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溥仪的文化水平,属实不好界定,毕竟人家上的是私塾,没有学历这一说。虽然溥仪在办户口的时候,登记员给他写的学历是初中。但这并不代表,他溥仪就只有初中的文化水平。
所谓“学历”,顾名思义,只是一个人求学的经历,他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学识文化水平。古今中外,那些学历不高但学识渊博的大师,也不在少数。
比方说陈寅恪先生,堂堂一代国学大师,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学贯中西,被誉为“教授的教授”。但先生的正规学历也仅仅只是高中而已,其毕业于上海的吴凇复旦公学。
其实陈寅恪先生这个学历还算高的,至少比钱穆先生强。钱穆先生同样是一代国学大师,学识渊博,被誉为中国当代最后的大儒,可是他连中学都没有毕业。
另外还有沈从文先生,写过《边城》和《湘西散记》等诸多文学著作,得到过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还先后在西南联大、北大等知名学府任教讲学,绝对是近代文学历史上的一代巨匠,但论起学历来,先生其实连小学都还没毕业。
所以,学历不能等同于学识,我们不能以此来判定一个人的真实文化水平。不能说学历是初中,文化水平就一定是初中。
尤其是对于溥仪这类人,那更是无法以常理视之,连基本的参考作用都起不到。毕竟溥仪的求学经历,和咱们普通大众,有着天壤之别。
众所周知,溥仪是清朝的末代皇帝,一切的生活方式,都是走的帝王家的路子。即便溥仪在6岁的时候就已经退位,但他依旧居住在紫禁城内,享受着帝王般的待遇。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24年,也就是溥仪18岁的时候,被驱逐出紫禁城。
而在此之前,溥仪所受到的教育,乃是宫廷式的私教模式。简而言之,就是溥仪不用去读书,而是由皇家请一大堆老师,来为溥仪进行授课。所以从小到大,溥仪都没有经历过大众式的学习,更没有进入过正经学校读书。
然而,因为教育环境的特殊性,溥仪虽然没有正经上过学,但他所学的知识,就不见得比学校来得少,甚至还要更加具有广度和深度一些。
没办法,溥仪的资源太好了,身边一大堆老师不说,而且个个都是名师,随便拎一个出来,那都来头不小。
比如说首席帝师陈宝琛,那绝对是个教书的好材料。
首先,陈宝琛家学深厚,其家族乃是书香世家。据统计,明清两代,陈家共出进士21人,举人110人。而在陈宝琛那一代,陈家一门三进士,三举人,时称“六子科甲”,显耀榕垣。
其次,陈宝琛个人才华横溢,学识渊博。陈宝琛是同治七年的进士,时年不过才20岁。入仕之后,陈宝琛在翰林院深耕多年,学问愈发深厚。年龄不满40,便已升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
最后,陈宝琛是个大教育家,曾任鳌峰书院山长,创立全闽师范学堂,对于福建现代教育有着重大的贡献。
再比如书画大师陆润庠,绝对是搞艺术的一把好手。此人乃是同治十三年的状元,官至太保,外加大学士,可以说是位极人臣。而相比于做官,陆润庠的艺术道路同样走得很长。此人是个全才,诗文书画,样样精通。尤其是在书画领域,堪称一代大家,连同治皇帝和慈禧太后都喜欢得很,由此陆润庠多有作品留存于故宫。
另外还有袁励准,那也是一位书法大家。袁励准的字苍劲有力,行云流水,颇有米芾遗风,在当时的名头很响,连当上了大总统的袁世凯,都曾向其求过字,即“新华门”三个字。
当然,单论艺术造诣,袁励准比之陆润庠,估计还是差了些,毕竟人家是全才。但袁励准不仅仅是大书法家,更是大收藏家,家中藏物甚多,以至于得了一个“袁老板”的称号。所以,袁励准在文物鉴赏方面的造诣很高。溥仪在他身边,也跟着学了不少东西。
讲个小故事,说是溥仪曾做客王国维家中,看到王国维家中古玩不少,不由见猎心喜,于是便凑前研究把玩。可这仔细一看,溥仪顿时失了兴趣,直言王国维的收藏乃是赝品。事后,王国维请人再度鉴别,果然如溥仪所言。
有趣的是,袁励准有个弟弟叫袁励衡,是近代有名的大银行家,民国时期的交通银行,就是由他一手创办的。而袁励衡有个外孙女,叫做琼瑶。
