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偷老婆!16世纪法国版“丝绢案”——《马丁·盖尔归来》

刘喜脉 2023-04-04 13:57:04

之前读马勇老师的《明夷》,书中提及历史从一些细小的点去解读也颇为有趣。

这让我想到了马伯庸的那本小众读本《显微镜下的大明》,那本书中涉及到的6个民生案件都特别有趣,而其中的“丝绢案”还被改成了14集电视剧。

“丝绢案”给我的印象就是——这种案子也有?!真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

当然,古今中外的事儿都是相似的,与“丝绢案”差不多同期的法国乡村,也有一件至今读起来都颇为有趣的奇案——马丁·盖尔归来了!

甭急,先给你简单描述《马丁·盖尔归来》是个怎样的案子——

1548年,在法国比利牛斯山区的一个小村庄,一个富裕的农民马丁·盖尔抛妻别子,舍下家业,一去多年,杳无音信。8年后,他却突然出现在村子里,令家人、邻里既惊讶又欣喜。尽管样貌有不少变化,他还是受到了众人的欢迎,与妻子(名叫贝特朗)重新过上了幸福生活,并生下一个女儿。可是,他却与亲叔叔爆发财产纠纷,引起家人不满。与他相亲相爱的贝特朗迫于压力,声称她被一个冒名顶替的骗子蒙蔽了,将他送上了审判席。这个案件从地方法院一直闹到最高法院,双方各执一词,乡邻们也莫衷一是。就在这个马丁·盖尔几乎让法庭相信他不是骗子,即将做出有利于他的判决时,真正的马丁·盖尔出现了。

于是,这位“臭名昭著”的伪马丁·盖尔最终被判处绞刑、焚尸灭迹,同时,也以这种不光彩的形象留名史册。

印象中,《马丁·盖尔归来》与《蒙塔尤》《奶酪与蛆虫》并称“三大微观史学著作”,久闻大名,此次才真正了解三分之一。

正版书籍推荐-马丁·盖尔归来经典好书

¥71.5

购买

不过,如果懒得看书,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找电影看看,这部作品早在1982年就已经被法国影视化了,再偷懒一些,网上也有几分钟的精简版。

《马丁·盖尔归来》这个“偷老婆”的故事,吸引我的地方有这么几点:

1,书中推测,马丁·盖尔与贝特朗结婚时可能18、19岁,离开家乡时,贝特朗还不到22岁,那么,血气方刚的马丁·盖尔是如何忍心抛弃这位“美丽的妙龄女子”长达8年的?

书中的解释是,马丁犯了性质恶劣的偷窃行为——虽然偷的是家里的东西——同时,马丁对村外的生活有强烈的向往。

马丁对小米地、砖厂、财产与婚姻之外的生活梦寐以求。

搁在今天的角度,马丁·盖尔应该是个热衷“套马的汉子”,他不迷恋家中的富贵和床上的娇妻,相较于财富与肉体,他更在乎精神上满足。

2,假马丁·盖尔出现在贝特朗面前,是如何做到不仅让贝特朗从精神到肉体的全面接受,而且,还与马丁·盖尔那个大家族、周围的村民和谐共处的?

马丁不辞而别后,年轻的贝朗特不幸拥有了一个尴尬的身份,她处在人妻与寡妇的“二向性”,忍受寂寞空床的同时要拉扯到孩子,还要承受左邻右里奇怪流言带来的压力。

贝朗特需要在嫁作他人妇后,努力维持自己“好女人”的名声,于是,对于极为需要一个丈夫身份的她而言,假马丁·盖尔(阿诺·迪蒂尔)的出现,可谓是“正恰时”。

根据书中的讲述,我们大概可以推测出,假马丁·盖尔一开始是被村民误认,然后,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接触到急需“另一半”的贝朗特,虽然贝朗特肯定知道这个丈夫是假的,但两人一定是达成了某种妥协,然后在“模拟夫妻”的生活中日久生情。

再者,马丁家还算富裕,马丁父母死后留下的财富虽然暂时被马丁的叔父代为管理,但如果真马丁·盖尔永远不回来,那么,假马丁·盖尔则可以“继承”贝朗特的同时,还能继承真马丁·盖尔的财富。

于是,我推测,马丁的叔父是知道真相的,但因为假马丁·盖尔与自己达成了某些利益上的妥协,大家才会保持表面上的和谐。

当然,一旦利益起了冲突——假马丁·盖尔要卖家里的地产,并收回自己的财产权,马丁的叔父就立马撕破脸,将假马丁·盖尔告上法庭。

3,为何真马丁·盖尔恰恰是在最高法院临审判时“突然降临”?怎么就那么巧?这是真有其事,还是流传下的故事故意这么说的?

关于这部分,我想,也许和蒙哥汗被南宋大炮轰死一样,只是历史开的一个玩笑,“奇迹”就这么发生了。

这个故事,和我读《显微镜下的大明》时的感慨极为相似——真的有太多意想不到,以及,也有各种【伦理】、【道德】、【法律】上的各种冲突。

如果真马丁·盖尔永远不回来,阿诺·迪蒂尔与贝朗特这对小夫妻是不是就可以安安稳稳地过自己的小日子,然后静静消失在历史里了?

仔细想想,真马丁·盖尔可是抛妻弃子长达8年啊,他不仅是个不负责的丈夫,更是个不负责的父亲。要说他与贝朗特有真挚而深刻的感情,我是不信的,要是真爱,出去8个月都很勉强,别说8年了。

当然,从伦理角度说,阿诺·迪蒂尔是假的,所以一切都与邪恶有关,哪怕这位“马丁·盖尔”与贝朗特产生的真正的感情,哪怕阿诺·迪蒂尔与贝朗特生下的孩子将永远失去真正的父亲。

对于几百年后的我们而言,《马丁·盖尔归来》从表面看,似乎就是个“偷老婆”传奇,但一旦想到故事的内核的“冒名顶替”,我们可能会意识到——

即使到了今天,“马丁·盖尔”依旧活着,与历史不同的是,假马丁·盖尔往往更有话语权,深刻做到了“以假乱真”。

下层社会的普通民众,有时真的只是一个(一堆)符号。

因为是符号,如果我们选择“站在道德高点”,可能瞧不上的并非谎言本身,而是面对“真相”时,各方选择“真的真相”与“假的真相”时的立场——

是的,我想说的是这几年爆出的“冒名顶替”事件,好端端的人生,被一场策划好的利益互换给彻底毁了。

然后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拨开历史的壳,我希望每个愿意思考的人看到的不仅是故事,还要看到人性,最好还能想一想,我们该做点什么,才能让自己能力所及的世界更公正、更诚信、更美好。

以上。

0 阅读:10
刘喜脉

刘喜脉

笑谈中外古今事,伴君smile随风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