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放犯人的宁古塔有多可怕?清朝囚犯宁愿自尽,也不愿前去一步

翻译古事 2025-02-20 15:24:46

“流放”这种刑罚,想必大家都不会觉得陌生呢。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在那些历史古装题材的影视剧里面,我们常常都能看到有犯人被处以流放的刑罚哦。

在宋明时期,存在着犯人被判处流放这种刑罚的情况。有意思的是,当时那些遭受流放之刑的犯人,很少会出现因为被流放这件事而选择自杀的现象。

然而,令人不禁疑惑的是,等到了清朝时期,只要一谈及被流放至宁古塔这件事,众多囚犯便会呈现出极为恐慌的状态,有的甚至干脆选择自行了断性命,这究竟是为何呢?

流放之罪

在古代的时候,刑罚是有多种不同等级的呢。其中,最为严厉的自然是死刑啦,那可是剥夺人生命的极刑。而除了死刑之外呢,还有一种刑罚的严厉程度能排在第二位哦,这就是流放啦。被判处流放的人,要被迫离开自己熟悉的家乡,前往那偏远荒僻的地方去呢,所以说在古代它的严重性可是仅次于死刑哟。

流放这种刑罚,其实很早就已经存在啦。追溯到秦汉时期呢,当时要是有人犯了罪,情况属于那种虽然不至于判处死刑,能够免去死罪,但是又绝不能轻易放过,必须得给予惩处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对其施以流放之刑。

不过在那个时候,这种情况并没有广泛地流行开来哦,它仅仅是作为针对部分获罪臣子的一种处罚手段而存在呢。

流放这种刑罚啊,其过程其实是挺残忍的呢。但不得不说,它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起到有效惩戒犯人的作用哦。只是呢,这一刑罚在执行的过程当中,实在是太过于费事啦,会耗费不少的人力、物力等诸多方面的资源呢。

要是打算对犯人执行流放之刑的话,那就得安排专人在沿途进行看管。之所以要这么做呢,就是为了防止犯人瞅准机会逃跑掉,毕竟流放途中要是犯人跑了,那可就麻烦了,所以派人全程盯着是很有必要的呢。

要知道,当时的任务是得把这些犯人都活着送到指定的地方。这一路上可不容易呢,还得负责他们的吃喝拉撒等各种事情,就因为这些事儿,每天能走的路程特别有限,行程的速度那是相当慢啦。

在古代,做官差的人心里也是有自己的小算盘的呢。毕竟谁愿意跟着一群犯人到处跑,一路上得风餐露宿的,多辛苦。所以呢,流放这种刑罚,在之前并没有大规模地施行哦。一直等到了南北朝时期呢,这才开始大量地出现流放犯人的情况啦。

三国时期那可是连年都在打仗,战火纷飞,四处征战不停歇。这一场场的仗打下来,就一直延续到了南北朝时期。而这连年征战带来的影响可太大了,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人口数量急剧减少。那减少到什么程度呢?最严重的时候,在中原这一大片地方,居然都出现了没有兵可以征调的状况,可见当时人口流失得多厉害。

就算是犯下了极其严重罪行、罪恶滔天的罪犯,从某种角度来讲,他们其实也依然算是宝贵的劳动力资源。要知道,这些罪犯虽然在犯罪行为上不可原谅,但他们本身具备一定的体力和能力,在符合相关规定以及监管要求的情况下,是可以通过劳动来发挥一定作用的,所以说哪怕是这样罪大恶极的他们,也有着可被视为宝贵劳动力的一面呢。

在南北朝那个时期,要是有人犯了死罪,其实很少会真的被直接处死哦。当时通常采取的处罚方式呢,是判处“流放”。怎么个流放法呢?就是先等着,等凑够了一定数量的犯人之后,就会安排专人负责押送这些犯人,把他们押送到边疆地区去。到了边疆,这些犯人可就要为国家打仗效力啦,以此作为他们所犯罪行的一种惩处方式呢。

