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本是一团活跃的能量,在动静相济中流转不息。
我国古代讲究阴阳平衡。人体就是一个平衡体。失去平衡,就会出现问题。动能升阳。静,并非停滞,而是能量的沉淀与积蓄,是养护生命本源的根基。躁动时如风中烛火摇曳不定,唯有以静为本,方能焕发本源的光华与生机。

积蓄能量,涵养真气,回归本源,才能使人身体健壮,生命之火生生不息。
一、静以养心,平和心性
人的内心,是生命能量之源。如果长期处于浮躁之中,就会像风沙蔽日,唯有静才能如清泉涤尘。
现代社会人心浮躁,工作压力增大,生活节奏快,不确定性大,人最易情绪波动,人心最易浮躁。
长此以往,必然会出现焦虑、急躁等不良情绪。积累过多不良情绪,势必形成疾病,影响身体健康。尤其是职场的明争暗斗,竞争压力,常常会过度消耗人的能量。
通过内心的宁静来调养身心,就会滋养心灵,平和心性。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仕途受挫,被贬至贵州龙场——一个偏僻蛮荒之地。这时的王阳明,没有被厄运吓到,每天通过静坐内省,摒弃外扰,最终悟出“心即理”的心学核心思想。
王阳明在静中澄明本心,化解困顿,充分体现了“静以养心”对内在智慧的激发。
晋代陶渊明弃官归隐后,远离世俗纷扰,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宁静生活中涵养心性。通过自然与简朴生活的静修,达到了“心远地自偏”的境界,展现了静心对精神超脱的作用。
当代人每逢星期日,关掉手机,选择一高山森林或溪流草地,品茗、阅读、静处、发呆,在减少与外界联系的同时,逐渐恢复内心的专注与平和,这正是养心的现实实践。

二、静以养气,蓄养能量
在养生实践中,选择调息凝神、蓄养能量的人不在少数。
他们通过静坐冥思、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运动形式,关注自己的呼吸,动静结合,为生命赋能。
在太极拳练习中,通过缓慢、均匀的动作,配合绵柔、悠长的深呼吸,在动中求静,逐渐达到气沉丹田的状态。
相传,全真教祖师丘处机曾在龙门山闭关静修七年,通过静坐调息、吐纳导引,将呼吸与意念结合,蓄养体内“真气”。这种以静为核心的修炼方法,被视为养气的经典实践。

现代中医为我们推荐的腹式呼吸法,也是通过静坐调息,改善亚健康状态的良方。
三、静以养神,提升专注
苏东坡在黄州生活时,曾经夜游赤壁,写下来《赤壁赋》的名篇。
在《赤壁赋》中,苏东坡描述了与友人泛舟江上,面对“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于静默中体悟天地永恒与人生豁达。这种静观自然的体验,正是养神以通达智慧的体现。

我国古代通过静坐进行禅修的事例也是很多。据说,慧能大师就经常于静坐中摒弃杂念,彻悟佛性。
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每当我们遇到烦心事时,如果能够坐下来,闭目养神,关注呼吸,那些杂念与烦心之事,就会慢慢地消失,随之而来的是内心的清净与心神的聚集。

人生在世,谁没有糟心事,谁没有不如意?世上所有的磨难都是命中注定的,都是上天派来渡自己的。不经风雨,难见彩虹。只有经历了风风雨雨,人生才有棱有角,是为常态。
静下心来,专注于自己。做该做的事,做最好的自己。心静了,事都不是事了;心大了,问题就不是问题了。人生不过百年,何必去计较、去焦虑、去多想、去抱怨、去遗恨呢?
专注于当下,一切该来的就来了。做好当下,一起都会来的。拥有了宁静,就拥有了不惧,就拥有了前行的定力和动力,就拥有了健康的身心,就拥有了快乐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