各大战略区中,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为彭德怀,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为刘伯承,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为陈毅,东北野战军司令员为林彪。

和上述数位后来的开国元帅相比,36岁的杨得志也成为各大战略区野战军中最年轻的司令员。

晋察冀野战军领导人,左起:耿飚、杨得志、杨成武、聂荣臻、罗瑞卿

在此期间,他指挥了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等,一举扭转了华北战场我军一直被动的局面。

清风店战役中,他凭借着敏锐的军事洞察力和果断的决策力,巧妙布局,以奇兵制胜,极大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解放石家庄战役,为全军积累了大城市攻坚战的经验。

统帅杨罗耿兵团

1948年5月,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军区合并为华北军区,杨得志任华北军区第二兵团司令员,罗瑞卿任政治委员,耿飚任参谋长,这就是著名的“杨罗耿兵团”。

杨罗耿兵团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一支劲旅,鼎盛时期下辖四个纵队,广聚华北战场上的精兵良将。

杨罗耿兵团由毛主席亲自指挥的一支战功显赫的野战部队,数次完成毛主席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机动兵团主力部队之一。

杨成武、罗瑞卿、耿飚

从1948年底开始,杨罗耿兵团一路马不停蹄,披荆斩棘。在平津战役中,杨得志率部围困、攻克新保安,全歼守敌国民党军华北“剿匪”总司令傅作义的“王牌”第三十五军,完成了毛主席提出的分割包围、各个歼灭的战略意图。

1949年2月,华北军区第二兵团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兵团,杨得志任司令员。

尔后,夺取太原城,端了阎锡山的老窝。进军大西北,苦战兰州,消灭青海马家军马步芳的主力,直到解放宁夏银川,为新中国的解放立下了赫赫战功。

掌兵志愿军

朝鲜战争爆发后,奉命率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彭德怀司令员亲自点将要杨得志的第19兵团赴朝。就这样,1951年6月12日傍晚,作为第三批参战部队,杨得志率志愿军第19兵团分四路跨过鸭绿江,雄赳赳,气昂昂地杀上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第一线。

第19兵团入朝后参加了1952年4月22日开始的历时五十多天的第五次战役,粉碎了敌人在我侧后登陆、夹击我军的计划,迫使敌人转入战略防御,并于不久接受了停战谈判。其后两年,敌我双方谈谈打打,打打谈谈,我志愿军配合谈判,先后粉碎了敌人的“夏、秋季攻势”和空中“绞杀战”,并继之发动了两次有目的的进攻,大量杀伤与消耗了敌人。

李志民、郑维山、杨得志

其中,1951年10月第19兵团的第64军和第47军所进行的马良山阻击战打得非常漂亮,该山岭成为敌侵朝联军在西线的“伤心岭”。

1952年7月11日,中央军委任命杨得志为志愿军第二副司令员,此时,彭德怀、陈赓已经回国,邓华遇敌机空袭受伤还在沈阳治疗,作战方面的指挥工作主要由杨得志负责。

在“志司”,杨得志有这样一个习惯:通常是战前一个人仔细阅读、研究文电、分析敌情、反反复复思考,等情况熟记在心中或有了方案雏形,再听作战处同志、周围同志的意见,或是让大家七觜八舌地讨论,从中吸取精华。

李志民、杨得志

杨得志与自己的思路糅和在一起,取长补短,形成方案,再交给大家讨论,最后定下决心。在朝鲜战争期间,杨得志还直接参与指挥了闻名世界的上甘岭战役。

而上甘岭战役,更是展现了他卓越的指挥才能和顽强的战斗意志,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坚守阵地,击退敌军多次疯狂进攻,铸就了不朽的传奇。

1954年10月,担任志愿军司令员。

指挥自卫还击战西线作战

1979年1月1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武汉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与昆明军区司令员王必成对调,杨得志出任昆明军区司令员。

这次自卫还击作战是人民解放军在亚热带山岳丛林地形上的首次大规模军事行动,以前并没有太多的经验,任务非常艰巨。

杨得志在指挥部根本就坐不住,决心亲自到边境上去深入了解情况。他从1月8日起,带领军区几位领导和军区机关有关部门人员连续到各个攻击地点勘察地形,听取部队汇报,研究作战情况,修订作战计划,昼夜连续地紧张工作。

1月14日,杨得志又亲自陪同杨勇、何正文副总参谋长等领导到实地勘察了边境形势。2月17日,自卫还击战正式打响。

2月25日,杨得志突然发病,不得不回京治疗。住院期间,时刻关注前方战事,每天和前方指挥部通话。

3月中旬,作战部队分批回撤。3月16日,杨得志在还没有康复的情况下,回到前线,迎接凯旋的英雄们。

杨得志和凯旋归来的战士合影

任期最长的一位总参谋长

1980年1月,杨得志任中央军委常委、国防部副部长。3月,就任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秘书长。

