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在当上皇帝之后,他到底算不算一个会残害忠臣的暴君呢?这其实要看从什么样的角度去分析啦,不同的角度往往会得出完全不一样的结论。
刘邦对待一直跟随自己的人,有着明确的态度。对于那些老老实实、本分跟从他的人,刘邦向来不会去刻意为难他们,而是给予相应的对待。然而,要是碰到那些心怀不轨、行事不老实的人,刘邦可就不会心慈手软了,定会按照他的原则和行事方式给予处置,绝不姑息迁就。
这时候可能就会有人提出这样一个疑问啦,刘邦他到底有没有那个本事,真真切切地分辨出来谁是老实本分的人,又谁是心怀不轨的坏人呢?
刘邦作为一名领导者,他在识别人才这方面还是颇具本事的。就拿韩信来说吧,要是刘邦没能看出韩信所具备的卓越实力,那他肯定就不会把韩信给任命为大将军啦。
话说刘邦啊,仅仅凭借一场寻常的聚会,就能把大臣们心里头的想法摸得透透的,而且还能巧妙地解开大臣们心中那些纠结的疙瘩呢。你可别小瞧了这场聚会,刘邦举办它可不是出于什么简单纯粹的目的哦。实际上,他是打算借着这场聚会的契机,去解决一个相当棘手的大难题……
将与相不和
在历朝历代的官场格局当中,将军和国相这两种角色之间的关系那可真是微妙得很呢。说起来,他们之间的关系既不能处得太好,可又不能弄得太差劲,就这么着,一直都是件让人感觉特别纠结的事儿。
在战国时期的赵国,有一个特别有名的典故,叫做“将相和”呢。这个典故讲的就是赵国的国相蔺相如和大将廉颇两人之间发生的事儿。这蔺相如和廉颇,他们可是真心实意地和对方交好哦。两人齐心协力,劲儿往一处使,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赵国在那段时间里发展得很不错,呈现出了鼎盛的局面呢。他们俩的这段故事,一直流传了下来,被大家当作一段十分美好的佳话传颂着。
大家或许会疑惑,为什么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能够一直被传为佳话呢?其实啊,原因就在于像他们俩这样的情况实在是太少啦。在通常情况下,将军与国相之间相处不和那才是比较常见的状态。
在当初秦昭襄王执政时期,其手下有两位颇为重要的人物,一位是大将白起,另一位则是国相范雎。这二人可都称得上是当时的名臣呢,在秦国的发展进程中都有着不小的贡献。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就因为计较功劳大小这类的事儿,他们俩之间闹起了矛盾,关系变得很不愉快。要知道,大将和相国不和,这对秦国的影响可不小,直接致使秦国的发展陷入了停滞不前的状况。而最终呢,大将白起更是因为这场矛盾,落得了个被赐死的悲惨结局。
诸如此类的例子到处都是,真的是十分常见,一点也不稀奇了,时常都能碰到呢。
不过有一点颇为奇怪,大家都明白只有“将相和”才能够成就大事,可人们为什么还是会做出不利于“将相和”的举动呢?将军和国相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样难以调和的矛盾呢?
