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自弃中华,非吾叛也”,晋人贾坚为何为前燕尽忠而死?

淞铸谈历史 2023-04-11 12:47:01

中国历史上有两次衣冠南渡,一次是西晋灭亡,东晋在建康建立,第二次是北宋灭亡,南宋在临安建立。

公元291年-306年,西晋爆发了长达15年的争夺中央权力的内斗,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彻底消耗了西晋。之后又爆发了永嘉之乱,西晋两位皇帝晋怀帝、晋慜帝被匈奴人所杀,西晋皇族司马睿南渡建康,建立了东晋朝廷,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衣冠南渡。

按理来说,皇族南渡,士族也跟着南渡,实际上,衣冠在古代也有特指士大夫阶层的意思。然而,据史料记载,并不是所有的士族都跟随司马氏南渡了,有大部分士族依旧留在了北方,有的建立起了邬堡,有的则为北方各政权效忠。

北方先后有前赵、后赵、冉魏、前燕、前秦等政权,公元376年,前秦统一北方。公元383年,苻坚发动淝水之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令衣冠南渡之人回归故土,“混六合以一家,同有形于赤子”。然而,结果却是功败垂成,反而让强大一时的前秦帝国土崩瓦解,实在是有些可惜了。之后,北方又经历了两百多年的民族大融合,最后在鲜卑和汉族的融合之下,杨坚才统一了全国。

东晋时期形势图

再来看看南渡后的司马氏朝廷。公元317年,司马睿在王导等世家大族的支持下才顺利称帝,所以才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先后有王、庾、桓、谢四大家族。淝水之战,东晋在谢家的领导下打败了苻坚,然而却没有趁此收复故土,反而在公元420年被刘裕篡位。之后南方进入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公元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全国。

隋朝的统一之路也是中国历史上大部分王朝的统一之路,秦灭六国、汉朝统一,前秦灭前燕,北周灭北齐,隋朝统一南朝,唐朝统一,基本上都是先占领关中地区,统一北方,统一西边,再统一南方和东边。古代王朝的统一之路很少有从南向北,和从东向西,所以,明朝北伐成功倒是真的格外突出了。

这段话的意思其实就是南朝被北朝统一了,司马氏的朝廷终究完蛋了,偏安一隅的朝廷没有好结局,历史不可逆转,东晋、南宋、南明都是一样。虽然北方的前秦、前燕、拓跋氏也都灭亡了,然而从这些国家中衍生出了北周和隋朝,归根结底,统一还是由北朝完成的。

贾坚

写了这么多了,该点出本文的主题了,就是贾坚。

可能许多人都不知道这个人是谁,的确,贾坚不太出名,但他说的话倒是能成为一番名言。

这段话的意思说,贾坚不愿意背叛旧主前燕投降东晋,最后被东晋杀了。

可是,如果我们知道贾坚出身晋朝,就对他的这一番行为很难理解了,贾坚并不是当时的鲜卑人,而是正宗的汉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观念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这与当时的环境有关,匈奴人灭西晋,杀了西晋两代皇帝,民族关系处于水火不容的时期。对于贾坚的出身,史书并没有过多的资料,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贾坚肯定是士族,他祖父、父亲都曾在晋朝做过官。

由此可见,贾坚属于衣冠南渡后留在北方的一批士族。前面说了,留在北方的士族也分两类,一类是修建邬堡,与世隔绝,一类是为北方政权效忠,王猛就是后一类,贾坚也属于后一类。

实际上,当时的北方国家中,前燕、前秦都是属于政治清明的一类,前燕和前秦的汉化程度很深,对留在北方的士族也很重视,所以,这些士族大部分就在朝堂当官了,王猛官至前秦丞相,贾坚在前燕任乐陵太守。

前燕、前秦形势图

要分析贾坚为何宁愿为前燕死都不愿意投降东晋,就得弄清楚当时的北方局势。

贾坚和文天祥不同,贾坚死前说“既已事人,安可改节”,乍一听跟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样,实际大不同。这跟民族气节一点关系都没有,要说民族气节,贾坚是不是就应该归降东晋呢?毕竟,贾坚的祖上一直在晋朝做官,他归顺东晋才是民族气节所在。

