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选帅,毛主席一锤定音:此战凶险残酷,彭老总挂帅,我放心

醉柳阅览过去 2024-11-01 03:49:27

1950年在志愿军选帅问题上,毛主席虽有充分考虑,然而由谁挂帅出征,却是颇费了一番思量。最终,毛主席权衡利弊,让彭总挂帅出征,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毛主席认为,现代战争的指挥员要具备高于常人的战略眼光,才能更好地将指挥军事行动放在全局盘子里进行谋划。

如今在坊间,对志愿军选帅的问题争论不休,核心焦点人物有:彭总、林总、刘伯承、徐向前、粟裕。他们的粉丝都认为,他们都有机会、都有能力挂帅志愿军。

这五人是我军指挥大兵团作战的佼佼者,都是一等一的优秀高级指挥员和帅才。

笔者通过本篇文章,探讨一下到底谁挂帅出征最合适?

一、特殊的战场地理环境

战场的地理环境很考验最高指挥员的驾驭能力,所以把他列为首要因素。

朝鲜的地形、地貌以及气候,与我国东北地区存在着令人瞩目的相似性。就地形而言,两者都呈现出山地与平原交错分布的格局,地理环境错综复杂。

朝鲜和我国东北地区都处于高纬度地区,气候环境异常残酷,冬季漫长而寒冷,气温常常骤降至零下数十度。凛冽的寒风呼啸而过,带来了厚厚的积雪和严酷的低温环境。

朝鲜冬季的盖马高原

朝鲜复杂的地理环境,使得其山脉、河流、平原等相互交织。陡峭的山峰、湍急的河流以及起伏的平原,这与我国东北地区的地理复杂性不相上下。

被鸭绿江赴战岭狼林山山脉环绕的盖马高原平均海拔1340米,面积为1.43万平方公里,这里全是原始森林,最低温度在零下40度,达到了人类生存的极限。

起初,毛主席打算让粟裕挂帅。可是事与愿违。

1950年7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边防军成立,粟裕任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时任海军司令员肖劲光、总政治部副主任肖华分别任东北边防军副司令员和副政治委员。

在红军时期粟裕脑部受伤,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有一块弹片一直留在脑中,没有取出来。从那以后,战事一紧张,或者工作一劳累,粟裕就常犯头痛头晕病。

粟裕

正当毛主席有意让他挂帅时,可这时粟裕身体状况很不好,每天头痛头晕难忍,但仍在坚持工作。当得知毛主席亲自点将,他深感这是党中央、毛主席对自己的信任,义不容辞。

他立即着手进行担负新任务的准备,要华东军区司令部选配指挥部的参谋、通信班子,要华东空军调查研究侵朝美军空军的飞机数量和作战能力,并向中央军委建议增调三野九兵团参战。

不料他的病情日益加重,头疼眼晕得非常厉害,不仅难以坚持工作,甚至不能左右环视,吃饭时只能把饭菜摆在正面一条线上。他不得不向毛主席报告病情。后经中央军委批准,他专门到青岛疗养。

半个月后,病情仍不见好转,他心急如焚,特地托到青岛的罗瑞卿带信给毛主席,再次报告自己的病情和心情。

粟裕

后来,中央经与苏联协商,安排粟裕到莫斯科继续治疗。可是,他在那里治疗数月后,仍没有完全解除头疼的痛苦。

这样的身体状况,即使勉强硬撑着到朝鲜,也难以支撑下去。因为那里的寒冷,会使他的病情加重,更不用说指挥打仗了。

还有就是,粟裕长期在我国南方地区指挥作战,即使挂帅出征,能否在短时间适应朝鲜复杂的地理环境,能否快速转变以往在南方地区作战的指挥模式。面对美军立体化的作战体系,能否快速机动消灭敌人,在这里要打个问号了。

排在第二位的林总。

朝鲜北部的气候、地形、民情风俗与东北很相似,林总全程指挥了东北的解放战争,熟悉战场地理环境,而且当时第一批入朝的都是四野部队,在指挥上更顺手、更容易打开局面。

如果粟裕去不了,那么林总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1938年3月,林总在山西抗日战场被友军误伤,子弹从前胸进去,后背出来,伤了神经。虽然治愈了,但是从那以后落下了病根,失眠、怕风、怕冷、怕光,

东北解放时期的林总

解放战争从关外打进关内,从北平南下开封,然后又挺进汉口,一直处于高负荷状态,林总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新中国成立初期,基本处于休养状态,连1955年授衔、授勋仪式都没有参加。