事实上呢,并不是说将相主观上不愿意和好、达成和谐的局面。而是存在着诸多客观因素,导致将相根本就没办法实现和睦相处的状态呢。也就是说,这不是他们心里不想和,实在是客观条件使得他们难以达成“和”的这种情况。
大家知道,在一个国家的权力架构当中,将军所掌握的那可是兵权呢,军队的指挥调动等诸多相关权力都在将军手中。而国相呢,主要负责的是朝政方面的事务,比如国家各项政策的制定推行、官员的管理等等。这将军和国相,一个掌管着军事方面,一个把控着政务方面,基本上就相当于把整个国家的重要权力都给掌控起来啦。你想啊,如果这将军和国相两个人还能齐心合力,劲儿往一处使的话,那可就不得了啦。这不就意味着他们俩联合起来的力量变得极其强大嘛,强大到甚至有可能把皇帝都给架空,让皇帝没办法再像往常那样正常行使权力,就好像要把皇帝从权力的核心位置给踢出去了似的。皇帝那可是一国之主,他肯定是要把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怎么可能容忍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要是任由将军和国相这么发展下去,那皇帝的地位可就岌岌可危啦,所以这种事情在皇帝那儿肯定是不被允许发生的。
所以说,皇帝内心当中实际上是不乐意看到“将相和”这种情况发生的呢。在皇帝看来,那些将领和丞相之间最好是彼此互不往来,就这么一直保持着距离,直到老去也没有什么交集,这才是皇帝所希望看到的局面。
其实呢,对于将军和国相而言,只要他们各自专注于自身所负责的事务,把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那些事儿都妥妥地做好,这便足够啦。至于其他方面的事情,就用不着他们去操心、去插手管理了呢。
大家知道吗,当时蔺相如与廉颇能够成功地和好,这里面其实还有一个不那么容易被察觉到的因素呢,那就是赵惠文王在背后给予的支持。可以说,他们两人的和好并非只是蔺相如和廉颇单方面努力促成的,而是这三方共同努力所达成的一个结果哦。
那为什么我们得先提及这件事?原因就在于刘邦所碰到的难题,恰恰就是这件事呢。
将与相有功
刘邦刚开始起兵的时候,情况是这样的。他手底下仅仅也就二三百人而已哦,这些人呢,可都不是什么正规的兵卒,全都是普普通通拿着锄头扁担的农夫呢。并且哦,这里面最为关键的一个状况就是,刘邦作为这一群人的领导人,他本身是没什么地位的,就是这么个情况啦。
别的诸侯当中,像项羽,那可是有着不一般的出身呢。他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后人,他们项家那可是将门世家,门第相当高呢。这和刘邦比起来,刘邦只是个亭长,身份地位可就差远啦,项羽家比起刘邦那亭长的身份来,不知道要高出多少个档次呢。
刘邦的地位一旦变得低下,那在招兵这件事上可就困难重重啦。要知道,大家出来做事,心里头都盼着能跟着有大好前程的人。就拿刘邦率领的这支军队来说吧,明眼人一看,就觉得它没什么发展前景,在这种情况下,又有谁会心甘情愿地跟着刘邦干呢?
您还别说,那沛县里头还真有那么几位厉害的角色呢。他们,眼光那叫一个独到,一下子就瞧出了刘邦这人可不一般呐。然后呢,这几位厉害人物就琢磨着,得嘞,干脆就把宝押在刘邦身上吧,说不定以后能跟着沾光呢。
有这么一个人,他很看重刘邦,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刘邦的岳父吕太公,也就是吕雉的父亲呢。在那个时候,吕家在整个沛县的名气可大啦,那可是响当当的名门大户哦。而吕雉呢,自然也就是出身于这样的家庭,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家小姐啦。
刘邦他家,就是普普通通的农户家庭,没什么特别之处。而刘邦本人呢,压根就不是那种老老实实种地的人,就是个有点游手好闲的小混混模样。你说奇怪不,吕太公居然把吕雉嫁给了刘邦。这事儿让人琢磨不透,想来想去,除了猜测吕太公可能是觉得刘邦有那种能“看穿天命”的本事之外,还真找不出别的什么靠谱的理由来解释为啥他会把女儿许配给刘邦呢。
除了吕太公对刘邦青眼有加之外,其实还有另外两个人也颇为看中刘邦,这两人就是萧何与曹参。