自那时候起,流放便正式成为了古代所设立的“五大刑罚”当中的一种啦。在古代的刑罚体系里,有着几种较为重要且常用的刑罚类别,而流放能够位列其中,可见其在当时司法惩处方面有着特定的地位和作用呢。它不像其他一些刑罚可能侧重于身体上的直接惩处,流放更多的是通过将犯人驱赶到远离故土的偏远之地,让其在艰苦的环境中接受惩罚,从而达到惩戒犯人的目的。总之,从某个特定的时期开始,流放就作为古代“五大刑罚”之一而存在着啦。

在隋唐时期那个阶段,人口数量呈现出不断增加的态势。而有意思的是,就在这样的一种人口变化情况下,流放这种刑罚竟然一度被搁置起来,不再像以往那样正常施行啦,差不多可以说是处于一种荒废的状态呢。

在历经了五代十国这段时期之后呢,就到了北宋时期。当时的情况是面临着外敌的威胁,出于抵抗外敌的需求,得大规模地招募士兵才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对于那些犯了罪的百姓,处置方式就有了很大的变化哦。以往可能有其他的惩处办法,但在北宋时期呢,这些犯罪的百姓绝大部分都是被处以流放这种刑罚啦。

就拿《水浒传》这部作品来说吧,里面像宋江、武松还有林冲等不少人物,他们都犯下了诸如杀人放火这般极为严重的罪行。按照当时的情况,犯了这些重罪之后,很大的可能性就是会被处以流放的刑罚呢。也就是说,在这部书中所描绘的那个时代背景下,这些角色一旦犯下这类严重过错,通常面临的处置方式就是被流放到其他地方去。

在宋朝的时候,有这么个情况,就是它的疆域相对来说是比较小的哦。也正因如此呢,当时对于犯人的流放距离就变得很短啦,不像其他一些疆域辽阔的朝代,流放犯人能去到很远的地方呢。

要知道,林冲可是得罪了高太尉,可即便如此,他受到的处罚也就是被流放到河北沧州罢了,并没有遭受更为严酷的惩处呢。

在诸多情况当中,除了那些存在于虚拟情境下的历史人物之外,真实历史上的苏轼,那可是确确实实地经历过被流放这样的遭遇。

他一开始是被流放到了杭州,之后呢,继续往南行,一路都处在被贬谪的境遇当中。而在这一路被贬的历程里,他到达的最远之地,便是海南岛。

尽管在这一路之上会艰苦一些,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能够活下来的概率其实还是比较大的呢。

在古代的时候,只要一提到“流放”这种刑罚,实际上呢,就是把人给赶到边疆那一带的地方去。被流放的人到了那儿主要是做什么呢?就是帮忙看守边疆。一般情况下呢,只要是被处以流放之刑的人,在这个过程中通常是不会有性命方面的担忧的哦。

就算是主犯被处以流放的刑罚了,可其家属通常都很少会受到牵连呢。家属们依然能够按照原本的生活方式继续过日子,该干啥还干啥,基本上不会因为主犯被流放这件事而使生活发生太大改变。而且,因为“流放”这一情况而导致家属自尽的事件那是极为罕见的,出现的次数真的是少之又少。

我们都知道,有这么一种刑罚,它是不至于让人丢掉性命的。那大家可能就会疑惑了,既然没有性命之忧,按常理来说好像也没那么可怕,可为啥在清朝的时候,人们会那么害怕这种流放的刑罚呢?

