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11日,在北京医院,90岁高龄的朱德在周恩来的遗体前缓缓地举起右手,敬了一个军礼。这位威震三军的总司令,以军礼的形式向老战友周恩来告别。这也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个军礼。6个月后,朱德逝世。
朱老总向周总理敬军礼
开国将帅中,要说朱德元帅与谁感情很深,周总理肯定是其中之一。在悠悠岁月的长河中,存在着一段长达 54 年的深厚情谊。这不仅仅是普通的友谊之情,更是在艰难险阻中磨砺出来的战友之情,以及在岁月流转中愈发醇厚的挚友之情。
回首过往的半个世纪,他们一同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作为战友,他们并肩作战,共同抵御外敌的侵袭。面对枪林弹雨,他们毫不退缩,彼此依靠,为了共同的信念和目标而奋勇向前。
这长达 54 年的情谊,跨越了时间的沧桑,经受住了岁月的考验,成为了一段令人敬仰和传颂的佳话。它不仅见证了两人之间的坚定信任和无私奉献,更展现了友谊、战友情和挚友情的伟大力量,激励着更多的人去珍惜身边的真挚情感。
本篇文章走进历史沧桑的岁月,回忆朱老总与周总理半个世纪的征程:
一、入党介绍人
1917年春, 朱德结识了一位对他以后的发展颇具影响的人物, 这就是孙炳文。
在孙炳文的影响下,朱德开始经常阅读 《新青年》、《新潮》 等进步刊物,并对当时流行的关于无政府主义、 共产主义等新思潮进行探讨。
滇军任职时的朱德
1922 年元旦刚过,朱德即接到新的委任,他被任命为云南省警务处处长兼省会警察厅长。经历了多年的战争,朱德认为自己现在走的路,不是救国救民的道路,必须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
1922 年 9 月初,朱德登上法国邮轮“安吉尔斯”号,开始了去欧洲寻找真理的航程。
经过40天的漫长航程,穿越波涛汹涌的印度洋和地中海,朱德和孙炳文一起在法国马赛登陆,寄宿在一位华侨商人的家里。他们听说:6 月间有一批中国留学生曾在巴黎西郊的布伦森林里开过一次会,成立了“中国少年共产党”,组织者中有一位旅德中国学生的代表名叫伍豪。
听到这个消息,朱德真是喜出望外。他不顾一路奔波劳累,第二天便乘上了开往柏林的火车。去会见伍豪。
在德国时期的朱德、周恩来
1922年10月22日, 他与孙炳文终于来到了柏林, 找到了慕名已久的周恩来。 朱德恳切地向周恩来陈述了自己的身世和寻找中国共产党的经过, 坚决要求参加中国共产党。
年轻的周恩来,看到这位比他年长12岁的滇军将领的真诚态度所感动, 表示同意介绍他入党。 同年11月,由张申府和周恩来介绍, 朱德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朱德在周恩来的介绍下,认识了在欧洲勤工俭学的聂荣臻、邓希贤、何长工等人。
从此,朱德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同时,朱德与周恩来也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共同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一起战斗。
旅欧期间,张申府在德国柏林和朱德(前排右一)等人合影
二、为南昌暴动准备
1927年7月13日,中共中央决定将中国共产党所掌握或影响的部队向南昌集中,准备武装暴动起义。
7月18日,朱德参加了在武昌啸楼巷2号湖北省委所在地,中共中央召开的一个紧急秘密会议,研究南昌武装暴动的事宜,周恩来主持会议。由于朱德比较熟悉南昌的情况,周恩来先派他秘密返回南昌,摸清敌人的动态。
1927年的南昌城
7月21日,朱德秘密返回了南昌。
朱德回到南昌后,立刻投入紧张的暴动准备工作。他趁朱培德已去庐山之际,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声望,以及在滇军中的老关系,广泛和国民党当局接触,摸清敌人在南昌的兵力部署,秘密进行南昌起义的准备工作。
他时而出入于民众团体,时而与驻军南昌的军官们举杯言欢,时而又带着警卫走街串巷,仔细观察着每一座建筑物。几天的工夫,他就根据中共中央的要求,全面了解敌军的人数、武器、兵力部署和思想动态,绘制了一份 “ 敌军分布草图” , 还购买了许多南昌市城区地图,整理出南昌驻军兵力部署的情况。
