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费不会白交,1942年海空血战的教训,提高了美航母防空能力

兵道争战史 2023-09-23 07:23:01

1942年,美日两军的航空母舰在太平洋上进行了珊瑚海、中途岛、东所罗门、圣充鲁兹四场海战。在这四场几乎连在一起的海战中,美军航母每次都会遭到日军舰载机的进攻。除了中途岛一战先下手为强打残了日军主力之外,其他三次美军遭到的空袭都堪称恐怖。

美国海军在这一年的作战中击沉日军联合舰队航母4艘、轻型航母2艘,击伤“翔鹤”号两次,并几乎将日军战前耗费多年时间培养出来的精锐飞行员一扫而光。

日本飞行员

而自己则付出了3艘舰队航母被击沉、“企业”号航母被对手击伤两次的沉重代价。如此巨额的“学费”,让美国人学到了关于雷达防空指挥的真知。

虽然美国海军的第一台雷达样机在“纽约”号战列舰试验中表现出色,但漫长而激烈的太平洋战争却显然比舰上试验严酷得多。

在1942年的第一场航母大战——珊瑚海海战中,“约克城”号的雷达就在日军攻击机群刚刚开始发动进攻的最关键时刻突然失灵了。

更要命的是,与此同时“列克星敦”号的无线电也出故障了。美军两艘航母一艘成了瞎子一艘成了哑巴,导致防空作战完全丧失指挥。

同样恐怖的事情还出现在1942年10月的圣克鲁兹海战中:“企业”“大黄蜂”两艘航母的雷达双双故障,探测距离大为缩短。

而操作员和防空指挥官却完全不了解情况,也忽略了雷达出故障的可能性,仍然为了节约机上的氧气而把战斗机扣在3000米的较低高度上。结果,当日机突然飞临美军舰队时,美军防空战斗机措手不及,让日本人钻了大空子并击沉了“大黄蜂”号航母。

圣克鲁兹之战后美军检修时发现,“企业”号的雷达故障仅仅是因为有一个波导器坏了。在一艘航母上,这样的一个小部件的损坏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但它带来的后果却极其可怕——“大黄蜂”号被击沉了。

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粗暴而有效:每一艘航母都要装备两台CXAM级别的雷达。尼米兹上将也支持这个观点,海军司令金上将则直接批示道:“新航母的建造要照此执行。”

于是,后来建造的“埃塞克斯”级、“中途岛”级大型航母和“独立”级、“塞班”级轻型舰队航母都装上了两台雷达,老舰也在1943年照此进行了改装。

军舰上的雷达

后来,随着统一掌管所有战场信息的“战斗情报中心”(CIC)的建立,舰队中只要有一台雷达发现目标,所有军舰就都能看到,这样就进一步解决了雷达故障的问题。

美国海军雷达的祖师爷佩奇工程师在制作第一台雷达样机时,就曾试图通过把充当雷达基座的旧卡车轮毂装在可俯仰的架子上来测算目标高度。

其原理很简单:只要找到目标信号回波最强的方向,测出此时雷达天线的仰角,结合目标的距离,利用三角函数就能很容易地算出目标的高度。但这说起来容易,实际上却根本办不到,原因在于精度过低。

由于雷达波束是一个锥体,当波束照射60乃至100千米外的飞机时,就会出现3—5千米的误差。这个误差对于测向来说问题不大,战斗机飞行员的目视距离足以弥补这个差距;但用来测高就不行了。

在珊瑚海,由于不知晓来袭日机的高度,防空指挥官把仅有的9架“野猫”战斗机分散派遣到3000米和300米高度分别迎击鱼雷机和俯冲轰炸机。

结果低空的6架战斗机从鱼雷机下方飞过没有遇敌,3000米的3架战斗机则直接被引导到了日军零式战斗机的下方,被日军战斗机全部击落。

在东所罗门,由于两名防空指挥官对高度的判断不一致,加上通信不畅,前出迎战的8架“野猫”居然在3600米高度遭遇了从5400米高处飞来的日本俯冲轰炸机群。结果当然是一无所获。

