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道德经》第十五章

杨章林文化 2024-04-07 00:48:39
——去伪存真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静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引言:老子的《道德经》之所以被蒙上神秘的面纱,前人的注释、解读是责无旁贷的。今天流传的王弼、河上公、苏辙的注释,的确是误导了不少人。不同的版本确实存在一定的字词上的差异,但是,对于正确解读、翻译智者的经典应该“不伤大雅”。 解析:我们不妨以第十五章为例,特别是其中的首句:“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无论是对“道”,还是研究“道”的人,大致都是这样解读的: 1、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见解微妙而且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 2、过去那些自认为对“道”(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很有研究的人,总认为“道”很微妙难以弄懂,深奥而不可能被人们认识。 这样的注释、解读、翻译,从逻辑上是说不通的。既然都认为“深不可识”,还能算是“善为道者”吗?登山健将会认为山是爬不上去的?所以说,这句话的正解应该是:过去那些研究“道”(自然和社会的运动规律)的人,自认为(道)很微妙难弄懂,深奥而不可能被人们认识。 智者的这句话开门见山,直接点出这些人的错误认知,是要为人们对“道”的误解正本清源,殊不知“适得其反”。让人哑然失语不可思议的是,对这句话的望文生义者竟然如此之众,各种充满崇敬的溢美之词,几近把智者植根与生活的一些智慧淹没。为了不辜负先哲的良苦用心,我们把文章展开,分层次解读,方便读者一目了然,以正视听。 我们继续解读。 无可厚非,下边应该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不仅认为难以认识,还对TA进行了各种莫名其妙的描述。 承接上文,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描写手法,表述了这些人面对“道”的各种畏惧心理。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1)犹豫不前,像寒冷的冬天趟过刺骨的河水;(2)瞻前顾后,像没安全感的动物总觉得危机四伏;(3)心里不踏实,像身居他乡随时都可能会离开的过客;(4)萎靡不振,像身体不属于自己一样,随时都可能“冰雪消融”;(5)神情呆滞,像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仆人唯唯诺诺任人摆布;(6)轻飘飘,像置身于广阔的荒野,无所依靠;(7)目光浑浊,像掉进了一片混沌不清的事物。 提出期望,去伪存真。”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静之徐生”: 谁能从复杂的描述中慢慢地去伪存真?谁能静下心来,“道”就会在他的思想中生根发芽? 结论。“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拥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人,只要不满足,肯努力,不骄傲,就能走出迷途获得新的认知。 小议: 文章的开篇,提出人们对“道”的错误认知,结尾四个字:“蔽而新成”是对前面的总结。”蔽“指的应该是文章中对”道“的错误认识。新成:去伪存真的过程。 老子在写《道德经》的时候,就知道“道”的乱象早就已经存在了。“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这句话是对那些自以为是者的批评和讽刺,究竟指的是古代的谁?不敢妄加揣测。有人用《易经》解读《道德经》,肯定没有征得作者的同意,云端之上的圣者可能会生气的。
0 阅读:0
杨章林文化

杨章林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