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李治外,李世民14个儿子只有杨贵妃之子得善终,过继给了李建成

爱喜扬扬 2025-01-15 20:22:26

唐太宗李世民年仅18岁时,便着手谋划并亲身参与了营救被突厥围困于雁门的隋炀帝一事。到了20岁,他又追随李渊在晋阳起兵,自此踏上领兵征战四方之路,且屡战屡胜,因功绩卓越,在已无更高爵位可封的情形下,李渊特封其为天策上将。

后来,在和太子李建成展开的夺嫡较量之中,成功地发起了玄武门之变。凭借此次事变,得以顺利继承皇位,由此成为了大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

李世民刚继位之际,突厥二十万大军便南下进犯泾州,且径直朝着长安城逼近。彼时大唐初定,不适宜大规模用兵,于是李世民巧施疑兵之计,并与突厥订立了渭水之盟。此后,他利用四年时光积蓄力量,最终一举将东突厥彻底消灭。

虽然李世民并非开国皇帝,可大唐的江山实实在在是由他一手打下的。并且呢,他的能力极为出众,不光在打下天下方面功绩赫赫,在治理天下这件事上更是表现卓越,有着非凡的手段与智慧呢。

在登上皇位后,他便全身心投入到治国理政之中,通过不懈努力,终成就了贞观之治这一盛世局面。要论古代皇帝的文治武功,李世民无疑堪称第一人,其功绩斐然。然而,即便他是如此强悍且名垂千古的明君,也并非能事事顺遂、无所不能,同样经历过诸多艰难困苦的时刻。

贞观十六年(643年)堪称李世民继位后最为艰难的一年。是年春天,李世民的第五子齐王李祐在其封地肆意妄为,全然不守法度,为此多次受到李世民的斥责。他还和长史权万纪产生了矛盾,在其阴谋杀害权万纪之事泄露后,因惧怕李世民追究责任,便在亲信的怂恿下举兵谋反了。

自然,那所谓的齐州之乱没过多久便被平定下来了。李祐随后被押解至长安,因谋反这等大罪,直接被贬为庶人,最后还被赐死。谋反可不是小事,况且犯下这等大罪的还是自己的儿子,李世民心里既气愤又痛心,而亲自赐死儿子,于他而言着实是一个无比艰难的抉择。

然而,这还并非是最为艰难的情况。要知道,在对李祐谋反一事展开调查的过程当中,李世民竟意外发现了另外一件大事,而恰恰就是这件事,给李世民带来的伤害才是最为严重的。

确实,李祐的谋反不过是小规模折腾,没多久就被平定了。李世民原本有14个儿子,其中李宽、李嚣、李简这3个早早就夭折了,如此一来还剩下11个儿子。所以即便赐死一个儿子会让他心里不好受,可也还勉强能接受。但李世民随后发觉,出问题的并非只有这一个儿子,他寄予厚望的李承乾以及最喜欢的李泰也在其中。

李承乾身为嫡长子,早在八岁时便被册立为太子。李世民对其寄予了深切厚望,为此请来了众多老师对他加以教导。待李承乾年满12岁,李世民便着手锻炼他作为储君应具备的各项能力。而李承乾在前期的表现亦是相当出色的。

然而在之后,李承乾自身患有足疾,而李世民对嫡次子李泰极为喜爱,这份喜爱表现得太过突出,甚至一度允许李泰设置文学馆。如此情形之下,李承乾心中不由得产生了极为强烈的危机感,同时也致使李泰渐渐萌生了争夺嫡位的心思。

想当初,李世民本是嫡次子的身份,其皇位乃是通过发动玄武门之变,将太子李建成杀害后才得来的。他自己虽以此种方式登上皇位,却不愿子孙步其后尘去效仿。哪怕李承乾患有足疾,李世民也始终未曾产生过废黜太子的念头,只是李承乾与李泰却并非如此看待此事。