在关于出兵朝鲜的问题上,林总又一直持保留意见。

对此情况,毛主席只能另寻他人了。

军神刘伯承。

刘伯承被誉为“军神”,能征善战,多谋善断,有勇有谋,是最有军事理论水平的帅才,适应战场的能力不在话下。

刘伯承是十大元帅中负伤最多的,他为革命失去了右眼,身上有9处伤痕,尤其是右腿骨动脉负伤,差点丧命。左腿受伤,伤及神经,一度不能行走。

刘伯承

朝鲜战场的极端天气,他的身体状况很难吃得消。再加上抗美援朝战争,是高强度的连续指挥作战,需要通宵达旦的研究战情,制定作战计划。再有就是他快六十了,精力上难以支撑这么长时间的熬夜。他的眼睛仅靠左眼看地图、阅读电报、写字,在加上解放战争时期眼睛的超负荷工作,所以连续使用,会使视力模糊。

对于一个高级指挥员来说,眼睛就是其最为关键的感知器官和决策依据。在瞬息万变的战场环境中,眼睛如同敏锐的探测器,能够迅速捕捉到细微的变化和关键的信息。眼睛是其获取信息、做出决策、洞察局势的重要工具,是其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再者,刘伯承指挥完解放大西南的战役后,忙着筹办南京军事学院。

因此,刘伯承已经不适合挂帅了。

战神徐向前。

徐总在红军时期,从鄂豫皖地区到川陕地区,两过雪山,三过草地,血洒河西走廊,什么样的残酷环境都经历过,什么样的险境都遇到过,什么样的战役都指挥过。因此,战场环境对他来说不足挂齿。

1937年3月初,西路军兵败之后,徐向前孤身一人,一路沿途乞讨,向陕北方向走去,身体受到极大了的摧残和伤害。经过近2个月的涉水爬山,终于在1937年4月30日,在中国工农红军援西军总部甘肃镇原,见到了刘伯承、任弼时、张浩等人,随后取道西安,返回延安。

徐向前

这期间,徐总的身体损伤很大,导致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经常患病,需要休养。因此,也错过了多次重要的发展机遇。

1949年4月,在指挥太原战役的时候,因病情加重,不得已只能让彭总接替指挥。1949年10月,徐总被任命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然而,由于身体没能康复,只能让聂荣臻代理总参谋长一职。

因此,朝鲜的极端寒冷天气,徐向前是不能适应的。

最合适的人选就是他。

再说说其余的人选。

朱老总年事已高,已经不适合野外领兵作战了。贺龙是西南军区司令员,忙于西南剿匪和解放西藏事宜。

陈毅,时任华东军区司令员、上海市长,忙于稳定上海经济市场秩序。罗荣桓是我军的政工帅才,当时身兼数职,而且身体也不好。

聂荣臻,主持总参的日常工作,要统筹全国的军事工作以及准备抗美援朝的事宜。叶剑英,当时是华南分局书记、广东军区司令员,忙于华南地区的剿匪工作。

我军能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还有陈赓,他当时在西南邻国做军事援助,要稳定我西南边陲,无法脱身。

既要身体好,又能指挥大兵团作战的人选,最合适的人选只有彭总了。

彭总的身体,可以说是十大元帅里面最好的,从来没有因为身体原因耽误指挥作战。

就朝鲜的战场地理环境特征而言,对于彭总来说就是小菜一碟,什么样的残酷环境,他都已经经历过了。

红军时期,彭总率领红三军团攻占湖南省会长沙,这是红军唯一占领的一个大城市,那时何健的湘军,战斗力是非常强悍的。中央苏区的五次反围剿,长征途中的各种艰难险阻,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后残酷战斗,解放大西北时最惨烈的兰州战役,彭总都是实打实打出来的。

彭总从中央苏区时期的南方密山丛林,到长征时期的天险、雪山、草地,到群山沟壑的黄土高原,再到深渊峡谷、岩壁峻岭的太行山上,然后到荒无人迹、白雪皑皑、戈壁沙滩的大西北。

彭总对于各种战场地形、地理环境,各种各样的残酷斗争形势,都见识过,都领教过,都轻车熟路了。

因此,朝鲜的战场地理环境,对于彭总来说是最合适的。

二、统帅部队的能力

对于一个统帅部队的高级指挥员而言,驾驭手下将领并实现一呼百应的能力,绝非是一种简单的天赋或偶然所得,而是通过长期的实践、深刻的洞察以及卓越的领导智慧逐渐培养和铸就的。

作为部队的统帅,要以其非凡的勇气和战略眼光,赢得了手下将领们的衷心拥戴,要凭借其深谋远虑和精妙的布局来折服众人。要善于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传达战略意图,以温和而坚定的态度凝聚人心,使手下将领们心甘情愿地听从他的调遣。

