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资料来源
1. 陈立平. 痛风与高尿酸血症的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导报, 2021, 18(25): 12-16.
2. 刘明华. 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病因及治疗策略[J]. 中华内科杂志, 2018, 57(5): 342-345.
3. 李晓光. 痛风的病理生理与治疗进展[J]. 世界临床药物, 2020, 41(7): 65-69.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产物,正常情况下,男性体内的尿酸水平为149-416umol/L,女性体内的尿酸水平为89-357umol/L,超过这个水平则可以考虑高尿酸血症。一旦出现了高尿酸,那么则可能引起痛风,或者肝肾功能损伤等,影响正常的生命活动。
29岁的湖北姑娘李念,在上海的一家证券公司上班,在外人眼里是体面的金饭碗,但实际上都是靠牺牲健康为代价的。经常一坐就是一整天,忙起来顾不上吃饭喝水,整天看着一堆数据焦头烂额,坐的时间长了难免觉得腰酸背痛,浑身就像是针扎一样难受,常年都需要去按摩馆按摩才能稍微缓解一二。
2018年3月初,她正在处理手头的项目,起身活动关节时,只觉得腰部胀痛的厉害,一会像是针扎,一会又是一阵持续的钝痛,约莫数十分钟情况仍然得不到改善。她双手撑着后腰窝,将手握成空心拳不断捶打,前后二十分钟,症状才稍作缓解,一直到下班那阵,身体都没有其他不适的情况。
晚上下班回到家,她总觉得浑身都疼,骨头架子就像是散架了一般,说不上具体是哪里不舒服,躺在床上休息却怎么都合不上眼。哪怕是简单的抬手动作都做的非常费劲。一直持续到后半夜才勉强睡着。第二天七八点钟就起床了,身上像是被人打了一样,吃早餐时也没有一点胃口,胃里面像是翻江倒海一样。
10号晚上,到家已经是十点半了,洗漱完后她就躺在了床上。睡得正香时,关节部位却传来了强烈的刺痛,集中在右脚大脚趾,内侧疼痛显著,皮肤温度较周围区域升高,皮肤颜色鲜红,关节部位有明显的肿胀。她疼的蜷缩成一团,死死的抱住自己右脚脚趾,疼的倒吸凉气。服用一片止疼药物后,疼痛还是得不到任何缓解。前后折腾了半小时,局部区域红肿的厉害。
天色蒙蒙亮时,疼痛消失不见。她被折腾了一晚上也沉沉的睡去了。次日起床后,两只脚仍然感觉疲软无力,走路还有些一瘸一拐,同事问她是不是摔伤了,她却摇摇头,把昨晚发生的事情简单的描述了一遍。对方听说后,忍不住蹙眉说道:“你这会不会是痛风啊?要不还是去医院查个尿酸吧。”
痛风是一种由于体内尿酸水平过高而引起的代谢性疾病。尿酸是嘌呤在体内代谢的最终产物,主要通过肝脏代谢并经肾脏排出。人体内嘌呤的来源包括外源性摄取和内源性合成。当尿酸生成过多或者排泄减少时,就会引起血液中尿酸浓度增加,即高尿酸血症。一旦尿酸浓度超过溶解度,尿酸盐晶体就可能沉积在关节、肾脏等部位,诱发炎症反应,最终导致痛风。
这番话倒是给她提了个醒,但是一扭头工作忙起来后也慢慢的忘记了这回事。13号夜里,她好不容易才睡着觉,右脚趾再次传来了熟悉的疼痛,好像是钝刀子割肉,强烈的刺痛感几乎让她呼吸不过来。开灯查看,发现关节处肿的老高,稍微碰下都疼的尖叫连连。连续吃了几片止疼药,还是如出一辙。她意识到事情可能不这么简单,再加上实在是疼的死去活来,强撑着力气拨打了急救电话。
到达医院后,她已经疼的脸色发白,头发都被汗水打湿了。医生进行了简单的查体,发现右脚趾出现了明显的的红肿热痛,无破损溃烂,体温正常,考虑是痛风发作。经查,她体内的尿酸水平已经达到了534umol/L。严重超出正常范围。综合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随后继续抗炎止痛以及对症治疗。
