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时候,那些将军们可是掌握着重要的兵权呢。他们凭借着手中所握的兵权,为皇帝四处征战,不断地开拓着国家的疆土。在这一过程当中,他们付出了诸多的努力,历经了无数艰难险阻,真的是立下了极为显赫的功劳,这些功劳那可都是用血汗换来的呢。
然而在这之后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要知道,有不少皇帝都不希望那些立下大功的臣子继续存活于世。毕竟人心是难以看透的,就像隔了一层肚皮似的,谁又能确切知晓这些人是否真的对自己忠心不二、毫无二心呢?
在历史的长河中,往往有着一些既定的规律和惯例,比如说在很多朝代,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将常常会面临一些微妙甚至危险的处境。然而,凡事总是存在着例外情况的。就拿秦朝来说吧,当时有那么一位大将军,他凭借着自身卓越的军事才能以及在战场上的英勇无畏,立下了极为显赫的战功。按常理来讲,这样的人或许会引起皇帝的猜忌等诸多问题,可这位大将军的境遇却截然不同。他在建立如此卓著的功勋之后,不但没有遭到皇帝赐死的厄运,相反,皇帝竟然还郑重地发下誓言,表示绝对不会去伤害他,而是希望他能够继续留下来,为朝廷效力呢。
大家可能会好奇,这里提到的这位大将军究竟是谁?而且,他又为什么能和皇帝有着这么好的关系呢?
秦赵恩怨
秦国的那位将军白起,那在历史上可真是大名鼎鼎呢,堪称是战神一般的存在哦。不过呢,他同时也有着极为吓人的凶名,还被称作是“杀神”呢。在他所经历的众多战绩当中,有一场战斗那是格外亮眼、特别突出的,这场战斗就是发生在秦国与赵国之间的长平之战啦。
之所以在几千年之后白起依旧会被人们念叨,这场战斗乃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总而言之,在那场著名的长平之战里,白起率领着秦国的军队可是打了一场大胜仗,把赵国打得那叫一个狼狈不堪,完全难以招架得住。这仗打赢了之后呢,白起心里就琢磨着,得趁热打铁,干脆一鼓作气直接朝着赵国的都城进军,把都城给攻下来,这样就能一举消灭赵国了。可让人没想到的是,这时候秦国的国君却有着不一样的想法,并不认同白起的这个提议呢。
在秦昭王的身边,有这么一个人,他叫范雎。范雎可是相当不简单呢,他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策略,那就是“远交近攻”。就因为提出了这个厉害的策略,范雎得到了秦昭王的赏识,从而成为了秦昭王跟前极为重要的人物,就如同坐上了尊贵的宾客之位一般呢。
话说在那个时候,白起一心想要灭掉赵国。可赵国哪能就这么乖乖等着被灭呢,肯定不会坐以待毙。赵国这边心里也清楚得很,就凭自己的实力,那是根本打不过白起的。既然正面打不过,那就得想别的办法喽。于是呢,赵国就派出了使者,偷偷地去拜见了在秦昭王跟前最为得宠、风头正劲的范雎呢。
使者对着范雎讲道:“您瞧啊,要是白起成功把赵国给攻下来了,那他立下的这份功劳可就不得了啦,肯定会超过您。到时候秦王论功行赏进行封侯的时候,您在朝中的地位肯定就会比他低下去喽。”
范雎心里琢磨了一下,觉得赵国派来的使者讲得挺有道理。这么一想,他可就不敢耽搁了,赶忙去面见秦昭王。见到秦昭王之后,范雎便把赵国使者所说的情况以及自己的想法一五一十地讲了出来,恳请秦昭王下令让白起停止进攻,并且答应赵国方面提出的议和请求呢。
秦昭王觉得范雎对自己那可真是忠心不二,心里对他是极为信任的,完全没二话。就因为这份信任,秦昭王当即就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那就是断掉白起所率领军队的后勤补给线,直接下令让白起赶紧带着军队撤回来。而且,在这之后,秦昭王还着手准备要和赵国进行议和方面的相关事宜呢。
白起心里那叫一个不甘心,可没办法,军队已经没粮食了。没了粮食,士兵们哪还有力气继续打仗呢?所以,没办法,白起只好带着军队撤回秦国去了。
在回到秦国之后,白起那可是极力地去劝阻秦昭王呢,他心里头就觉得跟赵国议和这事不靠谱,所以坚决不同意这么干。可谁能想到,他这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说压根就没起到啥作用,秦昭王似乎并没有听进去他的意见。白起呢,心里别提多憋闷了,一肚子的闷气没处撒,最后只好气呼呼地回到了自己所在的军营之中啦。