在中途岛,截击日军鱼雷机的6架战斗机中有4架因高度太高错过目标,结果10架日本鱼雷机只被击落5架。如果高度判断准确,日军鱼雷机完全可能在投雷前就被全部击落,“约克城”则极有可能幸存下来。

这些活生生、血淋淋的例子告诉美国人,在双方战术变幻莫测的太平洋战场上,不能测高的雷达是残缺的。解决思路也不复杂,仍然可以继续沿用佩奇工程师的仰角测高方案。只要大幅度缩窄雷达的波束,精度就可以提高了。

战场场景

珊瑚海战役中,美国人深刻体会到了CXAM雷达防空指挥系统的缺陷:当来袭敌机和防空战斗机数量都不多的时候,这套防空指挥系统表现优异,甚至能引导战斗机把来袭日机打得无一生还,但是随着飞机数量和散布范围的扩大,这套系统的效率急剧下降,很难再对战斗局势进行精确标注。

这主要是由CXAM雷达的操作方式决定的。CXAM雷达天线的旋转是人工控制的,A型显示器也只有一个直角坐标系,显示的只是当前雷达所指方向上的回波信号。

因此,操作员每发现一次回波信号,就得停止天线转动并微调,找到回波最强的角度,再根据天线角度指示器读出当前雷达所指的方位,然后从A型显示器上读出目标的距离,最后把这两项信息提供给空情图室,由绘图员把位置标注在空情图上。

至于目标机群的规模,则只能根据回波信号跳动的大小或几个回波信号重叠在一起的情况来估测。记住,做了这么多,最终得到的只是一个极其狭窄的方向上的空情!

做完这一切,操作员还得继续操纵雷达旋转,可能转不了几度就会发现新的空情。不难想象,即便舰队中有不止一台CXAM雷达在探测空情,标注空情图仍然是一件极其费时费力的事情,无怪乎这样的防空指挥在激战中根本“跟不上趟”。

A型显示器的问题在1942年的所有战斗中都困扰着美国海军。其实佩奇早在一年前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且已经开始着手解决,只是新的产品尚未问世而已。

除了雷达靠不住,无线电通信靠不住也是个大问题。在珊瑚海,“列克星敦”号就因为无线电故障而失去了防空指挥能力。

珊瑚海战役后,美国海军的通报中就指出了防空作战时飞行员们不遵守无线电通信纪律的问题:最先遭遇敌机的战斗机未能发回敌方机群的规模、组成和高度信息;战斗机的通话频道里挤满了飞行员们的大呼小叫,引导官很难发出引导指令。

在中途岛,战斗机的通信频道依然拥堵不堪,引导官无论是发出指令,还是接受友军信息都会受到延误。尤其是那些新飞行员,据说他们总是在无线电频道里啰唆个没完,搞得重要指令都被堵住发不出去。

此外,如果两个距离相近的飞行员同时打开送话器,频道内就会立刻出现广播风暴——也就是今天我们使用无线话筒时常遇到的那种刺耳尖啸,那大家当然就什么都听不到了。

机群作战

在东所罗门海战中,由于大气电波的干扰,这个问题被放大到了极致:本来侦察机已经发现了日本航母,但舰队接到的侦察报告却丢失了最关键的位置和发送人信息!

对此,曾在东所罗门战役中担任防空指挥官的加特林防空指挥学校执行官罗尔上尉提出,应当在飞行员培训中严格训练无线电纪律。虽然老鸟们表示在无线电里多聊聊有助于帮新手树立信心并提高士气,但最终还是对无线电纪律的要求占了上风。

不过,光靠纪律也是不行的。从珊瑚海战役开始,美军就在战报中屡次提到需要为防空指挥体系提供专门的多频道甚高频(超短波)无线电,这样防空指挥官和战斗机长机之间可以拥有自己的专用通信频道,而不必和吵闹不堪的战斗机通信频道混杂在一起。

