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生态价值实现机制

爱农者看闻 2025-02-02 17:30:33

一、背景

青田稻田养鱼历史悠久,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于2005年6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列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同年6月5日,“关注此唯一入选世界农业遗产项目,勿使其失传。”自获得GIAHS认定以来,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每年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访客,成为中国生态农业智慧、传统农耕文化以及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的展示窗口。

虽然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保护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目前也面临着挑战,如适龄劳动力流失现象并未扭转、耕地抛荒现象进一步加剧、传统品种资源、传统知识体系、传统农耕文化难以维持甚至逐渐消失等问题,生态农业“金名片”的处境并不乐观,对稻鱼共生系统的修复和保护迫在眉睫。

瓯江山水工程青田县稻鱼综合种养建设项目,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针对青田县山区梯田系统灌排水设施年久失修、田埂容易倒塌破坏及田间道路窄小不全等现况,实施山区稻鱼综合种养梯田生态修复工程,减少农田抛荒,提高水资源利用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减肥减药,防治敌害,恢复农田的生产能力与生物多样性,保证稻鱼共生农业文化遗产和农田水地综合利用这一具有地方特色、典型生产方式的持续发展;提高农田综合种养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土地利用效率持续提升,打造独具江南农耕文化乡村特色、兼顾文化韵味与经济发展的农业农村发展新模式。

该建设项目实施面积6401.65亩,主要是修复稻田水源涵养设施,恢复农田湿地系统。项目总投资2013.29万元,均为全额财政投入资金,其中中央877万元,地方配套1136.29万元。项目实施期间,改善灌溉面积6401.65亩,修复渠道66.347千米;新增生产能力稻谷128吨,田鱼32吨。

二、实践路径(一)树立“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理念1.以保持生物的多样性为优先

在一个生态系统里,每一个物种都有它的特殊功能,每灭绝一个物种,就会有很多关联的物种生存受到影响,从而引起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衡甚至崩溃。项目以保持生物多样性为优先选项,通过对山区农耕地的整治,构建农田湿地系统,不仅为人类提供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固碳减排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2.以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为着手

项目区通过水利设施建设,构建完整的水利灌溉系统,合理分配水资源,提高农田的保水、涵养水源能力,减少水土流失,一些抛荒撂荒田块、冷浸田、低洼田被重新开发利用,使山区农田形成一个旱涝保收的高产系统,增加当地水稻种植面积。

3.以提高农田种养综合效益为目标

在农田湿地系统中应用稻鱼综合种养技术,稳定水稻生产、促进粮食安全和提高农田综合效益。稻鱼共生系统利用自然生物相生相克原理,水稻为鱼类提供庇荫和有机食物,鱼则为水稻松土增肥、提供氧气、吞食害虫,该系统能减少40%以上的化肥投放,降低土壤里60%的氮磷含量,实现肥药双减,稻田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保障汇入坑渠河道水质达到II类标准。开展种养生产的稻田水稻播种面积基本不减少、水稻单产相对稳定。同时,稻鱼综合种养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稻田土壤部分理化性状,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等提升贫瘠土壤的肥力,促进水稻稳产。通过增加水产品收益、提高稻米价格和减肥减药降低生产成本等,稻鱼综合种养可实现亩均增效1500元以上,极大激发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二)建立完善的工作管理机制1.成立组织机构

为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成立青田县稻鱼综合种养建设项目领导小组,抽调人员成立办公室专职运行。各相关乡镇成立专班,负责招投标,工程管理、合同签订及政策处理,具体负责工程质量、进度、安全、建设内容调整申请、标段验收、工程结算审价,项目竣工审计、资料收集、工程管护移交、申请县级验收等实施管理,并按招标文件有关要求和合同约定管理中标施工单位所交的履约保证金、风险担保金,民工工资保证金。

2.加强项目管理

一是严格资金管理。县农业农村局根据项目工程实际进度按计划安排实行项目资金报账制度,完善项目资金审批制和项目资金使用民主监督制,增大项目资金使用的透明度,随时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在资金的使用上严格防止浪费现象的发生,坚决杜绝超支(超前支付)多支现象的发生。二是加强质量管理。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始终将质量放在项目建设的主要位置来考虑。建设期聘请专家对项目建设进行指导,工程建设实行“四制管理”(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建设工程监理制、建设项目招投标制、建设项目合同制),并由行业质量监督机构进行监督,对关键工程和隐蔽工程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现场负责实施,以确保工程不留隐患。项目技术小组在做好项目技术指导的同时,随时对项目建设质量进行监督管理。三是加强社会监督。项目建设实行公示制,积极主动做好政策和项目建设基本情况公示,对主要建设内容设立永久性告示牌。

3.落实项目责任

项目建设中层层落实项目建设任务和责任,对各子项目实行项目责任人制,完善项目领导小组和项目实施小组的领导责任,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同时做好项目区群众的工作,使项目区群众对项目实施的意义有足够的认识,积极地参与,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建设。

4.多方筹措项目资金

抢抓政策机遇,利用国家加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契机和政策优势,在扎实做好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积极申请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各种扶农建设资金支持稻鱼综合种养工程建设,缓解财政压力。截至目前,共争取到位稻渔综合种养工程资金1000多万元。