宁古塔

大家知道吗?在宋朝之后的明朝,也有不少流放官员这样的情况出现呢。而且,由于明朝时候的疆域相较于之前有所扩大,这就导致了在流放官员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状况。那就是死伤的程度开始上升啦,和之前相比有了明显的变化呢。

就拿写下“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杨慎来说吧,他,当时年纪轻轻,正是气盛的时候呢。结果就因为一些事情,不小心得罪了嘉靖皇帝。这一下可不得了啦,最后落得个被流放到云南的下场。

在古代,那时候可没有如今这样平坦的公路,也不存在方便快捷的汽车。要是一个人从北京被流放到云南去,这一路上全得靠自己徒步前行呢。要知道,这可不是一段短距离的行程,路途遥远且艰辛。所以呢,如果没有一副相当不错的体格,想要顺利地走完这段路,那可真是太难太难啦。

在那个时候,杨慎遭遇了极为严酷的情况呢。他竟然接连被施以廷杖之刑,而且还不止一次,是数次。要知道这廷杖可不是一般的刑罚,那打在身上可是相当的疼,对人的身体造成的伤害极大。杨慎在遭受了这多次廷杖之后,身体状况变得极差,在被押送或者其他行程的半路上,差一点儿就丢掉了性命呢,真可谓是经历了一场生死劫难。

值得庆幸的是,在当时那个时期,被处以流放这种刑罚的人是能够骑马或者坐车前往流放地的。而他呢,就是利用了可以骑马这一条件,一路上靠着骑马前行,经历了诸多艰辛,不过最终还是成功地活着抵达了流放的目的地。

清朝时期,在吴三桂给予协助的情况下,满清的大军成功攻破了山海关。而就在这之后,“流放”这种刑罚迎来了极为关键的发展变化,可以说是达到了一种“终极提升”的状态。

满清是起源于东北的女真族,要知道,女真族所处的大部分区域环境较为恶劣,属于苦寒之地。

当他们南下入关之后,便亲眼目睹了中原大地呈现出的那一番繁荣昌盛的景象,而且这里的气候相较于他们之前所处之地更为温暖宜人。在这样的情况下,众多的八旗子弟纷纷做出了南下的选择,期望能在这片繁荣温暖的土地上开启新的生活。

有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大批的八旗子弟纷纷往南方迁移而去。他们这一南下啊,就使得北方原本用于守卫的力量出现了严重的空缺状况。也就是说,原本承担着北方守卫职责的人员因为大批八旗子弟的南下而变得人员匮乏,导致北方在守卫方面呈现出了空虚的态势。

在那个时候,蒙古铁骑正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状态呢,他们时不时地就有所行动,不停地对东北那片区域进行侵扰。其中,像哈尔滨等地方更是深受其扰,常常要面临着蒙古铁骑带来的袭扰威胁。

然而,那些来到中原地区的八旗子弟,全都不乐意再回到北方去。

在清朝以前的时期,要是有人犯下了极为严重的罪行,那个时候通常对他们的惩处方式呢,大都是“流放岭南”。就是把这些犯了重罪的人送到岭南那个地方去。然而呢,等到了清朝的时候,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啦,这时候对于犯下重罪之人的处置就变成了“流放宁古塔”,也就是改为把他们发配到宁古塔那个地方去了呢。

有不少人并不清楚宁古塔究竟在什么地方。

事实上,它当下所处的位置并不算很偏远哦。具体来说呢,是在牡丹江市的西南方向,距离牡丹江市大概有三十公里远的这么一个地方。

要是选择从牡丹江市驾车前往的话,花费的时间都不用半个小时就能抵达目的地啦。

很多网友都表达过这样的看法,他们说,原本心里想着呢,这主角肯定是要被流放到那种特别艰苦、特别寒冷的地方去啦,可等自己真的去查一查这个所谓要被流放的地方呢,却惊讶地发现,那竟然就是自己的家。所以就有了这么一句感慨的话:“本以为主角要流放到什么苦寒之地,结果一查是自己家。”

要知道,现代人常常会对此事进行调侃呢。不过在古代的时候,被流放到宁古塔可绝不是一件能让人轻松对待的事儿,那其中的艰难困苦,是现代人难以真切体会到的哟。

牡丹江市的周边情况是这样的,它四面都被山环绕着,而且四周的山林长得极为茂密,这样的地势地貌组合起来,就如同形成了一个“盆地”的模样。

在那个时候,满清面临着西边蒙古铁骑不时侵扰的状况。为了能够有效地抵御这些侵扰呢,满清就把目光投向了一处“盆地”的西边区域。那里有着山林作为天然的屏障,地势颇为险要。满清正是看中了这样的地利条件,便在此处建立起了一个专门用来驻军的基地,以便随时应对来自西边蒙古铁骑的威胁。