他对赵国的情况了如指掌,其实要是一开始就径直把赵国给灭掉的话,那后面压根儿就不会出现什么麻烦事儿。
不过要知道,要是给了赵国能够缓口气、歇一歇的机会,那往后再想要把赵国给攻打下来,可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啦,难度会变得很大呢。
就在这个时候,白起把营帐外面的一名亲兵唤进了营帐之中。这名亲兵叫做王翦,他起初仅仅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士兵罢了。不过呢,这人在战场上那可真是勇猛无比,尤其是在长平之战里,他的表现可以说是极为亮眼、相当突出的。
白起觉得这小伙子挺有发展前途的,所以就把他调到自己身边担任亲兵啦。之后呢,白起还会时不时地对他加以教导,给他传授一些经验和道理。
之后呢,白起曾经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把王翦推荐给了秦昭王。要知道,白起在当时那也是秦国很有名望的将领,按常理来说,他推荐的人应该会受到重视的。可那会儿情况有点不一样了,白起在朝廷当中说话的分量已经没以前那么重了,话语权降低了不少呢。所以呢,即便他推荐了王翦,王翦也并没有得到秦昭王足够的重视。
过了两年的时间,秦昭王心里又琢磨起一件事儿来,那就是准备再次兴兵,去攻打赵国的国都邯郸。这时候呢,白起得知了这个消息,可把他给急坏了,赶忙站出来阻止秦昭王。白起还仔仔细细地给秦昭王说明了不能去攻打邯郸的原因。他讲道,自从长平之战结束以后,赵国那边的人可没闲着,一直都在积极地做着各种备战的工作,时刻都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一点儿都不敢放松呢。可再看看咱们秦国这边的情况呢,秦国的将士们,一个个都沉溺在酒色当中了,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根本就没有想着要继续进取,继续提升军队的战斗力啥的。在这种情况下,要是贸然去攻打邯郸,那可真不是个明智的做法。
当时的局势是敌强我弱,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要是冒冒失失地派出军队去打仗,那肯定是会打败仗的。可那会儿的秦昭王呢,他觉得赵国就好比是风中即将熄灭的蜡烛,没什么可害怕的啦。所以,他压根就没有把白起的劝告听进去呢。
然而,这一回白起却不打算领兵去出征作战了。为何呢?原来,在他看来,即将面临的这场战斗根本就没有任何取胜的可能。秦昭王得知白起不愿出征的消息后,不禁勃然大怒,气冲冲地说道:“哼!难道少了你白起,我就没办法把赵国攻打下来了吗?”
在那时,秦昭王做出了一个举动,他特意挑选了一位将军,这位将军并没有什么响亮的名头,在当时可以说是名不见经传。随后,秦昭王便安排这位将军率领军队去攻打赵国了。
事情的发展还真就如白起所料那般,秦军刚一交战便遭遇了败仗。这情况可让秦昭王着急了,他赶忙吩咐范雎去请白起出山,想着凭借白起的军事才能来扭转战局呢。可哪知道,白起心里头还是不愿意前往战场。这范雎呢,也不知道出于什么心思,在秦昭王面前多次对白起进行诬陷。结果,就因为这些诬陷,秦昭王一气之下,最终把白起给流放了。
就在这个时候,前线那边又有新的情况传来了,是战败的消息。这一下可把秦昭王给惹恼了,他心里的火气一下子就撒到了白起身上。于是,马上就下达了一道命令,要求正在被流放途中的白起自行了断性命。
白起在接到相关命令之后,不禁感慨万分地说道:“想那长平之战啊,战况那叫一个惨烈。在那场战役里,赵国足足有四十五万人因我而丧生呐,赵国原本的主力部队也差不多都被我给消灭得差不多了,就从这方面来讲,也算是取得了极大的功绩,在战场上算是功成名就了吧。可如今,却也正因如此,犯下如此大的罪孽,确实是该当死罪。”说完这番话后,白起便毅然决然地拔出佩剑,自刎而亡了。
话说在秦昭王五十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对后来历史走向影响深远的事儿呢。当时呢,秦始皇父子可是费了好大一番周折哦,他们花费了足足六百两金子,这才从赵国成功地逃回了秦国。就从这一刻起呢,仿佛命运的齿轮就此开始缓缓转动起来啦,之后的一系列故事也都由此渐渐展开咯。