可是,贾坚宁愿为前燕死,都不愿意投降东晋,这既不是民族气节,也不是迂腐。为一个腐朽的守旧政权而死是迂腐,为旧国尽忠而死不愿归降是民族气节,贾坚两类都不是。

贾坚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

首先,西晋灭亡后,司马氏皇族南渡到了东晋,晋朝统治者并没有在北方组建军队收复故土。仅有的几次北伐还是私人军队,闻鸡起舞的祖逖成了司马氏的弃子,后来祖逖的弟弟祖约参与了苏峻之乱,被东晋朝廷追杀,投奔了后赵,又被后赵石勒所杀,宗族被灭。

祖逖

刚开始祖逖北伐收复黄河以南大片领土,就被司马氏所忌惮,东晋朝廷命戴渊出镇合肥,牵制祖逖的北伐,祖逖忧愤而死,北伐失败。

这与南宋初期的岳飞有相似之处,统治者忌惮有军权的将领,只是比起岳飞的冤死,祖逖的结局稍好一点。

既然朝廷不愿意北伐,又不愿意私人军队收复故土,东晋算是彻底放弃了北方,北方自此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境地。

历代王朝,如果在外敌逼近的情况下主动放弃首都,那就是彻底放弃了。后来的金朝也是如此,蒙古大军南下,金朝放弃祖居之地辽东,迁都汴京,这一举动算是彻底抛弃了北方领土,最终,金朝被蒙古和南宋夹击所灭。

唐朝初期,突厥南下,逼近首都长安,当时朝中有人也建议迁都,唐高祖李渊也有迁都的意思,可在李世民的坚持下,没有迁都,而是选择了抵抗突厥的侵略,最终守住了长安,李世民即位之后,灭东突厥,彻底消除了北方外患。

其实,在外敌逼近首都时,对方也在试探,他们并不知道你选择是战还是逃,如果选择了逃,那实际上就是中了对方的计谋。

前秦苻坚南征时,以百万大军的气势,目的就是吓唬东晋,自己可以有征无战,可是东晋这一次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在谢安的坚持下选择了抵抗。最终,以八万北府兵打败前秦的二十五万前锋,致使前秦军队如惊弓之鸟,一哄而散。

东晋的高光时刻-淝水之战

如果当时司马氏被前秦吓住了,选择投降,那就正好上了苻坚的当,苻坚本意就是有征无战嘛。

说回主题,西晋灭亡后,司马氏选择了南逃,彻底放弃了北方,致使北方陷入各方争夺的战火中,你方唱罢我登场。

先是刘渊建立的前赵政权,后是石勒建立的后赵政权,之后后赵被冉魏所灭,冉魏被前燕慕容俊所灭,前燕被前秦所灭。

十六国前期

前秦的统一也只是短暂的,淝水之战后,北方再次战乱四起,有后燕和前秦的战争,后秦与前秦的战争,后燕和西燕、北魏的战争,后秦和赫连夏的战争,最终在公元439年被北魏统一,北方才平定了下来。

十六国后期

这么多的政权中,前赵和后赵统治尤其混乱,各方厮杀始终没有停止下来,贾坚先是在后赵当官,后赵灭亡时,贾坚不愿意为冉魏效力,便归隐了起来,也修了邬堡,保卫一方领土。

后来,冉魏被前燕慕容俊所灭,慕容俊听说了贾坚的名声,非常仰慕,开始是派慕容评去招募贾坚,贾坚不从,后来,慕容评打败了贾坚,贾坚就投降了前燕。

在前燕,贾坚受到了慕容俊的礼遇,从这以后,贾坚就坚定了为前燕效忠的决心。

由此可见,贾坚并不迂腐,他不会为了晋朝守忠,司马氏都跑到了建康,放弃了北方的领土和百姓,贾坚为什么要继续为这样的朝廷效忠呢?

贾坚也并没有为前一个朝廷尽忠而死,就是后赵,后赵被冉魏所灭,他就归隐了起来,没有为后赵的灭亡而报仇。

说他忠心吧,并不怎么忠心,说他有民族气节吧,也不怎么有。

那为什么后来他愿意为前燕而死呢?