为了能够随时对敌军的动向进行侦查,所以特意又建造了六座“塔”。其目的就是通过建造这六座“塔”,来达成时刻掌握敌军行动情况的效果,以便在军事行动等方面能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占据有利态势。

不过呢,也存在这样一种说法,就是这六座塔被有些人认为是满清的祖先生下的六个儿子呢。

在满语里,“宁古”所表达的含义是六呢,而“塔”呢,它的意思是“个”。只是呢,关于这些含义的说法,现在都已经没办法去考证核实啦,具体的来源也无从知晓喽。

要知道那可是满清先祖精心挑选出来的地方,既然是经过他们如此慎重挑选的,又能有什么让人觉得恐怖的地方呢?

流放之苦

要知道,在当时满清所处的时期,有这么一个地方呢,每到夏季的时候,那里的气候就温暖得如同春天一般宜人。而且,这片土地的条件还特别适合进行耕种劳作呢。所以综合来看,对于满清而言,这个地方还真算得上是一个相对比较适宜“安营扎寨”,长期停留生活的好去处啦。

并且呢,当地有着十分茂密的丛林哦。在这片丛林里,人们可以去砍伐树木,用来做很多事情呢。同时呢,还能在丛林里进行打猎活动哦。如此一来,无论是抵御寒冷方面,还是解决日常的饮食需求方面,都能够得到很好的满足啦。

不过要知道,这种情况仅仅是针对原住民而言的。要是换作那些被流放到此地的中原人,那这里对他们来说,可就完全如同地狱一般了。

我们先来看看距离方面的情况。要知道,宁古塔和牡丹江市之间的距离其实不算远呢。不过呢,要是从宁古塔到北京的话,那可就远啦,足足相隔有三千里地。

要是打算徒步走完这长达三千里的路程,那至少得花费三个月的时间呢。也就是说,凭借徒步的方式去走这三千里,时间上最少也得有三个月才行哦。

要是在夏天的时候动身前往宁古塔,那等走到那儿的时候可就已经进入冬天啦。要知道,宁古塔这地方每年都是到五月份的时候冰才会开始融化呢,而一到十月份,天气就变得寒冷,地面又开始上冻了。

需要注意的是,清朝时期在执行流放这种刑罚时,通常会挑选春秋这两个季节来安排犯人上路。要是在春天的时候出发前往流放之地,那情况相对来说还算可以。因为犯人一路行走,等走到目的地的时候差不多刚好是夏天了。这样一来,他们也就有了一个逐步去适应环境变化的机会,不至于一下子就面临太过极端的季节转换,相对来说能稍微好受一些呢。

要是在秋季的时候启程出发,一路朝着宁古塔行进,等到达那里的时候,恰好就会赶上寒冬腊月的时节。在这个时候,宁古塔的平均温度能达到零下七八度呢,而到了晚上,气温更是会降得很低,最低的时候能达到零下二十几度。

那些被流放的犯人,所处的环境极为艰苦,他们根本就不具备穿上棉衣来抵御寒冷的条件。在那漫长又寒冷的冬天里,他们只能凭借着自身的忍耐力去硬扛。也正因如此,有不少犯人的手指、脚趾都被冻伤冻烂了呢。

要是身体更加虚弱的话,那么只要引发了感染,能存活下来的人那可是十个里面都很难有一个,存活的概率是相当低的。

就算成功赶到了宁古塔那个地方,要知道那儿的将领大部分可都是挺“蛮横”的呢。要是那些儒士文臣被发配到这儿来,他们哪里能受得了这些将领给予的折磨和欺辱哟,根本就扛不住。