李承乾为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竟起了杀李泰的念头,可最终未能成功。随后,他又把目标转向李世民,妄图通过逼宫来达成目的。然而李承乾实在悲催,这逼宫之事还没来得及展开呢,就因李祐谋反案被揭露而戛然而止了。

想来在那一刻,李世民瞬间便体会到了17年前李渊的心境。17年前的那场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手刃李建成与李元吉,致使李渊眨眼间痛失两个儿子。如此情形下,李渊也只能无奈地做出抉择,让李世民成为太子。

时隔17年,李世民居然碰到了极为相似的状况。有所不同的是,李承乾并未成功将李泰杀害,其谋划的逼宫之举也尚未来得及实施,如此一来,诸多事情仍存在着转变的契机。

李承乾所谋划之事虽未成功,可依照律法,其罪当处以斩首之刑,这情况与李祐是一样的。然而李世民实在是于心不忍,不舍得就此严惩李承乾,便把这一棘手的难题抛给了朝中的诸位大臣,让他们来想办法处理。

这本应是毋庸置疑之事,既已由李世民提出,便表明他无意让李承乾丧命。恰在此时,通事舍人来济挺身而出,为李世民提供了一个合适的解决途径。就这样,李世民最终把李承乾废为庶人,并将其流放至黔州。

本来呢,在这件事情上,李泰要是不出手干预,那他应该是能安然无恙的,甚至极有希望被册立为太子,毕竟他可是嫡次子呢。可谁能想到,他实在是太心急了。就在李承乾刚被废掉太子之位的时候,李泰就赶忙跑到李世民的怀里去撒娇,还口出妄言,说自己将来去世之后,会把儿子杀掉,然后把皇位让给弟弟李治呢。

李世民曾有那么一瞬间心软了,动了把太子之位给予李治的念头。不过好在褚遂良及时出面阻拦。在褚遂良看来,天底下哪有人会狠下心来杀掉自己的儿子,反倒让弟弟去当皇帝。况且李承乾走到如今这般境地,说到底还是和李世民对李泰太过宠溺有着撇不开的关系呢。

李世民经冷静思索后,觉得确实不能立李泰为太子。毕竟,他得周全考虑李承乾、李泰与李治这几个儿子的情况。思来想去,为能保全他们三人,李世民最终做出决定,立性格仁弱的李治为太子,同时将李泰降为东莱郡王。

李世民做出此举,目的在于保全三个嫡子。然而,李承乾在相关事件发生后的次年,便在流放之地满怀忧闷地离世了,年仅27岁。至于李泰,虽说比李承乾活得稍长一些,可在永徽三年(652)同样去世了,当时是33岁。

李承乾与李泰恐怕怎么也料想不到,最终摘得胜利果实的,居然会是起初看上去毫无威胁的李治。要知道,在皇家这片舞台上,权力的争斗向来都是无比残酷的,每一步都充斥着算计与博弈,而结局往往出人意料。

以李世民的14个儿子为例,先刨去3个早夭的,再不算当上皇帝的李治,在剩下的10人当中,竟有9人都与那种斗争存在关联,或是或多或少地卷入,或是主动为之,或是被动牵扯,又或是遭人诬陷,下面就依时间顺序来具体说一说。

前文提到,李世民之所以立李治为太子,乃是觉得他“仁弱”,且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可实际情况果真如此吗?暂且不提其他方面,单就永徽四年(653年)发生的房遗爱谋反案而言,便足以说明很多问题了。

大唐贤相房玄龄的次子房遗爱,其身份还是高阳公主的驸马。高阳公主在嫁给房遗爱之后,着实惹出了不少事儿。像是与辨机和尚有偷情之举,并且还撺掇着房遗爱去和房玄龄的长子房遗直争抢家产以及爵位等。

贞观年间便已发生了这一系列事件,不过那时李世民尚在,高阳公主还不敢太过分。可到了永徽年间情况就不同了,高阳公主为了扳倒房遗直,竟诬告其对自己无礼,此事闹到了李治跟前,李治随后便下令让舅舅长孙无忌去彻底清查此事。

