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资料来源
1. 王英. "多重耐药性菌种的形成机制与控制策略." 《微生物与感染》, 2019, 13(6): 365-372.
2. 李明玉. "医院感染中多种耐药菌的临床特征与应对措施."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20, 30(2): 115-118.
3. 张晓芳. "多重耐药性菌种传播的现状与展望."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2021, 44(1): 38-45.
肺炎指的是不同病原体或者其他非感染因素等所引起的肺泡、远端气道和肺间质的感染性炎症,当肺部组织出现炎症时,肺部则会充血、肿胀或者刺激呼吸道产生咳嗽,往往伴随咳痰,提示肺部可能感染了不同的病原体。10岁江西姑娘倩倩,一次肺炎竟骤然离世,父母得知真相后,崩溃大哭:都是无知惹的祸!
倩倩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直到上五年级才回到父母身边。2014年4月22日上午,她正在上语文课,老师点她回答问题,刚站起来没等说话就是一阵剧烈的干咳,咳得脸色由红转白,老师见她这个状态赶紧让她坐下休息了。晚上回去写作业时,眼睛干涩流泪,像是进了小石子,仔细的揉搓双眼试图缓解,岂料情况变得更加严重了。
母亲林芳下班回家后,看着她眼睛红红的,以为她在学校受欺负了,着急的上前询问情况。得到否定的回答后,心里这块大石头还是放心不下。临睡前发现她眼睛的红血丝淡下去了不少,紧张的情绪稍作宽解。次日早晨,林芳早早的起床给孩子做早餐,一切准备就绪后叫她起床,不料孩子一睁眼却吓坏了,眼底一片猩红色。
她吓得赶紧给孩子穿衣服去药店,检查眼底情况后,考虑是常见的结膜炎。这是一种发生在结膜部位的炎症。结膜是眼球表面的保护膜,受到细菌、病毒或者过敏影响,可能会出现眼红、眼痛、眼部异物感等表现。药店的工作人员给她开了一些常规的治疗药物。坚持用药第一天,眼红的情况就得到了改善。林芳见到这幅场面,才算是长舒一口气。
24号早晨,她准备好早餐后发现孩子迟迟没有起床,敲门几次也无人应答,心里觉得有些奇怪,推门一看才发现孩子的脸已经变得通红,后脑勺都湿了一块,枕头也跟着汗湿了,又叫了几声倩倩才支支吾吾的应答。声音异常沙哑。找出退烧药服用后,林芳又给她煮了姜汤,每隔两三个小时就重新测量一次体温,看着温度变成37.1摄氏度总算放心下来。
但是到了晚上吃饭的时候,倩倩的状态又不尽人意了,晚饭勉强喝了两口汤就想去睡觉。一摸额头滚烫!拿出体温计测量,显示为39.1!林芳只好又冲了一包退烧药,到了后半夜温度才勉强退下来。反复两三天后,倩倩除了有些干咳外再无任何其他的异常反应,脸色也恢复了正常。
看她已经活蹦乱跳没什么事情了,林芳放心的把孩子送回了学校。仅仅只是过去了一天的时间,老师打电话过来说孩子又发烧了,而且咳嗽不止,让家长赶紧把人带回去。接到通知后,两口子着急的往学校赶,看见倩倩就好像是霜打的茄子,跟她说话也只是勉强抬抬眼皮。看孩子情况不佳,决定还是得去医院看看。
儿科诊所大排长队,好不容易才等到了,测量体温发现已经达到了39.3摄氏度,阵发性咳嗽,无胸痛胸闷症状。查体后发现,咽部充血肿胀,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啰音,无胸膜摩擦音。完善血常规、CRP等检查发现,肺炎支原体呈阳性,胸片提示双肺片状影,提示支气管肺炎。经诊断为支原体感染的支气管肺炎。
