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河拆桥,你真的懂吗?一个故事揭露出来的合理性

沧海野客 2021-11-01 20:22:47

当下,我们说起来过河拆桥往往只是从道德的角度来对其大加鞭挞。而很少从逻辑上去论证其存在的道理,为何这样有违道德的事情会出现并存在呢?

过河拆桥顾名思义就是指过了河,却把身后的桥给拆了,既不给后来者机会,也把帮助过自身的事物弃若敝履。

为了更好的说明过河拆桥在逻辑上存在的合理性,我们用《吕氏春秋》上的一个故事来加以说明。

在公元前385年,秦国发生了一场政变,一个叫做菌改的庶长(秦国当时的一种爵位)迎接公子连成为新的君主,也就是后来的秦献公。刚刚继位没几年的秦出公和他的母亲遭到了杀害。

在公子连回国夺权的途中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当时公子连本来要从一座名叫郑所的要塞经过,但是守卫要塞的长官右主然对他说:“臣子要有臣子的本分,不可能同时侍奉两位主君,我不能放您进来。”后来,公子连只好换了一条路,从焉氏要塞入关,而守卫焉氏要塞的长官名叫菌改。

按照常理推算,秦献公在取得国家控制权之后,肯定要狠狠的惩罚右主然,重赏菌改才是。这时,一个叫突的宦官改变了秦献公的决定。他说了这样的一段话:“眼下,秦国还有很多公子流亡在外,如果这样进行赏罚,就会鼓励大臣们争着去接纳流亡公子回国,您的位子也就不稳了。”

因此,将秦献公拒之门外的右主然没有得到惩罚,而菌改反而在爵位上还下降了几级。当然,有人可能会问菌改鸣不平,但是当你在秦献公那个位置的时候又会如何处置呢?是重重的惩罚右主然,赏赐菌改,还是怎么样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说出你的答案

0 阅读:4
沧海野客

沧海野客

读世间书,梳胸中理,悟尘世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