南昌城内形势图
7月27日上午,周恩来到达南昌,住进花园角 2 号——朱德的寓所。见面后,朱德向周恩来全面汇报了南昌的敌情、军情、民情等。
周恩来嘱咐朱德,利用过去南昌公安局长和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团长的身份,加强在敌军中的工作,了解南昌敌军的动态。
三、共同领导南昌起义
7月31日,前敌委员会召开会议,决定八月一日凌晨4时起义。朱德的任务是设法在起义前拖住驻南昌的第三军(滇军)两个团的团长,保证起义顺利进行。
7月31日晚上,朱德在佳宾楼设宴款待那两个团长。
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江西大旅社
宾主落座后, 朱德兴致勃勃地举起酒杯说: “咱们兄弟十几年来东征西战,南北漂泊,难得在一起聚会。 今日良辰,邀请诸位大驾光临,只是为了开怀畅饮,畅叙旧情。 我朱某感谢各位赏光,来,干了这一杯! ”
宴席上,觥筹交错,谈笑风生,宾主间猜拳行令,越喝越有兴致。 宴会从晚6点一直进行到晚9点,持续了两个多小时, 已经是酒足饭饱了。
随后,朱德又约他们到大士院三十二号打牌。朱德离开佳宾楼后,先到西大街中华圣公会的第二十军指挥部,向贺龙通报情况,接着也来到大士院。
朱德又请客人们在院子里打麻将, 卢泽明高兴地说: “我的手早痒痒了。” 于是, 一场“竹战”开始了。
然而,此时此刻,在院子外面,一场真枪实弹的战斗正在加紧准备。
晚上10点半左右,突然第二十军一名云南籍副营长赵某跑来告密,风风火火地跑进院子,上气不接下气地报告说, 他已经接到命令, 要他立即解除自己所辖地区里的滇军武装,他不知道这件事该怎么办。
客人们走后, 朱德立即换上军服,火速向起义总指挥部奔去。 他向周恩来通报说: “起义的消息已经泄露, 敌人已有察觉,不能再等了,要赶快动手! ”
周恩来根据这一紧急情况,立即决定把起义发起时间提前到八月一日凌晨2时。
南昌起义领导人
8月1日凌晨2时,朱德与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等率领起义军2万余人在南昌起义,全歼南昌守敌 3000 余人。革命的大旗,终于飘扬在南昌城头。
8月2日,前敌委员会公布起义军负责人名单。起义军下辖 3 个军 :第二十军、第十一军和第九军。朱德被任命为第九军副军长,并于次日改任第九军军长。
朱德和周恩来一起,见证了人民军队打响第一枪的历史时刻,并且都成为了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和创始人。
四、相辅相成
1933年初,左倾领导者去除了毛泽东对中央苏区红军的正确领导。这时,蒋介石正调陈诚等重兵对中央苏区实行残酷的第四次“围剿”。
红军时期的朱德总司令
已接替毛泽东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周恩来,仍希望由毛泽东领导指挥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但经向临时中央交涉无效后,只好与朱德一起率红军主力赴前线作战。
朱德、周恩来审时度势,不顾临时中央三令五申要他们攻打南丰等敌人军事重镇的错误指示,主动在久攻不下的南丰城外撤出战斗,以少数兵力引诱敌人,将大部分兵力隐蔽集结于黄陂、草台冈一带,然后对敌人发起突然袭击,打垮了敌人,俘虏上万人,缴枪万余支,从而取得了红军第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既是红军以弱胜强、成功地采用运动战打败强敌的胜利,也是周恩来和朱德联合作战指挥的典范,是他们在军事上的一次“珠联璧合”。
红军时期的周恩来
五、见证一条毛毯
在江西省宁都起义纪念馆展厅里,收藏着一条打着许多补丁、浸满岁月痕迹的的毛毯。这条普通的毛毯有着非凡的经历,其凝聚了朱德与周恩来之间的深厚感情。
见证革命友谊的毛毯
1931年春,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在江西宁都起义后,起义部队的高级将领董振堂见到红军总司令朱德尽管职务高、年龄大,却仍旧穿草鞋、睡光床,很受感动,就把自己的一条苏联产的淡粉红色的毛毯送给了朱德总司令。
