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香港!楼市逆袭,影响内地市场走向

老方论房产 2024-03-12 23:33:11

节过后,全中国的楼市热点,一半给了香港,一成给了深圳。这俩货赚足了眼球。

关注香港,不仅仅是香港,而且关乎全国楼市何时走出低谷!

香港楼市的命运,第一次与内地楼市,如此紧密的血脉相通、命运相连!

老杨研究房地产的视野宽广,包括香港楼市;近几年写长文少了,几年前老杨曾多次撰文分析香港楼市,尤其是在2014-2019年之间,多次预警香港房价泡沫,直到多年之后,才应验了!

这一点,有些类似老杨早在2016年下半年开始就预警少数房价先行大涨的内地城市的楼市风险,直至2018年预警全国风险;而楼市真正下行,中西部三四线要滞后至2019年开始,而一二线城市和浙江与苏北则滞后至2021年下半年。当年嘲笑老杨预警楼市风险的太多太多了。历史往事,已为尘埃。

一个大型房地产泡沫,从滋生、膨胀,到见顶、破灭,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真正有价值的市场预判,其实是在泡沫生成的后半段,这时必须要预警,即便房价还在上攻,作为市场参与者的房企与散户,必须要越来越重视防范风险,而不是一脑子的要买入买入买入、赚钱赚钱赚钱!

接下来,转入正题,通过数据,解析一下香港楼市。

今年2月28日,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发表2024至2025财政年度特区政府《财政预算案》,指出即日起撤销所有住宅物业需求管理措施(俗称“辣招”),即所有住宅物业交易无须再缴付额外印花税、买家印花税和新住宅印花税。

其后,香港楼市的新闻不断,霸占了全国房地产新闻的热搜榜。

比如近日新闻:中原地产十大屋苑上周末(3月9日、3月10日)成交量创3年新高;一手市场方面,在撤辣不足十天已录超过1500宗成交,香港一手及二手市场皆旺。

想要了解热象下面的深层原因与逻辑,咱们得先了解一下香港楼市的历史与周期。

至少要追溯到1997年,才是一个合适的时段。

1997年之前多年,香港房价持续大涨;1997年相比1985年,香港私人住宅价格指数暴增七倍,房价涨幅超过了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

然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东南亚、东亚各国金融、经济、楼市、股市皆受到重大打击。香港房价在1997年三季度达到高点,其后快速下滑。

然后爆发了东亚金融危机,然后香港房价于1997年下半年见顶并回落,其后一直跌至2003年,累计下跌六成。

2003年房价最低迷时,香港曾一度有10.6万宗房屋成为负资产,“百万负翁”不算稀罕。

2004年香港楼市开始复苏,同时期美国、欧洲、中国内地楼市皆处于快速上涨期,这也鼓励了香港楼市上涨。之前十年,政府基础设施投入多,城市交通大改善,加上内地开放对香港自由行,香港商业景气度明显提升,工作机会增加,居民收入持续提高。

2008年之后,香港住宅供应量偏低。金融海啸后,全球持续采取量化宽松政策,热钱涌入香港,港元利率与美元同步,维持于极低水平,导致楼市投资需求大增。另外,内地投资客大量涌入,也成为推高香港房价的重要力量。持续直至2018年,其间只有2016年小跌。2019至2021年高位盘整。2022年以来持续下跌。

香港差估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1月私人住宅楼价指数报306.4,较去年12月的311.3,环比下跌约1.57%,连跌九个月,累跌约13.5%,同时创2016年10月录得304.3之后,逾7年以来最低纪录。最新指数对比2021年9月历史高位398.1,跌幅约23.03%。

再看一张包括四类物业的价格走势图。

从2003年谷底算起,过去20年:住宅价格涨幅最小,分层工厂大厦涨幅最大,写字楼和商铺涨幅居中。

从下跌阶段来看,商铺下跌最早,下跌时间最长,价格已跌回到2012年;住宅价格跌回到2016年。

从中可知,香港商铺价格的变化具有一定的领先性。

所谓“辣招”,主要是指香港对楼市的一种需求管理措施,即以额外印花税来打击短期炒卖活动、买家印花税来遏抑外来需求以及新住宅印花税来减少投资需求。

正是由于香港房价持续上涨,炒房气氛不断上升,为防止房地产泡沫风险,早在2010年的11月,当局推出额外印花税。之后,又多次出手“加辣”,以额外印花税来打击短期炒卖活动、买家印花税遏抑买房需求,以及新住宅印花税减少投资需求。

但从上图可知,即便当局不断加辣,但香港房价在2011-2018年期间,除了2016年小跌之外,其他时间都在明显上涨。

这一点,内在也有相似性。比如从2016年3月沪深率先出台紧缩政策开始,一直到2021年7月,国家层面及各地层面不断收紧政策,但很多城市的房价一直涨涨涨。

但据此,你不能说调控是“空调”,打压无效。最终还是起到了效果,市场终究还是要降温的。而且,之前对抗调控有多久、有多强,之后市场降温就有多久、有多弱。二者具有高度相关性!

