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五箴》全文译解!

厚德生益 2025-04-29 21:18:55

《五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于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谪居阳山时创作的自戒文集,含《游箴》《言箴》《行箴》《好恶箴》《知名箴》五篇。以四言韵文形式,通篇以自我批评为基调,反思自身“既饱而嬉,蚤夜以无为”的虚度光阴,警示言行需合道义、好恶当循正道、名利应戒浮夸。《五箴》语言简练、韵律工整,开创了文人以箴体抒发忧愤的先河,对后世如王阳明“改过”思想、曾国藩修身实践产生深远影响。其“人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的名句,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自我革新精神的象征。

【原文】人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余生三十有八年,发之短者日益白,齿之摇者日益脱,聪明不及于前时,道德日负于初心,其不至于君子而卒为小人也昭昭矣!作五箴以讼其恶云。

【译文】人最怕的是不知道自己的过错,明知有错却不能改正,这是懦弱的表现。我如今三十八岁了,短发日渐斑白,松动的牙齿一颗颗脱落,精力不如从前旺盛,道德初心也日益背离。这样下去,必然成不了君子而终沦为小人,这是明摆着的事啊!于是写下《五箴》,来揭露自己的过错。

【解读】这段序言以自我批判为表,实则在困境中展现儒家士大夫的担当精神。韩愈通过“白发脱齿”的衰老意象,暗喻道德初心在现实压迫下的磨损,表面苛责自己“不能改过”,实则以“不能改过是无勇”的论断,反向强调坚守道义更需要勇气,为后文五篇箴文埋下“以退为进”的抗争基调——自省是手段,不屈才是内核。

游箴

【原文】余少之时,将求多能,蚤夜以孜孜;余今之时,既饱而嬉,蚤夜以无为。呜呼余乎,其无知乎?君子之弃,而小人之归乎?

【译文】我年少时追求广学多能,日夜勤奋不懈;如今年岁渐长,饱食终日嬉戏懒散,早晚无所作为。唉!我难道如此愚昧吗?难道注定被君子抛弃,沦为小人同类?

【解读】此段以今昔对比自嘲颓废,实为对现实压迫的无声控诉。韩愈表面痛斥自己“饱而嬉”的堕落,实则暗讽“君子难为”的官场生态——年少勤学对应理想初心,当下“无为”恰是政治困局中的被迫沉默。末句以“君子弃/小人归”的撕裂感,凸显士人在道德坚守与现实妥协间的挣扎,自省中迸发不甘沉沦的锐气。

言箴

【原文】不知言之人,乌可与言?知言之人,默焉而其意已传。幕中之辩,人反以汝为叛;台中之评,人反以汝为倾;汝不惩邪,而呶呶以害其生邪!

【译文】不懂真意的人,何必与他多言?真正明理之人,沉默间已心意相通。我在幕府中直言争辩,反被诬为叛逆;在御史台谏诤时弊,反被指为诽谤。若再不收敛锋芒,还要喋喋不休自寻死路吗?

【解读】此段以反讽笔法揭露官场黑白颠倒的荒诞。韩愈表面痛悔“多言招祸”,实则控诉朝廷容不下真话——忠谏被视为“叛/倾”,恰恰暴露掌权者昏聩本质。结尾“呶呶害生”的悲鸣,既是对高压环境的冷峻观察,亦暗含“宁鸣而死”的倔强,沉默表象下激荡着士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暗流。

行箴

【原文】行与义乖,言与法违,后虽无害,汝可以悔;行也无邪,言也无颇,死而不死,汝悔而何?宜悔而休,汝恶曷瘳?宜休而悔,汝善安在?悔不可追,悔不可为;思而斯得,汝则弗思。

【译文】若行为违背道义,言论触犯法度,即便事后未遭祸患,你也应当悔过;若行事正直无邪,出言公正不偏,即便身死亦非真亡,你又何必悔恨?该悔改时却停止自省,你的恶行怎能消除?该停止时却沉溺懊悔,你的善念又存于何处?悔恨无法追回过往,悔恨不能改变结局;唯有深刻反思方能明理,而你竟从未思考!