1943年,美国人引入了更安全的四频道甚高频(超短波)无线电,飞行员和防空指挥官之间的通信有了更多选择,加上无线电纪律的改善,这一问题才部分解决。

和通信纪律相比,跨舰防空指挥问题的影响要深远得多。当“企业”号的防空指挥官指挥来自“大黄蜂”号和“约克城”号的舰载机时,被指挥的战斗机飞行员很不适应——不难理解,同一艘航母的指挥官和飞行员同吃同住同战斗,其间的默契自然不是能够被轻易取代的。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强行接受这个缺陷,还是干脆放弃跨舰指挥?两种选择都让人很难接受。最终,美国人既没有放弃跨舰指挥,也没有接受这个缺陷,而是想方设法解决了默契不足的问题。而这种跨舰指挥问题的解决,在美国大型航母特混舰队成型的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0 世纪40年代早期,各国海军的语音通信通常使用高频(短波)信道,这种信号会被地球电离层反射,可能会被远距离上的无线电定向仪接收到,对手很容易通过三角定位法找到信号发出者(军舰或飞机)的位置,甚至可以侵入本方的通信频道!

甚高频(超短波)信号由于是视距传输,则不会被电离层反射而是射向太空,因此防空指挥和战斗机飞行员的交流便不再有遭到敌方监测之虞。

中途岛海战中,美军防空巡逻机飞行员在日军第一波空袭结束后忽然听到通信频道里传出一个口音极其标准的英语指令:“所有蓝队战斗机返航加油!”

这个指令显然来自侵入美军通信频道的日本人!所幸防空指挥官立即意识到发生了什么,随即废止了这一指令。这一情况更加证实了甚高频(超短波)战场通信系统的价值,相关的研发工作也很快列入日程。

舰队上空的机群

说了这么多雷达和通信的问题,千万不要忘记了防空作战的主角——战斗机。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初,美国海军每艘航母各搭载一支战斗中队,装备18架F4F“野猫”战斗机。

在珊瑚海战役中,美军两艘航母为攻击机群派出了15架护航战斗机,留下来执行舰队防空任务的战斗机就只剩下了17架(之前两舰在空袭图拉吉岛时损失了几架战斗机)。

由于CAP防空战术需要保证战斗机不间断巡逻,一半战斗机在战斗爆发时燃油将尽,因此当日军51架攻击机在18架零式战斗机的护航之下接近美军舰队时,能够前出应战的“野猫”战斗机仅有区区9架!

可以想象,就算防空指挥滴水不漏,这9架“野猫”在18架如狼似虎的零式战斗机面前也难有好下场。

珊明海战役后,“列克星敦”号的谢尔曼舰长就指出,面对日军大规模的攻击波,己方派出的防空战斗机数量太少了。为此,他提出将每艘航母上搭载的战斗中队从18架扩编到36架。

恰在此时,机翼可折叠的 F4F-4“野猫”战斗机服役,大大解决了战斗机数量不足的问题——当然,由于“约克城”级航母载机量的限制,这一次只能先扩编到27架。

在中途岛,美国人运气大爆发,先下手击沉了日军4艘航母中的3艘,否则我们难以想象,假如日军4艘航母真的向美军放出120架以上规模的攻击机群,美军的19架防空战斗机怎样才能顶得住。要知道,无论是珊瑚海、东所罗门还是圣克鲁兹,美军面对的只是2艘日军航母,而在中途岛,对手是4艘!

到了东所罗门和圣克鲁兹海战时,美军的防空战斗机情况已经大为改观:可用的战斗机分别达到了44架和38架,而且掌握了“撒奇剪刀”战术的“野猫”战斗机不再像开战初期那样惧怕零式战斗机。

但即便如此,这些战斗机还是没能顶住日本舰载机的打击:在东所罗门海战这场可用战斗机数量最多,日军攻击波规模最小(只有42架,甚至少于美军战斗机数量),而且公认为防空指挥失误最少的战斗中,精锐的日军飞行员还是突破了美军防线,命中“企业”号3枚炸弹。

惨烈的空战

这就是硬伤了。航空母舰的载机量毕竟是有限的,在战斗机无法兼职充当攻击机的1942年,航母上能留给战斗机的空间不会太多。

更何况为攻击机护航必定会占用一部分战斗机,CAP巡逻也会导致一部分战斗机需要降落加油无法参战,能实际参与防空作战的飞机数量必定不多。这就只能通过改进战术来解决了。

