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项羽要在垓下突围后自刎?

琅琊左史 2024-09-15 09:06:31

以项羽的性格,绝不肯当刘邦的俘虏,在逃跑不成的情况下,要么被乱军杀死分尸,要么自刎而亡再被分尸。

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写的是项羽自刎,但这个记录经不起推敲。

项羽被刘邦、韩信、彭越合兵围在了垓下,此时项羽有十万大军,刘邦集团有三十万大军,人数对比,项羽处于劣势,但绝对不是毫无机会。

此时的项羽无论从心力还是勇气,都被刘邦打散了,他失去了斗志。

当夜半之时,周围响起了楚歌,他误判形势,以为汉军已经尽得楚地,这彻底击溃了项羽的心理防线。

项羽放弃了组织军队固守或突围,只想逃命。

项羽在营帐中,跟美人虞姬最后缠绵了一次,然后唱了几句酸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唱完后,项羽做了个惊人之举,他挑选了八百个精壮汉子,趁夜突围,逃出了包围圈。

注意,这里项羽连美人虞姬都不要了,连同剩余的十万成建制部队全都抛弃,偷偷逃走了。

第二天天亮,刘邦才知道项羽率领小部分人逃走了,项羽的军队也是第二天才知道老大撂下他们偷摸跑了。

我们无法复原当时项羽军营真实的情况,但毫无疑问,肯定是炸锅了,骂娘的,逃跑的,投降的,各种情况都有,刘邦基本上不费吹灰之力就消灭了这十万有生力量。

刘邦派灌婴率领五千骑兵去追项羽,五千对八百,项羽毫无胜算。

项羽度过淮河后,回头一看,八百人还剩了一百余人,其他人都脚底抹油溜之大吉。

屋漏偏逢连夜雨,项羽到了阴陵居然迷路了,向一个正在地里干活的农民伯伯问路,结果这个老头蔫坏蔫坏的,故意把项羽向西引到了沼泽地。

项羽从沼泽地里爬出来,再引兵往东走,结果回头一看就剩了二十八骑,又溜号了近百人。

这时,灌婴的几千骑兵追上来了,项羽知道跑不了了,但还不忘吹牛逼逞英雄,要跟手下显摆下他的战术能力,证明是天要亡他,不是自己的战术能力有问题。

项羽带领二十八人冲杀了三次,杀得追兵人仰马翻。

这项羽的心智跟个半大小子似的,行事幼稚可笑,之前要和刘邦单挑决胜负,还要煮了刘太公,现在又偷偷逃跑,还不忘炫耀自己的勇冠三军。

大人谁能干这事。

项羽带二十八人都能杀得几千汉军人仰马翻,如果率领十万人突围,估计汉军无法阻拦。

该勇冠三军的时候不勇,不该勇冠三军的时候瞎勇,无语至极。

即使到了这个地步,项羽还是有机会逃命。

到了乌江河畔,乌江亭长划船过来要载项羽过江,并且劝他江东地千里,人口数十万,足以东山再起。

这个时候项羽又耍起了小孩子脾气,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不是,哥们,你偷偷抛弃十万大军和美人虞姬,不就是为了逃命吗?现在有机会逃命,你又不走了,你当初逃的啥劲?你在逗自己玩吗?

项羽说的义正言辞,说是上天要灭亡他,他无颜见江东父老,还是死掉的好。

项羽把马送给了亭长,和跟随他的剩余的几个人下马步战。

这就是项羽的魅力,到这个时候了,还有人誓死相随。

项羽一个人就杀了汉军数百人,“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楚霸王果然名不虚传。

还是忍不住吐槽几句,就凭你这个战力,你身先士卒,亲自率领十万大军冲杀,十万大军看你这么玩命,肯定士气大涨,殊不知,置之死地而后生,你凭着这十万大军估计能把刘邦和韩信的屎给打出来。

正杀得兴起,项羽看见了故人吕马童,想着都要死了,就送给老相识一个大富贵。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项羽就自刎而亡。

项羽自刎后,汉军像疯了似的争抢他的尸体,为此不惜自相残杀。

最后王翳得到了项羽的头,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到了项羽身体的一部分。

五个人把残肢拼起来正好是一整个项羽,简直完美。

刘邦也兑现了诺言,五人全部封侯。

以上是司马迁的记载,把项羽从逃跑到最后自刎的经过进行了详细描述,甚至把农民伯伯骗项羽这件事都写的非常详细,司马迁就像是站在上帝视角观看了这场战争。

仔细推敲下,项羽应该不是自刎,而是被乱军所杀。

你细想想看,项羽宁可抛弃大军也要偷偷逃走,说明他的求生意愿很强。

从八百人跑到最后剩下二十八人,他还是没放弃,一直要逃跑。

最后遇到了渡船过江的机会,他反而不跑了,这不符合逻辑,有点反常理。

所以可以大胆推测下,这是司马迁的春秋笔法故意删改了历史。

真实的情况应该是,项羽逃到乌江畔,根本就没有亭长划船来要载他渡江,项羽跑不了了。

所以项羽就跟汉军力战,打算拼了。

最后也不是为了卖吕马童一个人情,而是被乱军杀死,然后被王翳、杨喜这几个小头目把项羽的身体瓜分了。

当时刘邦出的价很高,“头千金,邑万户”,张良最后受封也不过一万户,你想想这是多大的诱惑。

当时汉军为了争抢项羽的尸体,杀红了眼,开始自相残杀,如果不是王翳、杨喜等人弹压,估计要兵变。

司马迁为了保住刘邦的颜面,这才用春秋笔法美化了结局,既赞美了项羽的霸王之气,也保住了汉军的遮羞裤。

0 阅读:85

琅琊左史

简介: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