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章成:从不指挥战斗,却荣膺开国少将,林彪:他的迫击炮是艺术

陶陶读历史 2024-11-12 12:57:45

火炮,被斯大林称为“战争之神”。火炮甫一发明,就拥有了左右战局、扭转乾坤甚至改变历史的作用。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上,火炮曾多次在最危急的时刻拯救了红军,拯救了党,也拯救了中国革命。毛主席诗不云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而在我军历史上,还有一位特殊的炮将,他便是有着“炮神”之称的赵章成。他出身旧军队,文化水平低,不懂弹道学,也从未上过军校,更不会指挥战斗,但是凭借一手出神入化的炮技,却能荣膺少将军衔,和那些指挥千军万马的统帅们光荣的站在一起。

1905年,赵章成生于河南洛阳,本是国民党西北军的一名普通迫击炮手。他虽然没什么文化,但精于钻研,研究出不少迫击炮发射的“土技巧”。1931年,他所在的26路军在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等人的领导下发动宁都起义,被改编为红五军团,而赵章成也随部队加入了红军。

由于赵章成受到过正规的炮兵训练,是红军中少有的技术人才,因此很快就任红三军炮兵训练队队长,为红军培养炮兵干部和骨干。红九师组建炮兵连后,他就任为连长。红一军团组建炮兵营,赵章成又当仁不让地成为炮兵营长。

每逢开炮,旁人发现赵章成总有一个奇怪的习惯,那就是“拜佛”,他右臂前伸,肘部略微弯曲,手掌五指并拢拇指稍微弯曲掌心向左,有时还会俯身下拜。因此有人传言,赵章成虽然在1931年入了党,却仍保持着农民朴素的佛教信仰。有些干部还以讹传讹,说赵章成每次发炮前都会念念有词:

“阿弥陀佛,不怨天不怨地,我是奉命射击,冤鬼不要找我。”

因此,赵章成成了红一军团一些干部口中的笑谈。甚至连耿飚都听信了这一传言,几十年后在与外国朋友讲赵章成的故事时,将赵章成口念“阿弥陀佛”之词改成了“托马克思在天之灵”。

但是根据对赵章成儿子的采访,赵章成开炮前的动作并非是拜佛,而是旧军队独有的测量距离的土方法,叫做跳眼测距法。当时很多红军没有见过这种方法,因此还以为赵章成在拜佛。

众所周知,炮兵是一门技术兵种,最需要学习的就是弹道学,特别是在曲射时,要经过精密的数学计算。然而赵章成,显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然而即便如此,赵章成仍然练出了一手操炮的独门绝技。

红军炮少,炮弹也少,每一发都得省着用。面对这种艰苦条件,赵章成的技术反而练得更加炉火纯青,简直能把迫击炮当成制导炸弹使用。

为了射击更精确,赵章成在行军途中,从不会放过每一个练习目测的机会,他随时随地都在注意着物体之间的距离、沟壑的宽度,培养出了出色的目测感觉。正所谓熟能生巧,炮手们需要翻阅射表才能得出的东西,都被赵章成牢牢记在脑子里。

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经历湘江血战,终于杀到四川的大渡河边。当时在湘江战役中,8万中央红军仅剩3万余人,可谓人困马乏。而大渡河则犹如一道天堑,挡住了部队的去路。当年石达开,便是在大渡河全军覆没。而蒋介石决心让中央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是否能渡过大渡河,关系到红军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中国革命的前途。

今天,但凡我们提到安顺场强渡,必然会提到著名的十七勇士。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如果没有赵章成的迫击炮,“十七勇士”也难有作为。

当时,“十七勇士”在我军机枪的掩护下渡过大渡河。然而接应的船只却在中游中弹漏水,难以靠近对岸。敌人在滩头设置的强大火力,让“十七勇士”寸步难行,处境十分危险。

团长杨得志见此情况,急忙叫来赵章成,让他立即开炮支援。当时,赵章成手上仅有2门82迫击炮,由于维护不到位,连炮架都没有了。无奈之下,赵章成只好以手扶炮,仅凭经验射击。

而这还不是最麻烦的,因为赵章成手上的炮弹,仅仅只有5发。5发一打完,就将面临有炮无弹的窘境。可以说,赵章成的每一发炮弹,都关系着红军的生死存亡。

赵章成首先开了一炮,炮弹划过了一道曲线,在国民党军身后爆炸,一个人都没炸死。杨得志一看,有些着急:“老赵啊,炮弹不多,这么打可不行。”

然而赵章成却心有成竹,他的这发炮弹只是试射,找手感。而下面几发炮弹,将招招致敌人于死地。他向往常一样,用右手大拇指瞄了瞄,然后“拜了个佛”。最后,赵章成扶着迫击炮的炮管,射出了一发炮弹。

只听一声巨响,炮弹不偏不倚,在敌群中爆炸,打得国民党军血肉横飞。紧接着,第3发、第4发炮弹又相继滑出炮膛。三发炮弹,炸出了一个品字形的弹坑,在弹坑前后左右,到处都是敌人的尸体。

赵章成的炮弹,彻底打垮了国民党军的士气,他们鬼哭狼嚎、抱头鼠窜,红军滩头部队趁机发动进攻,很快便占领了大渡河北岸渡口。大渡河畔的安顺场,最终留下了“翼王悲歌地,红军胜利场”的佳话。

可以说,正是赵章成的三发炮弹,拯救了红军,拯救了党,也拯救了中国革命。他出神入化的炮兵技术,从此载入了史册。长征结束数年后,抗战爆发,而侵华日军,也充分领教了我们神炮将军的厉害。