白起离世之后,有一个人接替了他的位置,这个人就是王翦。要知道,王翦可是白起一手提拔起来的呢,所以,关于白起的所有事情,王翦那都是清楚知晓的哦。
王翦从中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在功成名就之后得赶紧撤身离开,后面的那些事儿可就别再去参与其中啦。而这一点呢,其实也为后来发生的一系列事情预先埋下了伏笔哦。
秦始皇与王翦的交情
在白起离世六年之后,秦昭王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驾崩而去了。
想当年秦国和赵国之间展开的那一场大战啊,情况就如同白起事先所预料到的一般。在那场战斗当中,秦国的士兵面对赵国士兵的时候,压根就不是对手,结果呢,秦国在这场战斗里吃了败仗。这可真是太可惜啦,秦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等诸多资源呢,就这么去打了一场从一开始就几乎看不到胜利希望的战斗,实在是有些得不偿失呢。
在秦昭襄王离世之后,王位便由秦孝文王来继承了。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秦孝文王仅仅在位三天的时间,就与世长辞了。如此一来,这王位又出现了更迭,这次即位的是秦庄襄王,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子楚。
嬴政的生父是子楚,在当时嬴政其实应该称作赵政哦。赵政的生母赵姬呢,原本是吕不韦的小妾。有一回,子楚去吕不韦家中做客串门,在那儿他瞧见了容貌出众、十分漂亮的赵姬,随后,子楚便宠幸了赵姬呢。
吕不韦呢,面对当时的情况,并没有生气,而是干脆就把赵姬送给了子楚。您还别说,这子楚后来可不得了,居然当上了秦国的太子呢。这身份一变,他就赶紧把吕不韦、赵姬,还有赵政等人,都从赵国给接回到秦国啦。
于是呢,赵政便将自己的姓氏改成了秦国王室所使用的“嬴”姓,并且把名字也改成了嬴政。
子楚的父亲需要守孝一年,待守孝期满后,才举行加冕仪式正式称王,可仅仅过了三天,就突然患上疾病,而且这病来势汹汹,没多久便离世了。在这之后,子楚顺利继承了皇位,也就是后来所称的秦庄王。子楚即位成为皇帝后,很快就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人事任命安排。他径直把吕不韦任命为丞相,让其担当起辅佐朝政的重要职责,不仅如此,还赐予吕不韦侯爵之位,给予其相当高的地位与荣耀呢。
秦孝文王在王位上仅仅待了三天的时间哦。而他的儿子呢,也就是秦庄王,在位时长也不算长,仅仅只有三年呢。
话说在三年之后,那嬴政才仅仅十三岁呢,就登上了皇位。要知道,他年纪还这么小,哪有能力独自处理朝政呢,所以就只能依靠被称作“仲父”的吕不韦啦。在那个时候,吕不韦的权势可真是大得不得了,整个朝廷里的国事,全都由他一个人来做决断呢。
嬴政一天天长大,年龄不断增长着。在当时的秦国朝堂之上,众人都认为秦王应当亲政来掌管国家大事了,而且这种让秦王嬴政亲政的呼声是越来越高。按照惯例以及当时的形势等诸多因素综合考量下来,朝中便预先确定下来一件事,那就是嬴政将会在年满二十一岁的时候正式亲政,开始全面主持秦国的政务等各项事宜。
嬴政的亲政之路走得颇为艰难。要知道,在他面前可是横着好几道“阻碍”呢。首先就是吕不韦,此人在当时颇具权势,影响力不容小觑。再者就是嬴政的生母赵姬了,按常理来说,生母应该是支持儿子的,可这赵姬却并非如此。而且呢,赵姬身边还有个嫪毐,这嫪毐也不是个简单角色。他们这几个人,心里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都不希望看到嬴政一天天强大起来,因为嬴政一旦强大,势必会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利益和地位呢。
嬴政可不是那种会因为一点点挫折就一蹶不振、干不了大事的人。他呢,依然在不断地培养属于自己的势力呢。这时候,有一个人引起了嬴政的注意,那就是曾经受到白起大力栽培的王翦。嬴政觉得此人可用,于是便把王翦当作了自己要拉拢的对象啦。
