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淮军仁慈一点,江浙太平军早就投降了

聊聊历史 2024-12-02 12:13:28

1862年,慈禧下令湘军东征,与李秀成、李世贤兄弟争夺江浙,保住江南财税重地。曾氏兄弟想攻克金陵,夺取灭亡太平天国第一功,故而拒绝东征,却不知道如何向朝廷解释。

李鸿章看在眼里,作为曾国藩的幕僚,李鸿章知道曾氏兄弟的心思,故而主动请缨,自己去江浙打仗。曾国藩很高兴,当即让李鸿章去安徽招募兵马,组建淮军。

起初,淮军兵力不足6千,刘铭传、潘鼎新、张树声、吴长庆这四大金刚都没啥作战经验,李鸿章对军事更是一窍不通。为了壮大淮军,曾国藩把部分湘军划拨给李鸿章,程学启、郭松林就是代表。

程学启,原太平军将领,坐镇安庆,出卖姐夫叶芸来,换取荣华富贵。程学启军事能力十分强悍,参加淮军后,很快就杀出一片天地,成为首席名将。

李鸿章攻打江浙,主要靠程学启。甲午战争爆发,淮军屡战屡败,叶志超甚至狂奔数百里,日军抵达鸭绿江。李鸿章叹息:“程学启若在,事情不会到这个地步。”

程学启能打仗,太平军也不差,双方打得有来有回。但是,太平天国需要两线作战,英法列强又帮助清朝镇压太平军,故而李秀成、李世贤压力很大。

李秀成在自述中说:“清军能拿下江浙,主要是洋人的功劳,而不是李鸿章多厉害。”洋人的开花大炮,让太平天国损失惨重,坚固的城池也挡不住炮火。

1862年10月,雨花台之战,李秀成、曾国荃死磕44天,太平军一度杀到湘军营垒面前,打伤了曾国荃左额。可惜,太平军粮食、物资补给不行,被迫结束战斗。

雨花台之战,湘军、太平军都损失5千余人,李秀成实力尚存。如果不是洪秀全糟糕的“进北攻南”作战,李秀成的数万大军也不至于被“饿死”,在渡河回来时遭遇洪水袭击,湘军水师乘势截杀,损失殆尽。

进北攻南作战失败,导致太平天国局势急剧恶化。1863年底,太平天国在江浙的基地大多丢失,京师也危在旦夕。大势已去,人心思变,许多人都想到了投降。

李秀成在自述中说,太平天国处境困难,将士们都为自己的利益考虑,想着换取荣华富贵。李秀成在苏州作战,许多诸侯见死不救,十分冷漠。

封地制下,李秀成虽说是忠万千岁,却不一定管得住这些部下。苏州城内,郜永宽等8大将领投降,一直跟淮军联系,李秀成也无法阻止。郜永宽兵马众多,李秀成惹不起。

按照李秀成自述所言,许多太平军动了投降念头。李鸿章淮军,左宗棠楚军,以及英法联军围剿,诸侯王都知道江浙守不住,只想找个机会投降,但淮军却不给他们机会。

郜永宽想投降,献出苏州,李鸿章十分开心。李鸿章是江苏巡抚,如果拿不下苏州,江苏巡抚脸上无光,郜永宽可谓帮助李鸿章实现愿望,但李鸿章靠不住。

1863年12月,李鸿章背信弃义,杀了郜永宽等8位将领。接着,李鸿章又下令屠戮放下武器的4万太平军,制造苏州杀降。戈登做担保,李鸿章无视,压根不把这位英国人放在眼里。

投降淮军,只有死路一条,郜永宽就是下场,苏州城内的4万将士付出代价。护王陈坤书,潮王黄子隆手握重兵,陈坤书坐镇常州,黄子隆在无锡,他们本已经打算投降,此时也放弃这个念头。

李秀成被淮军包围,两次书信陈坤书、黄子隆,希望这两位部下能救援苏州,却没下文。陈坤书、黄子隆就是苏州隔壁,就算打不赢淮军,也应该来救,表明诚意,但他们不想激怒淮军,故而选择冷漠。

李鸿章不给活路,太平军只能血战到底,陈坤书、黄子隆等江浙太平军,从此只能坚守城池,共存亡。淮军为了攻坚,也付出惨重代价,第一悍将程学启攻打嘉兴,被爆头而死,刘铭传迎来发展机会。

江浙太平军,本身就谈不上团结,在封地制下各自为政,相互见死不救。奈何李鸿章及其淮军,不懂得招抚策略,而是非要杀降,背信弃义,太平军只好战斗到底了。

与李鸿章类似,满蒙第一名将僧格林沁也是如此。无论对付捻军还是太平军,僧格林沁都是残酷镇压,即便投降也处死,断了捻军、太平军的出路。

赖文光、张宗禹、任化邦走投无路,只好重新拿起武器,结果僧格林沁喜提“高楼寨之战惨败”,一万多八旗精兵覆没,改变了晚清军政格局。

太平天国运动持续14年,除了太平军能打,也跟清朝策略有关。如果清朝多几个类似胜保的将领,愿意为起义军兜底,并注重改善民生,太平天国运动不会拖到1864年。

1 阅读:229
聊聊历史

聊聊历史

品味历史,获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