【解读】此段以“悔与不悔”的辩证撕开道德困境。韩愈表面纠结于“悔”的形式,实则尖锐点破士人立身之本——悔与不悔的标尺不在利弊得失,而在道义存亡。“死而不死”颠覆世俗生死观,将肉体消亡与精神不朽对举,直指儒家核心命题:舍生取义者虽死犹生,苟且违心者虽生犹死。结尾“汝则弗思”的怒斥,更将批判矛头从自我转向昏聩麻木的权贵集团。

好恶箴

【原文】无善而好,不观其道;无悖而恶,不详其故。前之所好,今见其尤;从也为比,舍也为仇。前之所恶,今见其臧;从也为愧,舍也为狂。维仇维比,维狂维愧,于身不祥,于德不义。不义不祥,维恶之大,几如是为,而不颠沛?齿之尚少,庸有不思,今其老矣,不慎胡为!

【译文】若喜爱一个人却未见其善行,是未曾审视其品性;若厌恶一个人却不明缘由,是未曾深究其本质。从前所喜爱者,如今发现其过错——继续亲近则似朋党勾结,疏远则被视作仇敌;从前所厌恶者,如今反觉其良善——追随则自感羞愧,舍弃又似狂悖无知。无论是结仇还是结党,无论是狂傲还是羞惭,于自身皆招灾祸,于道德皆属不义。如此不义不祥之事,实为大恶,若放任这般行事,怎能不颠沛困顿?年轻时或可借口思虑不周,而今我已年老,若再不谨慎行事,还能有何作为!

【解读】此段直指人际交往中非理性好恶的致命性。韩愈以“好恶无常”为切口,批判官场中跟风站队、利益至上的生存逻辑——**盲目亲疏导致道德失序,功利抉择引发精神撕裂**。表面规劝“慎择友”,实则揭露权力场中“昨日盟友今成仇”的荒诞现实,将人际关系的脆弱性归结为道义准则的集体沦丧。结尾“老而不慎”的痛切自省,既是对士人群体精神堕落的警示,亦暗含重建道德判断体系的迫切呼喊。

知名箴

【原文】内不足者,急于人知;霈焉有余,厥闻四驰。今日告汝,知名之法:勿病无闻,病其晔晔。昔者子路,惟恐有闻,赫然千载,德誉愈尊。矜汝文章,负汝言语,乘人不能,掩以自取。汝非其父,汝非其师,不请而教,谁云不欺?欺以贾憎,掩以媒怨,汝曾不寤,以及于难。小人在辱,亦克知悔;及其既宁,终莫能戒;既出汝心,又铭汝前;汝如不顾,祸亦宜然?

【译文】内在匮乏者,急于求人知晓;内心丰盈者,声名自会远扬。今日告诉你获取名声的真谛:不必忧虑无人知晓,该忧虑的是张扬炫耀。昔日子路唯恐名声过盛,却反成千古德行之楷模。你炫耀文章,自负口才,借他人短处抬高自己——既非其父,又非其师,未经求教便好为人师,岂非欺世盗名?欺世招恨,自夸结怨,你竟不自知,终致祸患!小人受辱时尚知悔过,安逸时却难改本性。这些道理既发自你心,又刻于眼前,若仍无视,灾祸岂非咎由自取?

【解读】此段借“名声”议题剖露儒家处世智慧。韩愈以子路“唯恐有闻”为例,戳破功名焦虑的本质——德行的真正传播不靠刻意标榜,而靠内在充盈后的自然流露。批判“矜文章/负言语”的浮躁风气,实为官场中攀附权贵、党同伐异乱象的镜像。结尾“咎由自取”的冷峻警告,将自省从道德层面推向生存哲学高度:在嫉贤妒能的政治生态中,锋芒毕露者必成众矢之的,唯有厚德内敛方能避祸全真。

2 阅读:18
厚德生益

厚德生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