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无列、陈少白、杨鹤龄等人合影(清政府称他们为四大寇)
在清末时期,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严峻时刻。一方面,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等手段不断侵蚀中国的主权和利益,使国家陷入深重的危机;另一方面,清政府腐败无能,对民间起义和抗暴斗争进行严酷镇压,导致民不聊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孙中山、尤列、陈少白、杨鹤龄四人因共同的革命理想和志向而走到了一起。
他们经常在香港中环的杨鹤龄祖产商店杨耀记处会面,议论中国时政,大谈反清逐满及太平天国遗事,倡言革命,鼓吹共和。他们言辞激烈,无所畏惧,对清政府的腐朽统治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由于当时清政府将所有反对者一概称之为“寇”,并严加镇压,因此,孙中山等四人也被人们戏称为“四大寇”。
这一称号既表达了他们反对清朝腐败统治的决心,也体现了他们不畏强权、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实际上,“四大寇”并非真正的寇匪,而是中国革命的元勋,他们为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孙中山十七岁时摄影
青年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读书期间,有三个“死党”:陈少白、尤列和杨鹤龄。他们四人经常聚在一起,议论时政,“畅谈革命,慕洪秀全之为人”,因而被亲友戏称为“四大寇”。后来,孙中山功成名就之后,曾将广州观音山(今越秀山)文澜阁改名为“四寇楼”,并经常在此邀集陈、尤、杨三人会面、聊天,畅叙情谊。
我们知道,孙中山曾任中国同盟会会长、中华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中国国民党总理,去世后更由国民政府于1940年通令全国,尊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那么,孙中山早年的这三个拜盟兄弟,又各有什么成就呢?
陈少白
先说陈少白。陈少白比孙中山小三岁,是广东新会人。他自结识孙中山后,追随了孙中山一生,始终不离不弃。曾参与组织兴中会、同盟会,先后任中国同盟会香港分会会长、广东军政府外交司司长、粤航公司总司理、中华民国总统府顾问、大本营参议等职。他的一生不算特别辉煌耀眼,却也属于“成功人士”。1934年底,陈少白病逝,卒年65岁,次年,政府当局拨专款为其修建坟墓,墓碑上由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亲自题写“陈少白先生之墓”字样,国民党元老居正亲临主祭,并为其题挽诗曰:“开济艰难推此老,中山朋友独斯人。我来恭祭无穷感,愿祝英灵枯国民!”
尤列
再说尤列。稍长于孙中山数月的尤列,是广东顺德人。他曾撮合孙中山与杨衢云合组香港兴中会,对孙中山早年事业的起步起着重要的作用。后来,尤列虽参与革命事业但并无特殊表现,晚年居香港以讲学为主。1936年9月,尤列扶病到南京谒祭中山陵,不久后病逝,卒年71岁。
杨鹤龄
最后说杨鹤龄。杨鹤龄比孙中山小两岁,是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与孙中山同村,自幼相识。富家子弟出身的杨鹤龄为了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曾变卖家产。在后来的时局变动中,杨鹤龄并未卷入太深,主要在澳门过着平民的生活,由于其处境艰难,孙中山常寄钱接济于他。1919年5月的某一天,杨鹤龄致函把兄孙中山,打算谋个职位。孙中山回信称他日有用人之地,必不忘故人。后杨鹤龄于1921年9月果然被孙中山聘为总统府顾问,每月领五百元作为养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