在抗日战争中,日军为了更有效率地屠杀中国军民,使用了惨无人道的毒气弹。根据统计,抗战中阵亡军人中有20%,都是死于日军的化学武器。正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赵章成为了攻克日军碉堡,发明了一种“土制化学武器”。

1940年9月,在百团大战中,赵章成指挥十三团的迫击炮连,攻打位于榆聊公路中段、管头村以北一个山梁的日军据点。在个据点中,日军盘踞了100多人,还配备了一门92式步兵炮。这座碉堡使用了坚固的双层夹壁作为围墙,没有重型炮火,根本奈何不了躲在里面的日军。

那么如何才能将敌人从碉堡里赶出来呢?赵章成急中生智,他命部下在附近老百姓那里征集了不少辣椒面,然后将炮弹中的炸药倒出来一部分,然后用辣椒面填满,一共制造了20发辣椒面炮弹。

随后,赵章成带着迫击炮,摸到了距离敌人150米的地方,标尺打到50度,随后实施了近距离射击。只听一声巨响,辣椒面从爆炸的炮弹中喷涌而出,瞬间充满了敌人碉堡,熏得日军哭爹喊娘。他们万万也没想到,“土八路”手上居然也有“芥子气”。于是他们争先恐后地向外逃窜,而十三团的机枪手们,早就在门口等着他们了。短短十分钟后,碉堡内的日军全军覆没,而十三团连一个伤亡也没有。

除了“辣椒面炮弹”,赵章成在百团大战中还表演了一门独门绝技,那就是在6分钟内发射240发炮弹。在围歼日军冈崎大队的战斗中,赵章成亲自携带一门迫击炮和十多个助手,采用88.5度的特大射角,一刻不停地发射炮弹。在射击过程中,八个炮兵帮他开启炮弹箱准备炮弹,四个战士不断装引信,而赵章成则一个人射击,平均一秒半就能发射一发炮弹。利用这种方法,赵章成一人敲掉了日军十多个重机枪阵地,炸死无数日军,保证了战斗的胜利。

赵章成不但操炮如神,同时还善于利用各种土办法,改进迫击炮。众所周知,八路军的火炮大多是迫击炮,缺乏平射炮。否则在《亮剑》里,李云龙也不会将1897年制造的“意大利炮”视为宝贝。然而迫击炮更适合杀伤敌方人员,对于坚固据点却毫无办法。这是因为迫击炮都是曲射炮,炮弹呈抛物线落地,不是飞得太远,就是打得太近。即使击中了敌人碉堡,也大多击中其坚固的屋顶,杀伤力十分有限。

因此,赵章成的领导刘伯承和邓小平决心改良迫击炮,让迫击炮也能进行平射。而这个艰巨的任务,便落到了赵章成身上。

接到任务后,赵章成苦思冥想了三个月,最终从日军所惯用的掷弹筒中找到了灵感。日军的掷弹筒,实际不就是一种小型迫击炮吗?而掷弹筒,是可以进行平射的。

迫击炮平射最大的难点,是炮身一旦放平,就无法通过炮弹下坠,激发底部的雷管。那么应该通过什么助力来击发雷管呢?最终,赵章成的攻坚小组想出一个办法,就是以拉火激发的方式发射迫击炮。这个方法是在迫击炮的尾部增加了一节 400 毫米长的尾管,采用拉火击发装置,并将底盘倾斜着地,使炮筒与地平线的倾角保持在 5 度以下。而这样做,就能让曲射的迫击炮变为平射炮。

运用了这种方法,八路军在攻坚战中的效率果然大大提高。迫击炮弹像长了眼睛一样,从敌人碉堡的射击孔内钻入,炸得日寇鬼哭狼嚎。林彪后来不禁感叹:

“赵章成同志的迫击炮,简直是一门艺术。”

抗战结束后,解放战争爆发。曾经纵横疆场的神炮手赵章成,也逐渐升格为师级干部,成为第二野战军炮兵3师师长。此时的解放军,已经从国民党手中缴获大量重炮,后方兵工厂所生产的炮弹,也让我军曾经匮乏的炮弹供应不再匮乏。

由于没有文化,赵章成无法掌握身管火炮的射击法。与此同时,相比于指挥别人开炮,赵章成更喜欢自己开炮。随着战斗规模的扩大,赵章成在战场上再难有作为。因此在解放战争中,赵章成没能指挥战斗,也没有立下过人的功勋。

然而即便如此,赵章成在建国后,还是被授予少将军衔,党永远也不会忘记赵章成在安顺场所立下的盖世奇功。他对中国革命的贡献,配得上这个职务和军衔。

即使当了大将军,赵章成仍然喜欢精进自己的迫击炮技术,在多次炮兵比武中,年逾花甲的赵章成仍老当益壮,亲自上阵,教导炮兵如何在最困难的环境下开炮,并将自己手扶炮身空手射击的绝技在全军推广。直到今天,徒手扶炮管的绝技,全世界仍只有中国炮兵会用。虽然我军现在已经不缺重炮,但是战场瞬息万变,多一门绝技,就多一分胜算。

1969年11月,一代炮神赵章成病逝于北京,他的骨灰被安放于八宝山革命公墓骨灰堂第一室,和朱德等老一辈革命首长共处一堂,其待遇远远超过了开国少将。而更加醒目的,是摆在他灵前的两架迫击炮,其昂扬的姿态时刻提醒着我们,炮神赵章成当年有多么光彩夺目。

0 阅读:6
陶陶读历史

陶陶读历史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