志愿军将领合影,左起:张南生、杨得志、邓华、李达、王蕴瑞

出征抗美援朝的志愿军部队,来自四大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他们当中的兵团司令员、军长、师长,都是我军著名的虎将、战将、名将。

他们都具有特殊的性格特点,每个人仿佛都是一幅独一无二的画卷,以其鲜明的个性和脾气,都构成了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换句话说,都不是省油的灯,都不是好驾驭的。

看看下面的志愿军将领名单,就知道有多难统帅了。

邓华、洪学智、韩先楚、杨得志、许世友、杨勇、李达、杨成武、宋时轮、王建安、黄永胜、解方、梁兴初、黄新廷、陶勇、王必成、郑维山、曾思玉、王近山、秦基伟、孙继先、皮定均、曾绍山、吴信泉、温玉成、吴瑞林、曾泽生、彭德清、李德生、丁盛、肖全夫、傅崇碧、邓岳、崔建功、杨大易、王诚汉、江潮等。

陈赓、彭总、邓华

在抗美援朝中,驾驭这些将领所面临的挑战,实际上要比指挥作战艰巨得多。指挥作战或许需要的是战略眼光、战术智慧以及对战场形势的精准判断,但驾驭将领则涉及到更为复杂和微妙的因素。

如果主帅无法在将领中树立足够的威望,或者缺乏令人信服的资历,那么想要镇住这些将领将会极为困难。一旦镇不住,别说指挥作战了,就连让他们服从命令都几乎是天方夜谭。因为在军队中,将领们对于主帅的信任和尊重是行动的基石。倘若这个基石不稳固,整个军事指挥系统就会陷入混乱,导致作战计划无法有效执行,最终影响战争的胜负。

先说说粟裕。

粟裕,在其军事生涯中,他只和井冈山时期、红一军团、新四军、三野出来的将领比较熟悉。

他和红二、红四方面军;以及陕甘宁、晋察冀、晋绥;一野、四野的将领都不熟悉,有的甚至就没有见过面。建国前只知其人,没见其人,都没打过交道。例如:邓华、洪学智、韩先楚、杨成武、杨得志、黄永胜、黄新廷、郑维山、曾思玉、孙继先、吴瑞林、丁盛等。

粟裕,都不了解这些将领的秉性,磨合还需要一段时间。华东野战军刚组建时就是例子,许世友、陈士榘、王建安、宋时轮等都对粟裕不感冒,如果不是陈毅在坐镇,很难形成一只拳头。而且,粟裕的性格儒雅一些,缺少霸气。粟裕,指挥大兵团作战那是很优秀的,但在这一点上,确实不如彭、林、刘、徐四位老帅。

剑锋所指101。

林总,是从井冈山下来的中央红军三大骁将之一,红一军团、八路军115师、第四野战军的一把手,纵横沙场,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他的性格虽然孤僻、傲慢,但是能合理用将、知人善用,能发挥每个将领的独特个性,好钢用在刀刃上。对于他来说,驾驭将领,都不是事,信手拈来,没有不敢服从指挥的。他的用将法则,来自于教员,深受其传授。

刘、徐两帅。

刘伯承,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工农红军的总参谋长,八路军129师师长,刘邓大军的卓越领导者。他的威名,他的军事素养,听其名就肃然起敬。

徐向前,红四方面军的灵魂人物,手下的名将,遍及各大野战军,他们的身上都有明显的“徐氏风格”,敢打、敢拼、出奇制胜。

刘伯承、徐向前的威信,每个将领都心服口服。

唯我彭大将军。

彭总,平江起义主要领导人,一手缔造了红三军团,名将众多。在1955年授予的1060位开国元帅和将军中, 属于红三军团出身和在红三军团任过职的就有170位。

红军时期,彭总是红一方面军副总司令,中革军委副主席。红军最后一仗——山城堡战役,彭总统一指挥三大方面军完成的。之后,是八路军的副总司令、解放军的副总司令。

彭总在朝鲜

任凭彭总的威望和资历,没有不敢服从的,必须要不打折扣的执行。

彭总的脾气都是众所周知的,作战不力或者贻误战机这种情况,会骂得你晕头转向,完全找不着东西南北。然而,这种看似严厉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激发部下的潜能。

在抗美援朝出国的第一战中,志愿军第38军贻误战机,梁兴初被骂得很惨。

事实证明:不仅没有降低38军的士气,反而激发了38军强悍的战斗力。松骨峰一战打出了38军的威名,彭总更是赞誉38军为“万岁军”。从此,38军享誉海内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面对美军这样的强敌对手,在这一点上,只有彭总合适,干脆果断,必须先发制人,从速快战,否则战机稍纵即逝,唯独只有彭总这样的性格才能驾驭全军。