杨得志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9任总参谋长。

经历了建国后的历次运动后,赫赫有名的军中“三杨”在人民军队中的地位更加突显。

在酝酿总参谋长接替人选的过程中,“三杨”先后进入中央高层的视野。相比之下,杨成武和杨勇都有长期在总参谋部工作的经历,杨得志则一直担任军事主管,没有担任过参谋长职务,在“三杨”中年龄也最大。

不过,最终杨得志是后来居上,“意外”接任解放军总参谋长。

建国35周年大阅兵

他在担任总参谋长的7年时间里,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主持了1981年3月的华北军事大演习;

领导了1982年9月的全军机构精简工作;

领导了1984年10月的建国35周年大阅兵;

参与了1985年的百万大裁军。

杨得志观看部队大演习

毛主席戏称他是志愿军

新中国成立以后,有一次毛主席碰见杨得志,说到“你是我们的志愿军,哪里需要,去哪里!”

毛主席为什么如此高度评价杨得志呢?

1938年2月以后,由于徐海东病重,让杨得志代理344旅。1939年2月,344旅划归129师指挥。从这以后,一直担任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在刘伯承师长的领导下指挥作战。

1944年1月,根据党中央的指示,杨得志带领冀鲁豫军区的主力离开战斗了5年多的冀鲁豫边区,行军75天,行程2583华里,翻过急流险沟,高山峻岭,冲过日军在平汉、同蒲铁路设置的一道道封锁线,胜利到达延安。

在延安,杨得志率领的冀鲁豫军区主力,被整编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1旅,杨得志担任旅长,归贺龙指挥,保卫陕甘宁边区。

抗战胜利之际,党的七大闭幕后在中央党校学习的杨得志得到命令,立即离开陕北,回冀鲁豫根据地去。

不久,以冀鲁豫军区部队为主,组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纵队,杨得志任纵队司令员。

1945年11月,中央军委决定杨得志、苏振华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纵队挺进东北。

当部队行进至热河地区时,军委决定杨得志部不去东北了,要他们在冀中、冀东地区担负阻击国民党军队北进的作战任务。

1946年3月,杨得志纵队就地编入晋察冀军区战斗序列,为晋察冀军区第一纵队。1946年12月,奉中央军委命令,苏振华率一纵主力返回晋冀鲁豫军区。

此时,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是杨得志的老首长,他很赏识杨得志的军事指挥才能。应聂荣臻的要求,杨得志被留在晋察冀军区工,担任晋察冀军区第二纵队司令员。

正是杨得志的指挥下,在解放华北的诸多战役中展现出突出的军事才能,一举扭转了华北的战局。

1949年5月,太原战役之后,杨得志的第19兵团,又划归第一野战军建制,归彭德怀指挥,全程参与解放大西北的作战。

1951年2月,战马未歇的杨得志又率领志愿军第19兵团,踏上了抗美援朝的新征程。

1955年4月,杨得志被任命为济南军区司令员。就在这时,他又被任命为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主任。一边在军事学院学习,一边领导济南军区的工作,忙的不亦乐乎。

1973年12月,杨得志又对调至武汉军区司令员。1979年2月,又调至昆明军区司令员。

纵览其一生的军事生涯,他是真正的“志愿军”,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坚决服从命令,而且和每个首长都配合的非常默契。

杨得志,先后在六位开国元帅的领导下工作过,与三位开国大将搭档过。

总结语:

杨得志是在革命战争岁月中百炼成钢的一名高级指挥员,他的名气是打出来的,身经百战的他不但敢打仗,也很会打仗。

杨得志的军事生涯,几乎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辉煌战斗历史的缩影。

他出生于一个家贫如洗的铁匠世家,母亲生14个子女,仅活3人。他8岁随父学打铁,11岁帮人放牛,14岁到安源煤矿当矿工,16岁到衡阳做挑夫,能挑着160斤货物赤足行走四五十里。

从红一团团长到解放军总参谋长,杨得志的一生光彩夺目。

杨得志将军的赫赫战功,不仅为国家和人民立下了不朽功勋,更创造了一系列永留战争史册的精彩战例。他的智谋犹如繁星璀璨,闪耀在战争的夜空;他的英勇恰似钢铁长城,抵御着敌人的一次次冲击。

无论是在国内的革命战争中,还是在抵御外敌的战斗里,他都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智慧和无畏的勇气,成为了智勇双全、威震中外的一代名将。他的名字,如同璀璨星辰,永远镶嵌在我国军事历史的浩瀚苍穹之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军人奋勇向前。

0 阅读:1

醉柳阅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