入院三天后,右脚趾疼痛症状显著减轻,红肿也慢慢消退,只是尿酸水平还是居高不下。出院那天,医生给她开了一些控制尿酸升高的药物,还叮嘱了生活习惯方面的注意事项,尤其强调必须控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量,定期前往医院复查。
回到家以后,她只觉得是如获新生。有了这次经历后,她也不敢轻举妄动了,小心翼翼的养护身体,为此还专门制定了一份健康清单,每天对应严格执行。对于身体出现的任何不适症状,她都要第一时间去医院问个清楚。坚持了三个月时间,痛风的情况偶有发生,累积不超过三次。肌肉力量也比之前强了很多。
半年后前往医院复查,她满心欢喜的以为尿酸水平会持续下降,但是看到检查结果时却愣住了,尿酸显示为417umol/L。虽然和之前相比有进步,但对于这个速度她还是不够满意。拿着检查报告找到医生,并且说明自己的诉求。医生听完后,露出了一幅无奈的表情。
接着劝慰道:“降尿酸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事实上你能降到这个程度已经是非常不错了,很多患者花一年的时间都达不到这个水平呢。”对于这个解释,她并不买单,而是接着追问道:“难道这么多高尿酸的患者他们都无法在短期内降低自己的尿酸水平吗?若都是这样,那吃药还有什么意义呢?”
为了帮助找到高效降尿酸的方法,医生仔细的了解了她目前的健康计划,有针对性的指出了其中两个错误,并且提出了解决措施。再次离开医院后,她修改了自己的健康清单, 按照医生的提示对应调整。一晃一年的时间过去,她再次踏入医院的大门接受复查。
结果出来时,眼泪都在眼眶里打转,激动地无以言表,数据显示她的尿酸水平已经从534umol/L下降到了121umol/L,取得了显著进步!她带着报告找到医生,分享了这个好消息。对方看完后,也深感欣慰。
好奇的问道:“你是不是看了什么名医或者掌握了什么好方法啊,这才过去了半年时间,你的尿酸水平下降竟然如此迅速。简直是让人匪夷所思,要是真有什么好法子,说出来我也跟我的患者分享分享呀!”面对夸赞,李念显得有些不好意思,直言没有任何方法,只是遵循了那两点而已,简单易学见效快。
人体内的尿酸来源于嘌呤代谢,嘌呤是一种存在于细胞中核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能从某些食物中直接摄取。当人体内的嘌呤分解后,会生成尿酸。尿酸可通过肾脏排泄进入尿液中,部分则经由肠道排泄。如果嘌呤摄入过多或尿酸的排泄功能受阻,尿酸水平会在血液中升高,形成高尿酸血症,甚至引发痛风等相关疾病。
第一点,多喝水促进排泄。尿酸是通过肾脏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的,其排泄过程依赖于充分的尿液生成。如果人体摄入的水分不足,尿液浓缩,尿量减少,会导致尿酸的排泄效率降低,血液中的尿酸浓度就可能升高。而多喝水可以增加尿液的生成,从而提高尿酸在尿液中的溶解度和排出量。
多喝水还可以降低尿液的酸性环境,从而减少尿酸盐结晶的形成,尤其对防止尿酸结石十分有益。当尿酸在尿液中过度浓缩时,会形成尿酸盐结晶,这可能在尿路中沉积形成结石,导致尿路梗阻和疼痛。因此,通过摄入足够的水分,既能够稀释尿液,又能帮助尿酸稳定地随尿液排出,有效地降低血尿酸水平。
第二点,控制嘌呤摄入。嘌呤来源于体内细胞代谢和外界饮食摄入,其中较高含量的嘌呤存在于诸如动物内脏、海产品和某些高油脂的肉类等食物中。如果这些高嘌呤食物摄入过多,会导致短时间内体内嘌呤水平急剧升高,从而引发尿酸的大量生成,使血尿酸浓度迅速升高,甚至可能诱发急性痛风。
通过限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可以减少嘌呤分解为尿酸的来源,降低尿酸的生成速度。尤其对于已有高尿酸血症或痛风病史的人群,这一措施尤为重要,能够有效避免尿酸水平超出肾脏的排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