1951年,彭德怀司令员(右3)在朝鲜成川郡桧仓与邓华(右1)、陈赓(右2)、甘泗淇(右5)、王正柱(右7)等合影

在这一点上,刘伯承、徐向前、粟裕的性格相对温和一点,不及彭总和林总那么霸气。对于抗美援朝这样的恶仗和残酷性,有时候真的需要来点狠的,要敢于激发部下的斗志,才能保证士气的高涨。

因此,彭总最适合志愿军统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首诗词放在彭总身上是最恰当的。

三、敏锐的政治观察力

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那时各战场都能互相协同、配合,好多事情军委和主席都布局处理好了,只管打好仗就行了。

然而,抗美援朝的战场与国内作战存在着显著且本质上的差异。国内作战,面对的往往是熟悉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和作战对象,有着一定的地缘和民众基础。但抗美援朝的战场则截然不同。

对手的强悍超乎想象。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最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以及丰富的现代化作战经验。美军的战机在天空中肆意横行,其强大的火力压制让志愿军面临巨大的压力。

这种强悍的军事力量,使得抗美援朝的作战难度和复杂性远远超过了国内作战。

作为志愿军统帅,必须要有敏锐的政治观察力,很强的政治智慧,需要随时随地关注国际局势,有临机决断的能力,才能作出相应的军事决策。

志愿军板门店谈判

与此同时,志愿军统帅不仅要指挥作战,还要负责政治工作、思想教育、宣传工作、后勤统筹等,更重要的是要负责与美军的谈判。

在抗美援朝后期,几乎是打打停停,边打边谈,很考验志愿军最高领导的政治智慧和组织能力。

林总,从红军时期起,一直就是甩手掌柜,只管军事作战指挥,其余的工作都是罗荣桓完成的,所以他就不合适。

刘伯承和徐向前,军事指挥那都是很优秀的,属于纯军事型帅才,但是在政治方面缺乏一些。

粟裕,也是一样的,缺乏政治智慧,建国后就是例子,是吃过亏的。

彭总在停战协议书上签字

彭总一直以来就是军政兼优,是军政一把手领导,无需派政委。从红军时期起,参加过党内的好多重要会议,以及军事会议,参与决策了一系列重要决议,具有很强的政治意识、政治智慧。

红军时期,担任过中革军委副主席,红一方面军副总司令,红一方面军司令员,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兼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副总司令,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一野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西北局第一书记等职务。

彭总是军政兼优的帅才,因此他挂帅出征,是最合适的,能临机处理事情,不会贻误战机。

四、敢于挑战危险的决心

在抗美援朝的重大事项面前,中央和中央军委慎重分析局势、权衡利弊得失,经过艰难决策,决定出兵援朝。

彭总坚定支持毛主席出兵援朝的主张,临危受命,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

油画《决策出兵》

他坚决执行中央的决策部署,认真进行政治、军事准备,率兵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表现出一名共产党员敢于担当的优秀品质和军队高级指挥员坚定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

在对出兵朝鲜抗美援朝的决策上,当时反对意见很多,彭总坚定的站在主席一边,态度非常坚决的支持出国作战。

在这一点上,主席看到了彭总的决心。一个人如果没有信心和决心去做一件事情,那是做不好的。

五、指挥作战的风格特点

能指挥大兵团作战的人当中,彭总擅长打硬仗,林总擅长打稳仗,刘伯承擅长打精仗,徐向前擅长打巧仗,粟裕擅长打细仗。

彭老总、周总理、朱老总

彭总一直以来是以打硬仗、恶仗、险仗而著称的,能在逆境中绝地反杀,杀出一条血路来。

正如亮剑所说:狭路相逢勇者胜,逢敌必亮剑!

要让敌人忌惮我们、害怕我们、恐惧我们,要让敌人知道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所面对的是一支堪称现代化、机械化且军兵种高度配合的美军。美军拥有着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武器装备,其作战体系严密而高效。他们的战机在天空中肆意狂炸,坦克在大地上横冲直撞,大炮弹药量充足,海军舰艇随意登陆。

因此,我们必须首先在精神意志上,有压倒对方的气势。再者,强敌面前,必须要有敢于硬碰硬的指挥员挂帅,才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在关键时刻毛主席一锤定音:面对美国这样的对手,考虑到同美军这一仗的残酷和艰险。彭大将军忠勇呀!所以,朝鲜战场让德怀挂帅,我放心!

毛泽东主席

总结语:事实证明,毛主席的决策是正确的,抗美援朝取得了伟大胜利!

唯有彭总,面对美国这样现代化的机械化兵团,才能把它打残、打废,打趴下!

唯有彭总,打出国威、打出军威,打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气势和豪迈!

4 阅读:230

醉柳阅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