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桓帝、灵帝时,士人集团兴起了一股互相标榜和评价的风尚。
读书人为了追求高风亮节,对天下士人进行综合排名,得出一个名士排行榜:
海内希风之流,遂共相标榜,指天下名士,为之称号。上曰“三君”,次曰“八俊”,次曰“八顾”,次曰“八及”,次曰“八厨”,犹古之“八元”、“八凯”也。窦武、刘淑、陈蕃为“三君”。
大家评选的结果是,第一档的名士被尊称为“三君”,是全天下效仿的榜样,依次为窦武、刘淑、陈蕃。
汉灵帝初年的大将军窦武,被评选为天下君子之首。
士人之所以要搞这个榜单,主要是想和宦官集团争权。
所以,和宦官死磕,成了窦武最主要的任务。
一、士人与宦官不共戴天
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就交相当权,彼此倾轧不休,谁也别说谁更坏。
但在165年汉桓帝立窦妙为皇后时,风向变了:
最大的外戚、窦妙的父亲窦武,实实在在是一个品德极其高尚、天下人敬仰的君子。
这下子士人们都兴奋起来了,有国丈撑腰,有盼头,有搞头!
上至朝廷,下到民间,多数人都站到了外戚兼士人这一边,共同声讨宦官们。
不幸的是,汉桓帝只听宦官的。
于是,很多弹劾宦官的官员被逮捕下狱,第一次“党锢之祸”兴起。
和这些官员有关联的家人、亲戚、友人、门生......,通通遭到各种迫害。
167年,由于“三君”中的窦武、陈蕃不停地向汉恒帝求情,被捕的“八俊”之首李膺门生中也有不少宦官,再加上宦官王甫居然被舍生取义的士人精神所感动,汉桓帝最终下旨,大赦天下。
第一次“党锢之祸”虽然结束了,但被迫害的那些士人群体却被终生禁止入仕,士人与宦官的仇怨越结越深。
二、窦武当上了大将军,消灭宦官集团的最好时机到来
168年,年仅11岁的汉灵帝继位,窦妙升格为太后,临朝称制。
窦武则当上了大将军,与太傅陈蕃一起,迅速提拔了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士人,衰落的东汉一度让天下人看到了太平盛世的希望。史载:
蕃与窦武同心戮力,以奖王室,征天下名贤李膺、杜密、尹勋、刘瑜等,皆列于朝廷,与共参政事。于是天下之士,莫不延颈想望太平。
大权在握的士人们,要权有权,要人有人,要兵有兵,要开打宦官的理由,更是多得数不清。
收拾宦官的最佳时机已经到来。
三、窦武自杀,陈蕃遇害,东汉再无君子主政
然而,军权、政权都在手的窦武和士人们,最终还是输给了宦官。
理由只有一个:
跟完全不讲武德的宦官相比,窦武们就像小学生一样天真!
1、坦荡做事不设防
窦武和陈蕃谋划诛杀宦官时,所有的计划都一一写好,然后呈交给窦太后,以获得支持。
但给后宫的奏折,是要通过窦太后的专属机构长乐府传递的,而长乐府是清一色的宦官!
这样的机密要事,窦武仍然以君子的行事风格,通过正规途径传达,那还能有好?
果然,长乐府的宦官朱瑀发现了窦武、陈蕃的计划后,迅速纠结宦官同僚们,第一时间发起了反击。
2、打击面太大,脱离实际
窦武、陈蕃的目标,是诛杀所有宦官,这显然严重脱离实际了:
第一,后宫离不开宦官,尤其是窦太后临朝称制,更需要宦官帮手,所以,连太后都不支持这种做法。
第二,不分青红皂白地诛杀,让所有宦官瞬间凝聚在一起。
比如第一个挑头攻击窦武的朱瑀,本来就是个局外人,却为了生存,果断选择了和窦武拼命。
3、皇帝虽小,却是最大的王牌
当时汉灵帝虽然年纪小,但毕竟是皇帝,太后也没他大。
窦武、陈蕃的计划中,却完全没考虑到这一点。
宦官们则充分利用了小皇帝,当然,前提是不讲武德。
他们挟持了皇帝,伪造圣旨,一下子就把窦武、陈蕃踢到了叛乱者的被动地位上,在政治上稳居上风。
饶是如此,窦武也并未真正落下风,毕竟他手头有禁军。
但此时,一个名将的意外出场,终于导致窦武满盘皆输。
四、名将张奂稀里糊涂地帮宦官打败了窦武
就在宦官们手持矫诏,组织人马反击时,窦武手里也有禁军,双方一时难分高下。
此时,刚刚平定三辅羌人的名将张奂恰好回到京城,然后就碰上了窦武和宦官们的互殴。
宦官曹节一见,是当时最能打的张奂回来了,立刻拿出假圣旨说,窦武谋反,请将军立刻带五营兵士绞杀!
64岁的老将张奂哪知道这背后的弯弯绕啊,当然是听圣旨的。
那窦武就是个读书人,从来就没上过战场,哪里受得了久经沙场的张奂的暴打啊,瞬间溃败自杀。
贤臣窦武,居然被良将张奂给点了,着实可悲。
事后,张奂才知道自己居然成了宦官手中的刀,懊悔不已,多次向汉灵帝陈情,要给窦武、陈蕃平反,却被宦官们阻止。
第二年,张奂也被免职回家了。
既是士人榜样、又手握大权的窦武死后,东汉的朝堂上再无重量级的君子了。
宦官更是无法无天,很快就引发了第二次的“党锢之祸”,以及黄巾起义。
20年后,窦武的继任者何进更是引狼入室,招来了董卓,东汉彻底没救了。
那窦武究竟是不是个君子呢?
绝对是。史载:
在位多辟名士,清身疾恶,礼赂不通,妻子衣食裁充足而已。是时,羌蛮寇难,岁俭民饥,武得两宫赏赐,悉散与太学诸生,及载肴粮于路,丐施贫民。
(文字原创,网图侵删)
自评:当时收拾宦官,最佳人选应该是曹操式的人才,既有本事,还能使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