最后还有一个老师不得不提,那就是溥仪的西学老师庄士敦,是个英国人。庄士敦这人也是来头不小,正儿八经的牛津大学高材生,被聘为溥仪的英语老师。庄士敦虽然是外国人,但和溥仪之间并没有什么语言障碍。他长期在中国工作修学,汉语说得非常好,算得上是一个中国通。
溥仪在回忆录里这样描述庄士敦:
“庄士敦师傅倒并不十分可怕。他的中国话非常流利,比陈师傅(即陈宝琛)的福建话和朱师傅(即朱益藩)的江西话还好懂。”
看看溥仪的师资阵容,从国学到书法,从鉴宝到外语,不仅全面,而且个个拔尖。最为重要的是,他们都是私教,差不多一对一的教学。
事实上,溥仪并不算是个好学生。或许是幼年退位,导致其没有了当皇帝的压力,更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导致溥仪相当比较贪玩儿,而不爱学习。那时候溥仪的心思大部分都放在照相机、自行车这些新奇的玩物上。
溥仪曾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如此写道:
“我念书极不用功……在屋里念书,念到枯燥无味的时候,只想跑出来看看屋外的那棵松柏树,以及地上的蚂蚁。”
然而名师出高徒,有着这样的师资条件。溥仪即便是再怎么不学无术,那学问也要比普通人高出不少。想想他的这些老师们,哪一个不是大师教授级别的人物,学识渊博。在这些人身上,溥仪哪怕是只学到一点皮毛,都足以受用终生。
比如跟着陈宝琛这样的教育大拿,基础的《四书五经》你得精通吧?诗词文章得会写一点吧?不求水平有多高,至少能懂个大概。而这个“大概”,放到咱们现在的传统文学领域,那都应该是大学生级别的水准了。
再比如跟着陆润庠学书画,不说成个什么书画大师,但常年的熏陶之下,精于工笔应该不在话下。从现世留存下来的溥仪书画作品来看,溥仪尤善楷书,形似欧阳询;精于花鸟,不显俗气。
就这个水平,放到今天,各种书法、国画协会,岂不是随便进?
至于跟着袁励准学鉴宝,那更是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一方面有着名师引路,能得到丰富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溥仪家中藏宝甚多,有着大量的实物可供参考。如此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即便溥仪的天赋再低,那也多少有两把刷子。
放到今天,那绝对能当个文物鉴定专家。而且绝对比那些鉴宝栏目上的所谓专家们靠谱。
再还有庄士敦这个外教老师,他能够给予溥仪一对一的私人英语授课。在这种教学环境下,溥仪的英语即便再差,那也多少整两句。至少基本的外语交流是没多大问题的,关于这一点,在关于溥仪的历史影像中,是有所体现的。在远东法庭上,溥仪曾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对答如流。
另外,庄士敦虽然是英语老师,但教溥仪的可不仅仅是英语。从现代历史到世界地理,再到西方文化,知识面极其广泛。不夸张地讲,庄士敦是为溥仪打开新世界的那个人。有着庄士敦这样的老师,溥仪的眼界可不会低。而这,其实也可以算作是学识的一种。
最后,溥仪的历史学问应该也不低,尤其是在有关清朝的历史领域。毕竟溥仪乃是曾经的清朝皇帝,对于自己的家族历史,以及清朝相关的制度体系,那都应该是如数家珍。另外,溥仪还是一个时代的亲历者,他的所见所闻,都是最具价值的史料。溥仪的那部自传,就是最好的证明。
所以,即便溥仪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历史,但他所具备的相关学识,一定是很丰富的。当个清史学者,岂不是绰绰有余?溥仪后来能够进入文史馆工作,其实不光是国家照顾,更是因为其自身在这方面却是有着一定的能力。
综上所述,溥仪的学历虽说不高,严格来讲只是一个私塾水平。但他的文化水平显然是不低的,甚至在诸多领域,都有着相当高的造诣,比如书画、鉴宝、西学以及历史等等。单从知识面的广度而言,他溥仪当一个文化学者都没有多大问题。
当然了,从专业的研究角度来看,溥仪应该还达不到这样的高度。毕竟他学的东西太杂,在深度上必然有所欠缺,远没有上升到研究者的角度。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溥仪绝对不是初中生的水平,少说都是个大学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