下面那些士兵,大多都是些穷凶极恶的人呢。他们平日里的品行就不怎么样,要是谁说话稍微不合他们的心意,对其出言不逊了,他们可就会暗中使坏,稍微做点手脚。比如说,故意把人扔在野外不管不顾,在那种恶劣的环境下,人很可能就会被活活冻死,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也没什么可奇怪的。

要知道,这里说的还仅仅是春季出发前往宁古塔的那些罪犯的情况哦。春季嘛,相对来说气候条件还算是稍微好一些的,可即便如此,这些罪犯在前往宁古塔的路途当中,也必定是历经了诸多艰难困苦。然而,那些在秋季出发去宁古塔的犯人呢,情况可就更加糟糕啦。秋季的时候,天气逐渐转凉,气温越来越低,路途又遥远且艰辛,很多犯人根本就没能坚持到宁古塔,而是在半路上就被那寒冷的天气给活活冻死了,想想都觉得十分凄惨呢。

在清朝时期,对于犯人来说,男性犯人相对还好一些呢。可那些汉人女眷就不同啦,要知道当时依旧保留着裹足的陋习。这裹足后的小脚,平日里走路就已经诸多不便了,要是让这些女眷走上三千里的路程,那简直不敢想象,就算只是走上三百里路,她们那被裹得小小的脚丫也会疼得厉害,是剧痛难忍的状态。

要知道,在清朝时期,每次将人发配流放到宁古塔,那过程当中往往是死伤众多,惨不忍睹的状况。可即便如此,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纵观整个清朝历史,竟然有多达一百五十多万人都被流放到了宁古塔这个地方。

在这些人当中,能够幸运地存活下来的,仅仅只有两三万人而已。

那些能够活下来的人啊,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呢,是身强体壮的家伙,凭借着自身良好的身体素质,在各种艰难的境遇中扛了过来。另一类则是朝廷里的重臣,他们的身份可不一般呢。要知道,这些重臣随时都存在被朝廷召回并且重新予以重用的可能性哦。也正因如此,他们在沿途当中那可是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关照,方方面面都会有人照应着他们呢。

这里要提到的一位代表人物是吴兆骞,在他还不到三十岁的时候,由于年少气盛,行事比较轻狂,结果不小心就得罪了顺治皇帝,而后便遭到了流放的惩处。

值得庆幸的是,在京城之中,他有那么一帮热心且仗义的好友。这些好友在得知他蒙冤受屈的情况后,纷纷行动起来,竭尽全力为他去申诉冤情,不断奔走呼号,四处寻求公正。在这一番艰难的努力之下,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最终竟然出现了奇迹般的转机,他得以平安归来。

值得一提的是,他在被发配到宁古塔之后,凭借自身所具备的出众才华,成功获得了当地那位大将的赏识。也正因如此,他在宁古塔的日子里,并没有遭受太多严酷的苦刑折磨。

在当时的情形下,有这么一种情况存在。相较于一小部分人而言,绝大部分人只要一听到自己要被流放到宁古塔这个消息,心里就会产生极度的恐惧。他们觉得,要是踏上这流放之路,一路上必定会遭受诸多折磨,最后很可能落得个悲惨死去的下场。与其要经历这样漫长又痛苦的折磨过程,还不如趁早自行了断,也好尽快结束这无尽的痛苦。不仅如此,那些因为种种缘故受到牵连的家眷们,内心的担忧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她们深知在这流放的路途之中,自己身为女眷,极有可能会遭受各种各样的屈辱。而对于这些注重名节的女子来说,这无疑是无法接受的。所以,为了保全自己的清白之身,她们往往会毅然决然地选择以死来捍卫尊严。

要知道,人们往往一提到宁古塔就心生恐惧,可实际上呢,真正让人觉得恐怖的并非是宁古塔这个地方本身,而是在那里会遭受的那些极为残酷的刑罚。

0 阅读:17
翻译古事

翻译古事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