在这一过程中,虽然价格还在上涨,但成交量却率先降温了。文末附录文章中曾分析过。

下表是香港10大屋苑的4个重要年份的成交量。

1997年泡沫期,1.8万多套。

2003年谷底期,4000多套。

2010年初次加辣期,1万套多点。

2023年低迷期,2000多套。

显而易见,虽2023年相比2021年房价高点只跌了二成多,幅度远小于2023年相比1997年的六成;但成交量却远低于2003年!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综合考虑量价,则2023年是过去几十年,香港楼市史上最冷的一年。

因此2023年,香港当局对楼市减辣了,但效果很差;迫不得已,今年撤辣。

其实,这一点与大陆楼市也有相似之处:2023年也是过去几十年,大陆楼市史上最冷的一年。而且,过去两年多,大陆房地产政策不断放松,效果却远不及预期。

香港撤辣之后,效果立杆见影。至于能持续多久,这是另外一个话题。

很多内地的朋友关心,是否可以去香港买房。

那么,咱们看下政策变化后的情况,以及来自市场一线的信息。

2012年起先后推出“买家印花税”及“新住宅印花税”,向来港买楼的非本地或公司买家(以公司名义入市),开征高达30%的重税。即使2023年施政报告“半撤辣”,将两项辣税的税率分别降至7.5%,但仍要支付15%的税费。

本次“撤辣”之后,香港当地人在港买房的印花税税率将从7.5%减少至1.5%;内地人在香港买房,印花税由15%减至4.25%,最低税费仅港币100元。相比“撤辣”之前,有10.5%左右的税费优惠,相当于直接打了九折。

香港豪宅市场多年来吸引不少外来资金,尤其是内地客,但过去10年政府为压抑楼市及外来需求。从第一波成交客群来看,内地客户的占比还是比较高的,很多客户之前一直在关注香港市场,但考虑到税费比较高,也一直犹豫不决,税费一免他们就马上下手了。

以1000万港元的物业为例,非本地买家现在只需要缴付37万港元从价印花税,较原先辣税共150万港元,节省了113万港元。假若非本地买家或公司买家购买一间价值1亿港元超级豪宅,原先辣税共1500万港元,现可省1075万港元的辣税,只需要缴付425万港元的从价印花税。

另一方面,住宅买卖也不再设有2年期的转售限制,购入物业后任何时间出售,无须再缴交楼价10%至20%的额外印花税税项。

对于香港撤辣后是否会分流内地客户,香港本地业内专家认为:香港豪宅市场多年来吸引不少外来资金,尤其是内地客,但过去10年抑制了需求。如今,短期内,对深圳楼市来讲会是一个利空因素,部分客户会被吸引过去,特别是高端客户。但长期来看,去香港购房的客户有比较特定的群体,比如到香港居住、工作、求学,甚至投资等,并不需要太担心。另外,深圳和香港房产的价格差距蛮大,一些客户去香港后发现很多新房一房的价格在600万港元以上,不一定能真正吸引投资客。

部分人有意投资香港房产的内地人认为,香港住宅的租金回报率很高,比内地划算得多!

老杨拉了两张图,分享给各位。

从四类物业的租金走势看,2003年低谷以来,过去20年:租金涨幅最大的是写字楼,其次是分层工厂大厦,再次是住宅,商铺最小。

2019年以来,分层工厂大厦的租金走势最为稳健,当前处于历史高点;而其他三类物业的租金高点都出现在2019年,其后下跌。

从住宅租金回报率来看,过去几十年,香港私人住宅的租金回报,大势向下,从1988年的接近9%,回落至1997年房价泡沫高峰的不足4%;其后随着房价下跌六成,回报率升超5%;但从2002年开始,又步入漫长的下行通道。直至2023年,略有回升,为2.3%。

展望未来几年,香港私宅租金回报率可能会在2-3%之间窄幅波动。当前,我国一线城市住宅租金回报率为1.5%左右,略低于香港。

但老实说,如果未来几年香港的房价涨幅不大了,仅靠2-3%的租金回报,还是难以吸引较多内地投资客的。

本文,暂不展开聊过去几年及未来几年,香港与内地一线城市,在经济、城市、人口等方面的变化与走势。这些因素对于楼市和房价很重要,但有些字眼较敏,就此打住吧。

不管怎么说,在当前全国楼市低迷的背景之下,迫切的需要楼市热点,香港撤辣来得好,市场反应来得妙。

可能只是星星之火,但也给了我们一点点难得的温暖。

同时,对于2024年内地大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的房地产政策调整及楼市复苏,带来了重要的启发启示。

向香港当局与香港楼市致敬!

欢迎各位老铁转发本文,让更多朋友了解香港楼市

0 阅读:53

评论列表

莫小白

莫小白

2024-03-13 01:44

我觉得北京什么时候把个税取消房子就能流通起来了

远风

远风

2024-03-13 06:25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忠义慈悲伴你行

忠义慈悲伴你行

2024-03-13 02:57

香港解除限购,会不会导致内地资金流出,从而影响内地一线城市房价上涨?

老方论房产

老方论房产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