当美国人吸取了1942年的教训,重组了自己的航母舰队后,美国航母特混舰队的防空网在1944 年就变得牢不可破,甚至日军只有通过自杀攻击才能寻得一点机会。

既然战斗机数量不足,雷达设备又存在众多的缺陷,防空战斗机的战术就更为重要了。

首先是截击高度。按战时的高度对空战的结果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珊瑚海之战后,“列克星敦”号舰长谢尔曼上校提出,当存在敌方俯冲轰炸机威胁时,截击战斗机的战斗高度应该是6000米。“约克城”号舰长巴克马斯特也认为如果来袭敌机高度不明,战斗机应该部署在这个高度。

但问题是,飞行在6000米高度的战斗机很难看到低空飞行的敌机。当时的防空指挥官吉尔上尉后来也表示,他把战斗机布置在3000米高度,正是为了便于他们同时搜索上方和下方的敌机。

为此,圣迭戈防空指挥学校专门设计了一种“X光”队形:截击机群主力在指定高度飞向目标,一个小队(4架)在主力上空1700米,一个双机编队则在主力下方1700米。

这一战术得到了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上将的认可。他还写道:“目前迁移至瓦胡岛的防空指挥学校应该进一步开发将战斗机布置在不同高度和不同距离的防御战术。”

其次是阻止敌军侦察机。无论在珊瑚海还是中途岛,日军侦察机都能巧妙隐藏在美军舰队附近很久。美军战报再次提到了日军侦察机跟踪美军舰队并隐藏自己的能力。在一封1942年7月的信件中,美国海军航空局局长如此写道:

击落潜藏在舰队周围的敌方侦察机尤其重要。这些潜藏飞机的出现是敌军攻击波到来的第一个信号,那时就需要集中投入所有能用的巡逻战斗机了。虽然击落即使是最顽强的敌军侦察机也只需要最多2架战斗机,但是消灭这些敌军耳目的重要性却无论怎么评价都不为过。即使这些飞机已经把舰队的信息发回给己方,它们也仍然可以充当战术侦察机,并且引导己方攻击机群找到我方。

当然,截击侦察机并不涉及太复杂的战术,只要舰队的防空指挥员不要忽视这些表面上人畜无害的小飞机就行了。

作为1942年的最后一场航母会战,圣克鲁兹海战中美国海军的防空战术已经较为成熟,38架防空战斗机的兵力也不算太弱,但防空作战仍然大败。

惨烈的战场

而这场战役中美军的防空指挥官又是太平洋舰队防空作战的掌门人、防空指挥学校校长约翰·格里芬。虽然这位防空指挥学校校长虽然在实战中显得经验不足,但他对整场防空作战的分析却专业而详尽。

1943年1月,格里芬中校回到他的太平洋舰队防空指挥学校,把自己在圣克鲁兹海战中收获的宝贵经验写讲了空战指挥教材,为后续一代又一代空战指挥员的成长做出了贡献。

早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1941年7月,美国海军便根据早期的雷达使用经验制定了雷达绘图室的建设标准,并在“大黄蜂”号航母上首次实施。

现在,有了实战经验的美国海军对雷达操作设施的理解大大地深入了。1942年11月,尼米兹上将在太平洋舰队战术公报(No4TB-42)中正式提出,太平洋舰队所有作战舰艇都要设立“战斗行动中心”(COC,即Conbat OperaioeConer),通过无线电持入战斗机和报警通信网。

COC和舰桥、雷达室、炮术室、消防中心之间要建立内部通信系统,以便接受战术与全局情报,天气、航海数据。并以合适的手段把这些信息展现出来。

作战军舰战术指挥官的直接下属,COC还负责掌控本舰的雷达,一旦被指派为空战指挥舰或雷达警戒舰,它就要按照标准格式发布空中目标的数据。

1943年1月,海军总司令金海军上将大笔一挥,把战斗行动中心(COC)改成了“战斗情报中心”(CIC),虽然只有一词之差,却更好地体现了这个新设施的功能。

CIC的最大意义在于对战场信息的汇集。无论是雷达操作员、通信兵、旗手、瞭望哨还是参谋长、航空队大队长、飞行员,他们所获得的各种信息都有了一个清晰的去向——只要报给CIC就行了。