在长孙无忌对房遗爱进行审问之时,房遗爱竟供出李世民的庶长子李恪意图谋反一事,此即声名远扬的房遗爱谋反案。经长孙无忌一番深入调查,该案牵涉范围极广,李渊之子李元景、李世民庶长子李恪、巴陵公主及其驸马柴令武、高阳公主与驸马房遗爱、丹阳公主的驸马薛万彻皆被处死。

李治的这些家人,致使李唐宗室遭受了极为惨重的损失。就拿李恪来说,他在临死之际,对长孙无忌破口大骂道:“长孙无忌竟私自玩弄权势,蓄意陷害忠良,若祖宗社稷有灵,他必定不久就会遭受灭族之祸!”果不其然,后来武则天当政时,真的让长孙无忌近乎灭族了。

李恪之死向来令人惋惜不已。想当年李世民在世时,曾赞誉“吴王恪英果类我”,甚至在李治被立为太子后,还曾闪现过易换太子的念头,虽说这想法转瞬即逝,可每每念及,仍不禁为李恪的离世而深感遗憾。

在房遗爱谋反一案里,李恪最终落得被处死的结局。而与他一母同胞的弟弟李愔也未能幸免,受到了李恪的牵连,被流放到了巴州,并且还被废去身份,沦为了庶人。

自那以后,李愔便始终在巴州过日子。即便后来长孙无忌犯下罪责,李愔也因而改封成为涪陵王,可他终究没能再次返回长安。他就一直待在巴州这片曾作为流放地的地方,直至667年,李愔因病离世,结束了他在巴州的漫长生活。

时隔七年,李世民的第七子李恽同样遭遇被诬陷谋反之事。李恽这人没别的大毛病,就是生活颇为奢侈。在674年的时候,李恽获任箕州刺史一职,没成想,录事参军张君彻竟诬告他有谋反的行径。

不知李恽是念及那些已逝的兄弟,还是自身确有状况。要知道,谋反之事往往无需确凿证据,关键就在于李治会如何处置。很明显,李恽对身为弟弟的李治似乎缺乏足够的信心。

于是,在李治派人着手调查此事之际,李恽因极度恐惧而选择了自杀。待李治将事情彻底调查明晰后,便将张君彻处以死刑,同时追赠李恽为司空以及荆州大都督之位。

世人普遍觉得李治性情仁弱,就拿他对待自家兄弟的情形来讲,在许多时候往往展现出一种“不作为”的姿态。不管是面对李恪,还是李恽,皆是如此。想来,这大概也是不少皇帝在类似情况下会做出的一种选择吧。

但凡涉及谋反之事,不论有无确凿证据,只要这类情况冒头,与之有牵扯的人便极难从其中全身而退。莫说是李治的兄弟,即便是他的儿子,面临此种情形,亦是同样难以摆脱困境。

公元680年,武则天派人向李治告发太子李贤有谋反举动,并且还在东宫搜出了数百具铠甲。亲生母亲去揭发儿子谋反之事,这恐怕堪称历史上头一遭了。面对那所谓的谋反“证据”,李治本想从轻发落予以宽宥,可武则天却执意要大义灭亲。就这样,李贤先是被废为庶人,幽禁三年后又遭流放至巴州,最后在流放之地被逼得自杀身亡。

在那场谋反案里,并非只有李贤丢掉了性命,李世民的第十四子李明同样未能幸免。李明因受牵连而被流放到黔州,仅仅过了两年,便在那流放之地被逼无奈选择了自杀。李治得知此事后,将黔州衙府的全部官员都给罢免了,可对于引发这一系列悲剧的武则天,却并未去追究其责任。

在当时,武则天参与朝政的程度日益加深。待李治驾崩之后,武则天开始临朝听政。刚登上皇位的唐中宗并不顺从武则天的旨意,于是武则天果断地把他流放到偏远之地,转而扶持年纪最小的儿子唐睿宗即位。