或许,这就是像古语中说的那样“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

因为,贾坚遇到了慕容俊。

慕容俊

正是因为慕容俊的礼遇,才让贾坚为其效忠而死。

晋朝不行,后赵不行,冉魏也不行,只有前燕可以让他尽忠。

是慕容俊长的太帅迷倒了贾坚?慕容家的当然长得帅,史书记载,慕容俊身长八尺,身材魁梧,博览群书,有文武之才,放在盛世,慕容俊是当之无愧的明主,在五胡十六国那样的乱世,慕容俊也是为数不多的英雄。

长得帅当然不是主要原因,或许是个加分项,长得帅人品好,文武兼备,这就是乱世英豪了。

贾坚效忠的就是这样一个明主。

当时的司马氏已经让百姓失望了,西晋的统治者本身就是腐朽的权贵集团,从开国皇帝司马炎起,到东晋灭亡,司马氏基本上就是一个腐朽没落的豪门贵族,从上至下,政风黑暗,贪赃枉法,贿赂成风,奢侈腐败。

贾坚遇到的是慕容俊,如果他遇到的是苻坚,或许,这才是他心目中的乱世救世主。

反观东晋统治者,没有让贾坚为之效忠的理由,当时东晋是晋穆帝司马聃,把持朝政的则是桓温。桓温是一代枭雄,晋穆帝年幼,死时也才年仅19岁,这样的朝廷,贾坚没有死忠的理由,更别说是归顺了,归顺后或许就和祖逖一样,不是死于内斗,就是忧愤而死了。

两者相较之下,贾坚选择了为前燕死忠。

公元358年,东晋的徐、兖二州刺史荀羡趁着前燕防备空疏之际,进攻泰山郡,贾坚任泰山太守,只有七百多人,荀羡则有几千人。结果,荀羡打败贾坚,贾坚被擒。

荀羡想要招降贾坚,就对贾坚说你的祖父、父亲都是晋臣,为何你不归降朝廷呢?

荀羡要用民族大义来招降贾坚,这无可厚非,贾坚世代为晋臣,可贾坚的话却更震撼人心。

“不是我叛离晋朝,而是晋朝抛弃了我,既然晋朝抛弃了我,燕国给了我安身立命之处,我怎可背叛?我约束修养自强自立,不管在赵还是燕,从来都没改变意志,怎么可能因你寥寥数语就能改变?”

在战争年代,司马氏抛弃北方领土和百姓,逃到了建康,不但没有组织军队北伐,反而苟且偷安,陷于自身内斗中。司马氏南渡后,东晋爆发了多次内乱,先有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后有王恭之乱,桓玄之乱,东晋有精力内斗,怎么没有精神北伐呢?

东晋

既然东晋要求贾坚归降,那贾坚也说了,“民既无主,强则托命”,显然,东晋不是乱世中的强者,东晋统治者更不是明主。

而前燕对待贾坚,仁至义尽,礼遇有加,贾坚遇到了明主,自然要为明主尽忠。

这就是“士为知己者死”,也是“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后世之人对贾坚的这一行为褒贬不一,有赞扬也有批评。

但是,柏杨的这一段评价却颇有意思,值得深究:

“贾坚先生的反驳义正词严,当权分子当初卑鄙地抛下孤苦无告的人民,逃到江南,重享荣华富贵。偶尔派出一支脆弱的军队,俘虏了那些被遗弃的孤臣孽子,不但没有半点歉意,请求原谅宽饶,反而诟骂忘本,责备不肯投降。无能无耻,集于一身。荀羡先生的嘴脸正是东晋帝国流亡政权下所有官员的嘴脸,在这种嘴脸上,看不出复兴的火花,只看出堕落的幽灵。”

史书更多的则是记载贾坚箭术精妙。至于贾坚为前燕尽忠而死,是民族大义,还是宁死不屈,或许都不是吧。要是民族大义,他就不会归顺后赵,如果是宁死不屈,他也不会投降前燕。

1 阅读:67

评论列表

胖胖的胖哒

胖胖的胖哒

2023-04-24 11:29

任由政权,组织或者个人,都无权将华夏转送他族!

淞铸谈历史

淞铸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