这条毛毯随着朱老总在中央苏区经历了五次反“围剿”的日日夜夜,后来又随着他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万水千山,来到了陕北。
西安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应张学良之邀要去西安处理事变的善后事宜。当时正值隆冬,天寒地冻,大雪纷飞,朱老总想到周恩来顶风冒雪地前往西安,怕冻坏了周恩来的身体,就从家中拿出这条毛毯转赠给了周恩来,好让他沿途御寒。
1937年4月25日上午,周恩来和张云逸等乘坐一辆大卡车由延安出发去西安参加国共和谈。车行至延安南边30余公里的劳山时,突然遭到一股200多名土匪有预谋的伏击。连同周恩来在内的22名同志当场牺牲了11人,另有7人受了重伤,只有周恩来、张云逸、孔石泉和曹鸿都4人完好。
带着这条毛毯的周恩来随侍副官、延安卫戍司令部参谋长陈友才临危不惧,在身中6弹的情况下,依然顽强地挺立在卡车上,指挥警卫人员还击敌人,掩护周恩来脱离了险境。压在陈友才身体下边的这条毛毯浸透了他的鲜血……
中央警卫团接到险情报告后,迅速执行毛泽东的命令,赶来打走了土匪,又从烈士的忠骸下找回了这条毛毯,使它回到主人身边,继续伴随着周恩来走上那为挽救民族危亡的谈判之路。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德率领八路军东渡黄河赶赴前线打击日本侵略者。周恩来考虑到朱老总年事已高,加上前线战争紧张,太行山上冬天很冷,生活条件也十分艰苦,就将邓颖超一针一线缝补好的毛毯重新回赠给了朱老总。
有一次,朱德住在一个老乡家里,结果因为火炕烧得太热,不小心把毛毯烤了一个大洞。朱德也很心痛,就让康克清把破洞补了起来,继续带在身边。一条破旧的毛毯,就这样成了两位伟人深厚友谊的见证。
这条毛毯伴随着朱老总一直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迎来了新中国的光荣诞生!
这条普通的毛毯寄托着周恩来和朱德两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之间的无限深情,也是他们为革命、为民族、为祖国出生入死的真实见证。
六、朱德陪同周恩来站立
1975年1月,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由年近90岁的朱德主持,在会议上,朱德再次被选举为全国人大委员长,周恩来也再次当选总理。周恩来在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做政府报告。
朱老总陪同周总理站立作报告
就在周恩来起身讲话过程中,工作人员抽空整理了总理的座椅。这时,紧邻而坐的朱德也站了起来,当工作人员随后也整理了朱德的座椅,并搀扶他,用手示意他坐下的时候,年迈的朱德却没有坐下,而是选择与周恩来并肩而立,一直到报告结束。
主席台上站立的,一位是耄耋老人、委员长朱德,一位是重病在身的人民总理周恩来。
会堂里的人们都为这个场景而惊讶。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景,历史上没有过多解释,笔者认为,了解一下当天会议的情况和两位伟人深厚的感情,这个场景就不那么意外了。
晚年的朱老总
作为大会的主持人,朱德需要对整个会议有所掌控,他在总理报告前后适当的时候,是有可能站立起来作主持发言的。
之所以如此长久的站立,而不是掐算好时间择机起身,是因为朱德知道,除了适时的起身礼仪外,在那个特殊的年月,周恩来的重病之身已然经不起透支,他想用年迈的身躯陪在总理身边再站上一程,用行动坚定地支持周恩来。此时此刻,他也明白,这种机会已经不多了。
七、最后一次相见
1975年7月11日,朱德正准备到北戴河休养,身体稍稍恢复的周恩来一边在病房内做“八段锦”运动,一边让卫士高振普打电话,请朱老总在去北戴河之前先来见见。
几天前,朱德曾经想去看总理,但因为总理当时的身体不太好,不愿让年近九旬的朱老总看到他在病榻上的样子,就没有去请他。
当时,朱德也不想影响总理的正常治疗。当得知朱德去北戴河需两个多月才能回来,周恩来担心到那时自己的身体条件不会比现在好,于是热情地向朱德发出了邀请。
这天下午5时50分,朱德走进总理的会客厅时,看见周恩来已经换下了病号服,并且远远地迎了过来。
朱德紧紧握住周恩来的手,声音有些颤抖:“你好吗?”