在当时的局势下,白起的影响力极大,在这种影响的笼罩之中,王翦虽说手里是掌握了一定的兵权,可却没多少人把他当回事儿。朝中那些大臣们,压根就没怎么重视过王翦,基本上都没把目光过多地放在他身上。而这样的情况呢,对于嬴政来说,恰恰就成了拉拢王翦的绝佳时机。
在那之后没过多久,嬴政有个弟弟叫长安君,这人竟然起兵谋划谋反之事。不过呢,他这谋反的举动并没有得逞多久,很快就被王翦率领着军队给彻底消灭掉了。
过了一段时间后,嬴政心里琢磨着要前往雍城去,而他的生母赵姬当时就在雍城那儿呢。这事儿让嫪毐知道了,他心里就犯起了嘀咕,觉得嬴政此番前往雍城,那就是冲着自己来的。这嫪毐呢,平日里仗着和赵姬的那层关系,还能拿到赵姬的太后大印呢。这会儿,他一寻思,干脆就拿着这太后大印,准备去调动军队,想要发动一场叛乱,想着就此把嬴政给解决掉,好让自己能继续逍遥下去呢。
然而,嬴政对此其实早有预料。就在这时,王翦已然率领着三千名训练有素的精兵,严阵以待,就等着嫪毐前来了。
瞧,这又是一场战斗,不过呢,从一开始就没啥悬念。最终,嫪毐输得彻彻底底的,那他这样的结局能好到哪儿去呢,肯定是好不了啦。
在相关事情告一段落之后,嬴政做出了一系列举措。他先是把自己的母亲赵姬关在了一座宫殿当中,自此便不再与她有什么往来,对其采取了不理不睬的态度。紧接着,嬴政又着手对吕不韦进行处置。他下旨让吕不韦卸去丞相这一重要官职,而且不仅仅是丞相之位,还将吕不韦所担任的其他所有职位一并予以免除。在这一系列动作之后,嬴政更是下令把吕不韦流放到了巴蜀之地,让其远离权力中心以及都城。
吕不韦压根就没想到啊,想当初,有那么一个孩子,连自己的父亲是谁都不知道呢,可谁能料到,这孩子一路成长,到如今,居然已经发展到这般地步啦。
他心里很清楚,自己和嬴政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想要再达成和解,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儿了。在这样一种绝望的境地里,他最终选择喝下了毒酒,以此来让自己从这无尽的痛苦与困境当中解脱出来。
到了这个时候,嬴政就真正地当上了秦王啦,并且开始亲自处理朝政方面的诸多事务咯。不过呢,嬴政心里怀揣的野心可远不止是当个秦王这么简单,他有着更为宏大的目标呢,那就是要把其余的六个诸侯国全部都统一起来,让天下都归为一体。
嬴政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有一个人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那就是王翦。王翦多次出手相助,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一次次帮助嬴政成功平定那些叛乱之事。也正因如此,在当时的情况下,王翦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嬴政在军事方面最为倚重的人物,堪称是嬴政的军事一把手。
嬴政成功实现了统一六国的大业,这里面可有个很厉害的人物叫王翦呢,六国当中居然有五国都是被王翦给灭掉的哦。话说嬴政当上秦王之后呢,就开始谋划着一系列的行动啦,而他首先要去着手对付的国家,就是一直以来和秦国不对付、堪称秦国死对头的赵国哟。
在战国时期的赵国,有一位赫赫有名的名将叫李牧。他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在战场上屡立战功,为赵国抵御外敌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也因此为赵国争取到了许多宝贵的时间,让赵国在那段风云变幻的局势下得以维持。然而,秦国这边也有一位相当厉害的将领,那就是王翦。王翦可不是一般人,他有着极为高明的谋略手段。面对李牧这样强劲的对手,王翦想出了一个计策,那就是使用反间计。他通过在赵国散布一些不实的谣言,挑拨赵国国君与李牧之间的关系,使得赵国国君对李牧产生了猜忌。最终,李牧就这样被赵国国君给除掉了,赵国也因此失去了一位能征善战的大将,局势对赵国愈发不利起来。