在那时候,有两个人呢,他们都是县衙里面当差的。其中一位是萧何,他,担任着沛县县令的师爷这一职务哦,主要负责在一些文书事务、出谋划策等方面协助县令呢。而另一位呢,就是曹参啦,他的身份是沛县县令手下的捕头哦,主要承担着维持治安、抓捕犯人之类跟武力相关的职责。这萧何和曹参两个人,正好是一文一武呢,平日里经常凑在一块儿,给沛县的县令提供各种各样的主意和策略,帮着县令处理县衙里的诸多事务呢。
在历史上,自发生了著名的“大泽乡起义”这一事件之后,整个国家的各个地方就如同被点燃了一样,一下子纷纷涌现出了许多起义军呢。这些起义军可不得了,他们把矛头纷纷指向了本县的县令,对县令们采取了非常强硬的行动,那架势真可谓是毫不留情地重拳出击,使得各地的县令们都陷入了十分被动的局面呢。
那些被起义军抓获的县令啊,每一个都落得个很惨的下场呢。起义军抓到他们之后,对他们可没轻饶,这些县令在起义军手里是受尽了折腾,日子过得那叫一个凄惨,总之就是全都被整治得很惨很惨啦。
沛县的县令在听闻了相关的这些事情以后,内心不由得生出几分惧怕之意。要知道,平日里他治理沛县虽说还不至于特别严苛,可实际上呢,也做过不少容易招人怨恨的事儿。
你想啊,要是在他们所在的这个地方也冒出了起义军的话,那估计他最终的结局也不会好到哪儿去。
这县令啊,心里头翻来覆去地琢磨,绞尽脑汁,最后可算是想出了一个自认为很不错的办法呢。怎么回事呢?原来啊,当时起义军的首领可是放话要杀这县令,县令心里明白,自己根本就逃不掉这一劫了。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这县令灵机一动,心想:既然横竖都是个死,那要是我能变成起义军首领,不就不用再狼狈地到处跑着逃命了嘛。于是啊,就有了这么个想法冒了出来。
这么来说吧,当时沛县的县令其实也动了起义的心思呢。因为有这么个情况,只要是由县令他本人来带领起义军的话,那么起义军就没办法对县令下手,杀不了他。
那县令心里觉得自己可聪明啦,当下一刻也没耽搁,就立刻派人把萧何和曹参给找了过来。在他看来,自己这举动那肯定是十分英明的,仿佛只要把这两人找来,接下来要处理的事情就能妥妥地搞定似的,所以满心自信地等着萧何和曹参的到来呢。
那县令把自己的想法一说出来,这两人听后,心里都觉得这办法着实不错呢。不过呢,萧何琢磨了一下,他琢磨出了一个更进一步的主意,那就是要把刘邦推举为起义军的首领,觉得这样或许能让事情发展得更加顺利呢。
那县令听闻了这样一番话之后,着实被吓了一大跳,当下就赶忙急切地问道:“这刘邦到底是个什么人呐?”
萧何未曾对刘邦的身份加以说明,仅仅是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告知了县令。
在当时那众多的起义军当中啊,很奇怪的一个情况是,居然没有任何一支起义军是以朝廷官员作为首领的。您想啊,就算是有某个县令大人,他心里头萌生出想要起义的念头,可依照当时的情形来推测,恐怕也不会有什么人愿意听从他的指挥呢。毕竟在人们的普遍认知里,县令那可是朝廷命官,和普通百姓以及那些自发组织起义的群体,感觉还是有着挺大的隔阂与不同的,所以即便他有这样的想法,估计也难以得到众人的响应咯。
在那种形势下,得去寻觅一个在民间颇具声望的人哦,让这个人来出任起义军的首领呢。之后呢,县令还得事先和这个人达成一项协议,就是保证不杀他。只有按照这样的做法去做,县令才有可能保住自己的这条性命。
那县令听了萧何所说的一番话后,仔细琢磨了一下,觉得萧何讲得确实挺有道理的。思来想去,最后便认可了他们提出来的那个想法。随后呢,就专门派人去把刘邦给请了过来。
话说刘邦准备出门的时候,做了一个决定,那就是把自己手底下那差不多两百号弟兄都一起给带上了。之后,他们一行人就朝着沛县县城出发了。等来到了沛县县城的城门口这儿,情况可就有点出乎刘邦他们的意料了。只见那县令啊,一看到刘邦带着这么多人过来,心里害怕极了,压根就不敢打开城门放他们进去。不仅如此呢,这县令还赶忙下令,让手下的人去攻击刘邦他们,一下子就把气氛弄得紧张起来了。
萧何与曹参赶忙上前进行劝阻,可结果却没起到啥作用。那县令居然临时改变了主意,原本打算投诚的事儿,这会儿他又不想干了,说变卦就变卦了呢。
萧何与曹参心里觉着挺对不住刘邦的。那时候呢,他们俩就趁着半夜的时候,偷偷地翻过墙头,出了城,然后径直去投奔刘邦啦。
刘邦在萧何给出的建议之下,往城内送去了一封劝降信。要知道哦,这封信可不是要拿给县令去看的呢,它的受众其实是城内的百姓们。