唐睿宗实则就是个傀儡般的皇帝,在绝大多数的时间里,他都处于被软禁于皇宫之中的状态。而真正掌握着绝对话语权的人,乃是武则天,当时的局势全然是由武则天把控着呢。

仅仅身为太后,哪怕能够临朝听政,这对武则天来说已然是不够的。她满心渴望着能真正登上皇帝之位,可这一想法势必会遭到李唐宗室的极力阻挠。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武则天都全力投入到剪除李唐宗室的行动中,让那些不顺从她的人要么闭嘴,要么彻底消失不见。

688年时,面对局势,李唐宗室怎会甘心坐以待毙呢?李世民的第八子李贞联合了李渊之子李元嘉、李灵夔、李元轨以及他们各自的儿子,并且李世民的第十子李慎也参与其中,众人秘密地谋划着要匡扶李唐江山,试图改变当下局面。

没过多久,李贞便假借皇帝的诏令起兵,其目的在于推翻武则天的统治。在做出这一行动之后,他又极为迅速地将相关情况通知给了诸位王爷,意图联合各方力量来达成推翻武则天的目标。

当诸王尚未达成一致意见,部分人还处于犹豫不决的状态之际,李贞之子李冲竟提前举兵起事,李贞旋即响应。然而,其余诸王却并未有所行动。最终的结果便是,武则天迅速将此事平息,李冲因兵败而惨遭杀害,李贞也落得个自杀的下场。

参与谋划此事的诸王,其结局不是被直接赐死,便是在流放途中自杀。像李元嘉、李灵夔以及李元轨都于688年离世,唯有李慎情况特殊,起初是被判处死,不过在临刑之前,他幸运地得到了赦免。

然而这样的赦免仅仅是一时的罢了,到了第二年,便被流放到岭表之地,且在流放的路途之中不幸离世。与之相伴的是,他的五个儿子也一并死去,而其余的家眷则是抵达了流放之地,在那里继续生活下去。

李世民共有14个儿子,其中有三个早夭,李治属于既得利益者。余下的10个儿子里,竟有9人都被卷入了皇家的争斗当中,唯独李世民的第十三子李福,是个例外,并未卷入到这场残酷的斗争之中。

李福似乎真的是个运气不错的人呢。他的母亲乃是杨贵妃,在贞观十三年(639年)的时候,李福就获封赵王的爵位,之后还出继给了隐太子李建成,这般经历也算是颇为特别了。

李世民有好几个儿子存在类似这样的情况呢。就拿他的第二子李宽来说吧,在武德年间的时候,李宽被李渊过继给了李智云,要知道李智云可是李世民的异母弟,并且在617年就惨遭杀害了。另外,李世民的第四子李泰,同样是在武德年间,就被李渊册封为正一品的卫王,其目的是让他继李玄霸之后,而李玄霸是李世民的同母弟,早在614年就已经离世了。

接下来要说的是第十三子李福以及第十四子李明这二人的情况。其中,李明是被过继给了李元吉的,而李福呢,则是被过继给了李建成。

李福诞生的时间相对较晚,大致是在634年前后。所以,在李世民病故之际,李福年龄尚小,且曾于李世民病逝期间承担宿卫宫城的职责。待李治即位后,李福便前往外地赴任,最终于670年在梁州离世,逝世后获追赠司空、荆州都督之衔。

令人惋惜的是,李福并未卷入任何皇家争斗之事,最终得以善终。只是他离世之时,年纪尚轻,还未满四十岁呢。

宇文士及的女儿、宇文化及的侄女宇文修多罗乃是其妻子,他还有个儿子是建平王李穆。极有可能李穆并未再有后代传承下去,毕竟到了神龙年间,是李恽的孙子李思顺承袭了赵王之位,也就相当于成了李福的继承人。

不妨思考一下,李福能得所谓的善终,很大程度是因其出生较晚且寿命不算长。要是情况并非如此,在武则天执政之时,他大概率也会被卷入到种种斗争里面去,最终恐怕也难以落得个善终的结局呢。

0 阅读:15
爱喜扬扬

爱喜扬扬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