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林,又称功德林一号,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功德林路一号,原先是一座佛寺,清朝时改为粥厂,负责向孤贫免费发放粥食。光绪二十八年,山西巡抚赵尔巽上书奏请各省通设罪犯习艺所,获允准后在功德林创设京师习艺所,宗旨为“收容犯人,令习技艺,使之改过自新,藉收劳则思善之效”,是中国第一个劳动改造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监狱直属公安部管辖,改名为北京战犯管理所,许多解放战争时期被俘虏的国军高级将领就被关押在这里。
杜聿明
杜聿明,国民党陆军中将,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毕业后加入国民革命军,在征讨陈炯明时崭露头角,历任军校教导团副排长、武汉分校学兵团连长、教导第二师团长、第十七军第二十五师副师长等职,参加过北伐战争、长城抗战、淞沪抗战。1939年任第五军军长,率部参加桂南会战,重创号称“钢军”的日本第五师团,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担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徐州剿总副总司令,1949年在对青龙集、陈官庄地区的战斗中被人民解放军俘虏。被俘后的杜聿明受到了人民解放军的优待,在战犯管理所医务人员的治疗和护理下,杜聿明所患的锢疾逐渐好转并康复,1959年12月作为第一批特赦战犯,杜聿明得到了最高人民法院的特赦,并被任命为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的文史专员,后来还相继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81年杜聿明因肾衰竭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
黄维
黄维,国民党陆军中将,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毕业后在讨伐陈炯明和孙传芳的战斗中表现出色,很快得到了提拔,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师团长,后来得到陈诚的赏识,被提拔为第三十一旅旅长,是陈诚“土木系”的重要将领。抗日战争时期黄维任第十八军第六十七师师长,率部参加了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缅甸反攻等,在淞沪会战号称“血肉磨坊”的罗店战役中表现神勇。解放战争时期曾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兵团司令长官,俗称“黄维兵团”,淮海战役时被解放军包围于双堆集,除了副司令官胡琏等人逃脱外整个黄维兵团全军覆灭,黄维被人也被俘虏。被俘后的黄维在北京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并于1975年获得特赦,随即被安排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工作,任文史专员,1983年被选举为第六届全国政协会议常务委员,1989年因心脏病病逝于北京,终年85岁。
宋希濂
宋希濂,国民党陆军中将,黄埔第一期毕业生,1925年在参加讨伐滇桂叛军后经陈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中山舰事件后退出,抗日战争爆发后率部参加淞沪会战,战威轰动全国,后随唐生智守卫南京,城破后被免职,不久又被起用为第七十一军军长,率军激战于兰封,围攻土肥原贤二第十四师团,在富金山和沙窝雨战役中率三个师重创日军。解放战争时期任西北行辕参谋长、华中“剿共”副总司令兼第十四兵团司令长官,1949年12月在大渡河沙坪被俘,关押在西南公安部第二看守所,1954年转入北京战犯管理所,1959年被特赦,1961年2月,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后又相继担任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80年赴美探亲后定居美国,并在纽约创立“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任总顾问,1993年因肾衰竭在美国去世,终年86岁。陈希濂自入伍以来至解放战争被俘,历经重要战役数十次,有“鹰犬将军”之称。
廖耀湘
廖耀湘,国民党中将,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六期骑兵科和法国圣西尔军校,回国后任国民革命军中央军校教导总队骑兵队少校连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了南京保卫战,战后任第五军第二十二师副师长,后同杜聿明率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九兵团司令,在辽沈战役中兵败被俘,1956年被送至功德林监狱改造学习,1961年被特赦,被任命为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员,1964年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第四届委员,1968年因心脏病病逝于北京。
陈长捷
陈长捷,国民党中将,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后在阎锡山部队中服役,抗战爆发后日军进攻南口,陈长捷率部反攻,经过二十三次拼杀后终于夺回阵地,战后担任第十一军军长,在鹞子沟和团城口与日军血战12个昼夜,取得大胜,后又在泰山庙山地截击日军尾随部队,大获全胜,被称为抗日常胜将军。1939年以战功先后晋升为第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第六集团军总司令兼第四行署主任,不过后来在担任伊克昭盟守备军总司令时因所辖军队乘剿缉烟匪机会,大肆抢掠,发生流血事件,被免去官职,直到抗战胜利后才又出任芜湖军官总队长,1947年被任命为天津警备司令,1949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天津战斗中被俘,关押于华北军区政治部军法处看守所,后转入北京战犯管理所,1959年陈长捷得到特赦,回到上海后任上海市政协秘书处专员,负责文史资料的编撰工作,但文化大革命时遭到错误批判,1968年陈长捷杀死妻子后自杀,1979年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