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及下辖的几个县,改回古称,会不会提高旅游经济和知名度?

熙来攘去世界 2025-01-29 03:10:16

张家界市,这座屹立于湖南西北部的美丽城市,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古称大庸,它不仅是古庸国的所在地,更在明清时期因其政通人和、商贸繁华而享有“大庸小南京”的美誉。如今,张家界已发展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但回望其历史,那些古称依然熠熠生辉,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张家界市(古称黔中、天门、澧阳、大庸)

• 黔中属地:秦朝统一六国后,划全国为三十六郡,张家界地区属黔中郡。黔中郡范围涵盖今湖南西部及周边部分地区,是秦朝在南方重要的行政区划,战略地位重要,为秦朝控制和开发南方起到关键作用。

• 天门郡地:三国吴景帝永安六年(公元263年),改武陵郡为天门郡,大庸归属之。天门郡以境内天门山得名,郡治在零阳县。这一时期,天门郡是东吴政权在荆州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巩固东吴在长江中游的统治意义重大。

• 澧阳郡地:隋朝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废崇州,改澧州郡为澧阳郡,张家界地区属澧阳郡。澧阳郡在隋朝是连接中原与岭南地区的重要通道,在经济交流和文化传播等方面作用显著。

• 大庸市: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降慈利州为大庸县。此后大庸的建制和归属多有变化,1985年撤销大庸县,设立县级大庸市,1988年升为地级市,1994年更名为张家界市。

永定区(古称大庸卫、永定卫)

• 大庸卫、永定卫:明朝初期,为镇压土家农民起义,在今张家界市城区设置永定卫。其前身为羊山卫,后因临近大庸溪之大庸坪改名大庸卫,又因统治者希望“永远安定”,最终定名为永定卫。永定卫管辖大庸所及茅冈长官司,是明朝在湖广地区重要的军事卫所,对稳定当地局势、防御少数民族起义发挥重要作用。

• 永定县: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拨慈利县部分地区以及永定卫、大庸所地置永定县。民国三年(1914年),因与福建省永定县同名,改名大庸县。

武陵源区(古称充县、溇中县)

武陵源区在古代没有独立的县级行政区划名称,曾分属周边地区古称范围:

• 充县地:西汉时期,武陵郡下设有充县,武陵源区部分区域可能属于充县范围。充县是当时武陵郡重要的属县,在区域治理和经济开发方面有一定地位。

• 溇中县地:三国时期,吴置溇中县,武陵源区部分区域可能曾在溇中县范围内。溇中县因溇水而得名,是当时东吴在荆州南部的重要辖县。

慈利县(古称零阳、崇义、慈利)

• 零阳县:西汉时期设零阳县。作为武陵郡的属县,零阳县是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在西汉对南方的开发和治理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 崇义县:隋朝时期曾设有崇义县,与慈利县同属崇州,后属澧阳郡。

• 慈姑州:元成宗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将慈利县升为慈姑州,后复名慈利州。慈姑州在元朝是澧州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贸易和文化交流等方面有一定地位。

• 慈利县: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降慈利州为大庸县,隶属于澧州。后慈利县的建制和归属虽有变化,但名称基本沿用至今。

桑植县(古称充县、桑植安抚司)

• 充县:秦汉时期,桑植县境域属于黔中郡,西汉时属武陵郡充县。充县地域广阔,桑植地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当时的交通和贸易中扮演着一定角色。

• 上桑植司、下桑植司:元朝时期,设有上桑植司、下桑植司。土司制度下,上、下桑植司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管理,保持着相对独立的政治和经济体系。

• 桑植安抚司:明朝设立桑植安抚司,属九溪卫。桑植安抚司是明朝对桑植地区进行管理和控制的重要机构,在维护地区稳定和促进民族融合方面有一定作用。

• 桑植县: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桑植与茅冈土司相继改土归流,桑植正式设县,归属永顺府。

0 阅读:34
熙来攘去世界

熙来攘去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