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有这么一段时期,李牧作为赵国的重要将领,和秦国的王翦展开了一场长时间的对峙。这一对峙呢,就持续了一年多之久呢,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即便有李牧在前方奋力抵抗,赵国也还是没能逃脱覆灭的命运。后来,发生了一件极为关键的事情,那就是李牧竟然被杀了。要知道,李牧在赵国的军事地位那可是相当重要的,他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一直在战场上和秦军周旋。可他这一死,赵国就如同失去了主心骨一般,再也没有能有足够能力阻挡王翦所率领的那气势汹汹的大军的人啦。就这样,随着局势的不断发展,秦军在王翦的带领下一路势如破竹。最后呢,赵王也被秦军给擒获了,至此,曾经在历史上也有过一番作为的赵国,也就彻底灭亡了。
过了两年的时间,历史上那极为著名的“荆轲刺秦”事件发生了。燕国派荆轲去行刺秦王嬴政,这一举动可不得了,直接给燕国招来了大祸患。嬴政那可是秦王啊,哪能容忍这样的事情,于是就派遣大将王翦率领大军去攻打燕国。双方一番交战下来,燕国的军队根本抵挡不住秦军的攻势,最后在易水河畔吃了败仗,燕国也就此陷入了极为艰难的境地呢。
时间又过去了两年,这时候嬴政做出了一项军事部署,那就是派兵去进攻魏国。不过,这次领兵出征前往魏国的将领并非是大家所熟知的王翦哦,而是王翦的亲生儿子王贲呢。
虽说王翦并未亲自前来,但达成的效果其实是差不多的。王贲,就如同他的父亲一般厉害呢,处理起战事来干净利落,没费多少周折便把魏国给消灭掉了,到最后,魏王也只得选择投降啦。
就在同一年的时候,嬴政打算对楚国发起进攻,为此他和朝中的众多大臣们一同商议这件事。在商议过程中,王翦站了出来,他提出要想成功攻打楚国,那必须得派出六十万的大军才行。然而,朝中还有一位名叫李信的武将,他的看法却和王翦截然不同,李信表示,攻打楚国只需二十万人就足够了。
秦始皇嬴政认为王翦年事已高,便让他即刻回家好好歇息去了。随后,嬴政派遣李信率领着二十万兵马前去攻打楚国。可没想到的是,李信此次出征不但没能成功攻克楚国,甚至他自己连同所带领的那二十万大军,都被楚国的军队给团团包围住了。
话说嬴政得知情况后,大吃了一惊。这可不得了,他赶忙动身前往王翦的老家,为啥呢?就是为了去认错。到了地方,嬴政一脸诚恳地请求王翦能够出山相助。王翦呢,心里头不禁想起了曾经白起所处的那种艰难处境。思来想去,权衡一番之后,王翦最终还是答应了嬴政的请求,出山了。
在获取了六十万兵马之后,他成功实施行动,先是救下了身处困境的李信,而后又在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中取得重大成果,成功将楚王俘虏。随着这些关键事件的发生,时间来到了公元前224年,就在这一年,曾经在历史上存在许久的楚国,最终走向了覆灭的结局。
时间来到三年之后,王贲再次统领军队踏上出征之路,而此次他的征伐对象是齐国。在一番征战过后,王贲成功击败了齐国的军队,顺利地将齐王俘虏了。
在六国完成统一之后,王翦心里一直记挂着当初白起所经历的那些事儿呢。正是因为还记得这些,王翦便做出了一个决定,他果断地拒绝了嬴政给予他的所有官职册封。他心里想着,自己也该到了安享晚年的时候啦,所以就明确表示要告老还乡,从此远离朝堂的纷争,去过那平静的晚年生活喽。
嬴政心里很清楚王翦在担忧什么,于是便直截了当地对王翦讲道:“你大可放心,朕是不会杀你的,就安心留下来吧。”就这样,王翦留在了咸阳城,只不过呢,他此后就如同一个寻常的富家翁一般生活着。
话说王翦之后呢,是他的儿子王贲接替了他的位置。而王贲的儿子王离同样在秦朝担任大将之职哦。不过呢,令人惋惜的是,王离在后来的战事当中,最终被项羽给俘虏了。
王翦有两个曾孙,分别是王元和王威。这二人后来逃出了咸阳,而他们正是琅琊王氏以及太原王氏的先辈,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便是由他们开启了家族传承之路。
这么说吧,像那个有“卧冰求鲤”孝行的王祥,还有书法极为出色、写字特别好看的王羲之,以及曾勾结吕布一起除掉了董卓的王允等等这些人,实际上呢,他们全都是王翦的后代呢。由此可见,这王家还真是个大家族,人丁兴旺不说,还在不同时期出了这么多有名有姓、各有事迹的人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