而CIC则将会把如此复杂、零散的信息整合成完整的战场情报,呈现在指挥官面前。随着“埃塞克斯”级和其他美舰上的雷达越来越多,CIC的价值愈加凸显。

特混舰队或大队旗舰上的CIC负责人将统一负责全舰队或大队的CIC,并直接隶属战术指挥官。条令还投权战术指挥官直接指挥或协调属下所有舰艇上的CIC。

战术指挥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被称呼CIC总指挥或空战总指挥。随着战争的进行,许多战术指挥官在调动岗位时会把熟悉的CIC指挥官一道带走。

此外,美国海军总司令还废除了所谓“航空指挥官”的职位。从那以后,舰队的战术指挥官将统一负责雷达控制和空战指挥。

特混舰队的CIC主官主要负责协调全舰队CIC的行动,通过指挥各大队的CIC来实现全舰队的战斗行动。他通常不直接负责某一部分战斗机或雷达,而是把全舰队的防空战斗机和雷达指派给各个大队的CIC军官。

他也不会直接参与截击引导,而是确保各大队的CIC都得到了妥善的任务分配,了解并协调整体战场局势。他还要保证特混舰队的战术指挥官随时了解最新的战场空情。

与主要“抓大局”的特混舰队CIC指挥官相比,特混大队CIC军官手头的事情就繁杂很多了,他要直接负责汇集全大队所有军舰C1C的信息,并直接执行大队的防空指挥。他要把全大队整合为一个整体,从每一艘军舰上的CIC收集情报,并做出快速反应。

从许多方面看,对特混大队CIC的要求比对舰队CIC的更高,他和他的团队要准确掌握大量快速变化中的信息,一旦有差池,就是军破身死。

拥挤的飞行甲板

1942年12月31日和1943年1月14日,新一代舰队航母首舰“埃塞克斯”号和新一代轻型舰队航母首舰“独立”号分别入役。这些新舰完全体现了这些战斗中得来的经验,都设置了装备良好、空间宽敞的战斗情报中心。

经过无数次争论之后,CIC的位置也从高大的舰岛上搬迁到了舰体下部甲板之下,这里不仅可以保护CIC免受敌军打击,还可以使其免受舰岛上复杂电磁环境的干扰。

根据来自珊瑚海前线的意见,所有新型航母都装备了两台对空搜索雷达:一台主用的SK雷达和一台备用的SC或SG雷达,两台雷达的显示屏都被布置在CIC内。

SK雷达主要设备基于SC雷达改进而来,但换用了与CXAM类似的大型天线。这是美国海军首款能够在220千米外探测到正常大小飞机的雷达,而且融合了敌我识别设备。

此外,SK雷达将CXAM上的A型显示屏换成了更先进的PPI显示器,它使得雷达操作员可以迅速读出目标的方位和距离。

1943年2月17日,新一代的“列克星敦”号(CV-16,“埃塞克斯”级)服役。在3月的舾装工程中,装上了一台测高雷达的原型机。

这种雷达可以发出极其狭窄的电波,以0.5度的精度准确探知目标的仰角和方位。它可以捕捉到90千米外的轰炸机或者45千米外的战列舰。

由于波束狭窄,SM雷达不适合用作搜索,它需要在SK之类搜索雷达的引导下捕捉目标。但一旦锁定目标,防空指挥官就能掌握来袭敌机的准确高度。

现在,1942年太平洋大海战中防空作战的众多经验教训已经被写在了新一代“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上。更重要的问题是:怎样的战术才能让这些强大的新舰充分发挥战斗力?对此,美国海军很快就拿出了自己的答案。

到了1943年中期,对于日军来说,命中美军舰船一枚鱼雷所要付出的飞机损失代价是极其恐怖的。美军现在相信,只要防空战斗机数量足够,便能够彻底消灭日军的攻击机群。

空战

现在,美国海军的需求已经回到了那个自有战争以来人类就必须面对的最原始的问题上:如何获得更多的兵力(更确切地说是战斗机)?而这,就要靠硬实力了。

0 阅读:14

兵道争战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