(三)设立科学的修复标准1.复垦抛荒土地

项目对抛荒多年,但基础条件较好、相对集中连片土地进行复垦,修复受损的基础设施,复耕后能连续种植的田块恢复水田。施工工序为:清除杂草(灌木、乔木)→土地整修翻耕→田埂修筑。部分田坎坍塌,需按原状恢复。田坎采用干砌块石自然方式修复。

2.修复灌溉设施

项目区灌溉输配水系统设计主要任务为:对输水渠和田间配水渠进行修复,提高渠道防渗能力,减少输水损失,提高渠系的水利用率,达到节水灌溉的目的。

为了保证渠道所控制的灌溉面积都能进行自流灌溉,各级渠道在渠首处都应具有足够的水位高程。各渠首的水位控制高程根据地面高程加上渠道沿程水头损失以及各种灌溉设施的局部水头损失,自下而上逐级推算出来。

渠道纵坡根据现状地形条件,基本依据现状渠底高程,保持现状纵坡,在确保重要渠系建筑物能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尽量不改变灌溉设施进出口高程,对渠道底坡进行复核,同时水力计算应满足规范规定不冲不淤流速要求。对局部不满足设计要求的渠段,根据需要采取清挖或石渣垫层等工程措施适当调整渠底高程,使渠道达到设计要求,以确保渠道水流顺畅。

3.完善田间道路

按照方便田间作业以及农产品和农用物质运输,节约耕地的原则,结合项目区内及区外已有道路状况,布设田间道路。田间道路尽量少占耕地或不占耕地。田间道路作为项目区的主干道联系整个项目区,并与区内外已有道路相连;道路主要利用原有道路位置重新修建,并与原有道路相连接,便于农机进出田间作业和农产品运输。

三、工作成效(一)“点绿成金”出成色—在发展中实现生态价值转化

建立“生态+”“品牌+”“互联网+”机制,探索把农业文化遗产品牌价值转化为产业经济价值的有效路径,做好“一粒米、一条鱼、一座城”的“三个一”文章。2021年全县稻鱼共生面积达到5.54万亩,其中“五统一”示范基地7000亩,总产值2.65亿元。

方山乡稻鱼共生系统

1.做好“一粒米”文章

以青田县侨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龙头,专门负责营销推广“青田稻鱼米”品牌,对全县稻鱼共生产品进行统一经营管理。在标准化方面,推广“统一品种、统一种植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加工包装、统一品牌销售”的“五统一”产供销模式。在品质把控方面,依托智慧农业和院士专家工作站力量,做到“五统一”基地全天候在线监测、产品全程扫码溯源。在产品开发方面,充分挖掘稻鱼共生文化,开发出了婚庆喜米、养生禅米、宝贝粥米等一系列产品,极大丰富了产品多样性,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在品牌推广方面,青田稻鱼米成为首届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指定用米,并在网红直播、盒马鲜生、城市路演等各条战线上齐头并进。

目前,青田农发公司已将稻鱼米销售到全国440多个城市,共有线上平台20家、线下销售点26家。青田稻鱼米的价格也从2~3元/斤提高到10元/斤以上,亩均增收1000元,带动农民增收5000多万元。青田稻鱼米“五统一”产供销模式被国家供销总社肯定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青田样板”。

2.画好“一条鱼”蓝图

“稻鱼之恋”既要有稻花香,更少不了鱼的鲜美。青田是“中国田鱼之乡”,青田田鱼也是国家地理证明商标产品。青田田鱼味极鲜,鳞片柔软可食用,是餐桌上难得的佳品。青田将依照“一粒米”成功模式,把“一条鱼”品牌也打响,进一步壮大产业、惠及农民。

3.搭好“一座城”平台

依托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以县农发公司为主体,建设了浙西南首个农产品出口销售平台——青田侨乡农品城,将浙江乃至全国优质农产品销向世界。目前,农品城已开设海外专柜73家,主要分布在欧洲29个城市,累计完成农产品出口超过4000万美元。未来3到5年,青田将再打造2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100个海外农产品专柜,实现农产品的“买全国、卖全球”。

(二)“革绿出新”聚彩色——探索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生态价值实现机制

青田县将继续大胆创新,探索出一条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机制的新路子,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青田经验”。

一是擦亮金字招牌。通过高水平举办2022首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向全世界全方位展现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充分挖掘生态与文化潜在的价值。二是做大“水经济”。用好丰富的水资源生态优势,以青田田鱼为突破口,健全水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做大水产业。三是做强彩色农旅融合产业。加快推进稻鱼共生农业文化遗产公园和稻鱼共生博物馆建设,举办好“稻鱼之恋”等文化节庆活动,让“农业+文化+旅游”碰撞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新的火花。

(三)“绿水青山”为本色,在传承中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

通过以稻鱼综合种养项目为载体,将闲置零散的山、水、田、林、湖、草整合起来,推动乡村资源全域化整合、多元化增值,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从而推动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增强地方特色产品时代感和竞争力,增强地方农业创新力和竞争力,促进乡村振兴,为建设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原标题:探索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生态价值实现机制——以青田县稻鱼共生模式为例

作者:邹爱雷 颜剑微 青田县农业农村局 青田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来源:《浙江国土资源》期刊

0 阅读:2
爱农者看闻

爱农者看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