有这么一个县令,平日里老是仗着自己的权势去欺压当地的百姓,搞得百姓们心里对他那是极为不满,早就看他各种不顺眼啦。就在这个时候呢,刘邦带着人已经来到了沛县县城的城外。而城内的百姓们因为一直受着县令的压迫,早就盼着能有个改变的机会。于是呢,他们就和城外的刘邦相互配合,来个里应外合。最后成功地攻破了沛县县城,还把那个一贯出尔反尔、不得民心的县令给杀掉了。
从那时候起,萧何和曹参二人便正式成为了在刘邦身旁辅佐的一文一武两大重要臣子。刘邦开展各项事业,不管是治理政务方面,还是行军打仗等诸多事宜,都离不开这两人的助力呢。萧何凭借其卓越的理政才能,将诸多繁杂的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为刘邦稳固后方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而曹参呢,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以其不凡的军事谋略和勇猛无畏的作战风格,为刘邦开疆拓土立下赫赫战功。就这样,他们二人在刘邦身边各司其职,发挥着各自的重要作用,成为了刘邦阵营中不可或缺的两大臣。
在建国之后的那段时期,刘邦开始按照各位大臣们所立下的功劳大小来进行赏赐。在这众多功臣之中呢,经过一番评定,萧何所立下的功劳被认为是最为突出的,所以在论功行赏之时,萧何排在了第一位。而曹参呢,他的功劳也相当显著,仅次于萧何,因而在这次的论功行赏排名里,曹参位列第二。
将与相争功
汉初三杰中有萧何这么一位,那可是相当有名气。不过呢,曹参的功劳其实也挺大的呢。曹参心里就琢磨着,自己立下的功劳那才应该是最大的,怎么到头来这头功就让萧何给拿走了呢?就因为这事儿,曹参心里头不服气,结果呢,他和萧何之间就产生矛盾啦。
最初的时候,刘邦为了能缓和一下他和某两人之间存在的矛盾,就做出了一番安排。他把曹参给派到齐国去担任国相这个职务了,而让萧何留在了长安。可没成想啊,这样的安排并没有让曹参满意,他甚至变得更加不乐意起来了呢。
刘邦为了缓和两人之间存在的矛盾,思来想去,最后决定举办一场聚会,希望借此能帮助他们二人解开彼此心里的疙瘩,化解掉那矛盾。到了举办聚会的时候,大家齐聚一堂。在这场宴会上呢,刘邦就讲起了一个故事,是关于猎人与猎犬的故事,他想用这个故事来启发那两人,让他们能放下芥蒂呢。
在打猎的过程中,猎人通常会给猎犬指定一个目标呢。然后,猎犬就会依照猎人所给出的这个目标,去奋力追逐那些猎物,通过不断地追赶、周旋等,最终达到捕获猎物的目的哦。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种情况,就是当猎人先发现并指出猎物所在的位置后,猎犬才会依据猎人所指的方向去追捕那个猎物呢。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很明显猎人起到的作用是更为关键的,所以要说功劳的话,那自然是猎人的功劳更大一些啦。
刘邦曾把萧何比作猎人,而把曹参比作猎犬。通过这样形象的比喻呢,是让曹参清楚地认识到一个道理,那就是猎人在打猎这件事上所起的作用、所立的功劳是比猎犬更大的哦。就这么一番巧妙的表述,成功地化解了刘邦手下这两位重臣萧何与曹参之间存在着的矛盾呢。
要知道,刘邦对曹参那是相当信任的。想当初,吕雉向刘邦询问在萧何之后谁能担当重任、继承其位呢,刘邦不假思索,第一个就提到了曹参。从这一点就能够明显看出来,曹参在刘邦心里的分量可不轻呐,确实是个极为重要的人物呢。
话说刘邦把曹参比作猎犬这件事儿,听起来确实不怎么中听呢。
时间来到四百年之后,彼时老曹家出了个后人名叫曹丕。这个曹丕,竟然对在位的汉献帝采取了威逼的手段,迫使汉献帝将皇位禅让给他。就这样,在曹丕的这般操作下,曾经辉煌一时的汉朝最终走向了终结,彻底被送进了历史的坟墓之中。
要知道,曹操和曹丕那可都是姓曹,不过呢,他们其实仅仅是在名义上算是曹家人哦。
曹操他们这一脉啊,原本其实是姓夏侯的呢。后来呢,曹操的父亲夏侯嵩被一位名叫曹腾的宦官给收养了,就因为这样,这一脉便改姓曹啦。要说这个曹腾,那可不是一般人哦,他可是正儿八经的曹参的后人呢,曹参在历史上也是相当有名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