入院后因为没有床位,只能在走廊上对付,整个病区有一大半都是支原体感染,一整天都是此起彼伏的咳嗽声。入夜后,她又发起了高烧,测量体温显示39.8摄氏度。接着就是不间断的咳嗽,恨不得把肺都给咳出来。林芳赶紧按响了床旁铃,折腾了好半晌的功夫温度勉强降下来一些。
突然,躺在病床上的倩倩又是一阵剧烈的呛咳,喉咙里发出咕噜咕噜的响声。林芳赶紧找出垃圾桶给她接着,擦拭嘴角的时候竟然出现了一抹鲜红色。吓得她手都跟着哆嗦。查房时,林芳向医生说明了这个突发情况,对方知道后建议他们去个X光,检查显示,支气管壁稍增厚,小叶小结节,存在部分浸润影。并未见其他异常情况。还是考虑支原体肺炎。
入院一周的时间,倩倩接受了不少的治疗,到处都是针孔,看的父母心疼的不行。但也没有什么办法。然而,让人失望的是,尽管坚持接受治疗,但倩倩的身体却愈发糟糕,整天干咳不止,到了后半夜还总说自己头疼,什么检查都做了,但还是没有任何新发现。
大部分药物都尝试一遍后,情况还是如出一辙。医生开始考虑是不是她体内的病原体耐药性极强。经病原体检查和药敏检测后,证实了这一猜想,发现她体内的病原体属于多重耐药性的菌种。
多重耐药性菌种是指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细菌。通常指细菌对三种或三种以上类别的抗生素不再敏感,从而导致治疗选择有限并增加感染风险。这类菌种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以及多重耐药性肺炎克雷伯菌等。
听完解释后,林芳彻底石化了,这就意味着倩倩的病没有办法用药物得到控制,剩下的就是等待生命的倒计时。夫妻两就这么一个孩子,这个噩耗顿时让他们崩溃不已,坐在诊室内就开始嚎啕大哭,的一边哭一边质问道:“这病不是肺炎吗,怎么还严重到这个地步了?我好好地孩子怎么一到你们医院就成了这样了?”
医生的困惑也不比他们两口子少,这么小的孩子之前到底是经历了什么才会产生这么强的耐药性?怀疑之前是不是长期服用抗生素的药物,得到的却是否定的回答。这话给他们提了醒,支支吾吾的说出了这件事。
闻言,医生无奈道:“其实不只是你们,很多家长都喜欢干这件事,总想着孩子们的病不是大毛病,却不想正是因为这件事的影响,给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埋下了潜在的隐患,甚至危及生命!”
耐药性是指细菌或其他微生物在抗生素或其他药物的影响下生存下来,并继续繁殖,从而使药物的疗效下降甚至消失。在许多小诊所,由于管理不够严格、从业经验不足、诊疗流程不规范等原因,更容易出现滥用抗生素或不当用药的现象,从而增加耐药性的风险。
在一些小诊所,医生可能依赖简单的症状观察而非先进的诊断工具,这会导致对疾病的误诊或者过度诊断。例如,感冒大多数是由病毒引起的,抗生素对病毒无效。
然而,由于缺乏设备或信息,医生可能错误地为孩子开出抗生素处方,以求尽快缓解症状。频繁和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会迫使细菌产生突变,成为耐药菌株。
小诊所的医生可能更倾向于开具抗生素。抗生素在许多患者的认知中被视为“强效药”,无论问题大小都趋向于要求使用。为了满足患者的期望或增加处方量带来的经济效益,小诊所可能更倾向于频繁开具抗生素,这种过度使用会大大增加耐药性产生的风险。
此外,不当的剂量和疗程也是问题之一,例如,有时仅因患者感觉稍有好转便停止用药,这往往会导致未能完全清除感染,使得耐药细菌得以存活并繁殖。
一些家长可能并不清楚抗生素的用药原则,也未充分意识到滥用抗生素的危害。若医生没有履行教育责任,患者家属可能自行调整剂量或疗程,错误地认为自我停止用药没有大碍。这种做法不仅治不好病,还为耐药菌的生长提供了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