周恩来回答说:“还好,咱们坐下来谈吧。”
朱德的动作有些迟缓,当卫士走过来扶他坐到沙发上时,周恩来关切地问:“要不要换一个高一点的椅子?”
朱德说:“这个可以。”
朱德同周恩来交谈了20多分钟。周恩来知道患有糖尿病的朱德有按时吃饭的习惯,为了不耽误朱德吃饭,6时15分,两位老人依依不舍地握手告别了。警卫员搀扶朱德上车后,周恩来一直深情地目送汽车远去。
朱德同周恩来有着半个多世纪的深厚情谊。1922年,朱德在德国由周恩来和张申府介绍入党。50多年来,他们曾经一起度过了无数个生死与共的日日夜夜。朱德万万没有想到,这次竟是他同总理之间的最后一次相见。
八、最后一个军礼
1976年1月8日上午,周恩来逝世,组织上怕朱德悲伤过度,没有立即告诉他有关总理病逝的消息,当天下午,朱德还接见了外宾。回来后康克慢慢地对他说:“总理病情最近又有恶化。”
他听了后,沉默了一会儿,说:“不会吧,他的手术做得很成功,怎么会这么快就恶化了呢?”
到了晚上8时,收音机里播出周恩来逝世的讣告,朱德惊呆了,眼泪从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流了下来,滴落在衣襟上,他坐在沙发上,沉默了很久。
在周恩来总理遗体告别的时候,朱德不顾病重的身体,让家人陪同,强撑着来到医院。
站在总理的遗体前,90岁高龄的朱德眼泪纵横,突然,朱德使劲站直了身体,缓缓地抬起了右臂,向周恩来的遗体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把他对周恩来的千情万意都融在这一军礼之中。
朱老总向周总理致敬军礼
1922年10月22日,朱德与周恩来的初次见面,整整已经54年了。54年的肝胆相照,54年的相濡以沫,54年的同甘共苦,54年的并肩战斗。
正如《百年恩来》中所说:
周恩来在生前没有儿女,
周恩来在逝世后没有坟墓,
周恩来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中没有军衔。
其实这军旗就是他的军衔,
这军徽就是他的军衔,
这军歌和军队就是他的军衔。
……
他是军魂!
朱老总的这个军礼,代表三军将士的敬礼,代表开国将军们的敬礼,代表中国军人的敬礼,最崇高的敬礼,真正属于八月一日这一天,属于周恩来!
这一刻,在场的叶剑英、邓小平、宋庆龄、李先念等人也都哭了起来,继而全场痛哭。
朱老总慰问邓颖超同志
周恩来的追悼会就要举行,秘书见朱德悲痛过度,怕他撑不住,就征求他的意见:“去不去参加?”
他根本没有考虑自己的身体状况,马上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可是因为身体实在难以负荷,未能如愿,最终朱德元帅打开电视机,眼含泪花,送走了那系着黑纱的灵车。
六个月之后,1976年7月6日下午3时1分,朱德那颗为真理、为国家独立、为民族解放、为社会主义事业跳动了90年的心,永远地停止了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