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8月的法莱斯口袋战役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盟军高级将领们在面对胜利时的阴暗面。人性使然,谁都免不了俗。8月14日,布莱德利给第3集团军下达了新的作战命令——主力向巴黎挺进。
布莱德利的命令没有消除巴顿心中的愤懑,德军主力还在法莱斯以西,绝大部分还没有逃出盟军的合围区域。而盟军的袋口还没有扎紧,当务之急是如何能截住德军,可自己跟德国人近在咫尺,却不让第3集团军参加战斗。
与上司之间的不快没有占用巴顿多少时间,更何况布莱德利给的“安慰奖”也不坏。巴顿热爱法国,热爱巴黎。他能讲一口流利的法语,这让他在法国土地上如鱼得水。自从7月初踏上这片土地,巴顿就跟当地法国抵抗运动组织游击队和当地民众保持着友好关系。所以这就不难解释勒克莱尔的法军第2装甲师在隶属于第3集团军后,即便不怎么听话,也从来没有遭到巴顿的训斥。
在盟军当中,美第3集团军师是距离巴黎最近的部队。事实上截至8月中旬,真正冲出诺曼底的盟军也只有美第3集团军。其他三个集团军已经被远远甩在身后。所以夺取巴黎既是巴顿梦寐以求的愿望,也是第3集团军理所应得的礼物。
此时的第3集团军散落在600多公里的战线上。战斗经验最丰富的第8军还在布列塔尼半岛,另外3个军则从南至北沿勒芒和阿朗松发起向心攻击。
在中路,沃克指挥的第20军所属第7装甲师在接到命令的当天径直向德勒推进了24公里,然后掉头向夏尔特尔攻击前进。第3集团军的速度太快,部队甚至都没有来得及拿到新作战区域的地图,对敌情更是不了解。8月15日,第7装甲师抵近夏尔特尔,随即遭到守军的激烈抵抗。
驻守夏尔特尔的是从诺曼底败退下来的德军第1集团军的第48步兵师,以及从法国南部调来的第338师。夏尔特尔原本就构筑有完整的防御工事,加上他们还拥有强大的炮火支援,所以德军决心坚守在这里。美军第7装甲师在一场遭遇战中败下阵来,不得不撤到城外。当晚,德军的援兵抵达,进一步加强了守城的兵力。
8月16日,沃克给第7装甲师调去了援兵,并加强了炮兵力量。17日一整天,双方在这座古城展开激战。西线盟军指挥部给第20军提出了特殊要求,尽可能避免对这座古老城市建筑的损坏,所以炮兵打得格外小心,影响了炮火力量的发挥。战至18日,美军攻占夏尔特尔,俘虏德军2000多人。在他们80公里之外就是法国的首都巴黎。
右翼第12军在吉尔伯特·库克的指挥下兵分两路扑向奥尔良,这里是圣女贞德的故乡。8月14日当晚,第5装甲师抵达奥尔良机场,经过一场短暂的战斗后,美军坦克趁着夜色前出至奥尔良城郊。8月15日清晨,第4装甲师的2个装甲团在1个步兵团的支援下从北、西两个方向突然冲入城内,守军仓皇撤退。战斗刚结束,奥尔良市民就涌上街头,迎接解放者的到来。当地的无线电台则向全世界宣布:圣女贞德的城市被巴顿的第3集团军解放了!
第12军初战告捷,可他们的军长库克病倒了,血压高得惊人。库克是一战老兵,也是巴顿的好友,巴顿能体会到库克的痛苦,对于一名指挥官来说,等了几十年得到了机会才刚刚取得一点功绩,就不得不离开指挥岗位。巴顿为库克的事专门找了艾森豪威尔,为他争取到一枚“优异服务十字勋章”,然后才宣布由第9步兵师师长曼顿·埃迪接替库克的职务。
法莱斯口袋战役中被“涮”得最惨的第15军行动最迅速,他们已经提前在塞纳河左岸支流厄尔河对岸建立了5座桥头堡。第5装甲师从阿让唐出发,迅速渡过厄尔河一口气推进了96公里。8月16日,驻守德勒的德军刚刚目送走一波美军(第20军),仅隔一天就遭到另一波美军的包围。为了避免被围歼,德军趁合围圈还没有封闭迅速撤走,第5装甲师不战而胜。
至此,第12、第15和第20军从西、南方向形成了对巴黎的半月形包围,最近的部队距离巴黎只有48公里。巴顿有些按捺不住,期盼着作为解放者尽早进入巴黎城。
单纯的小乔治又想多了。
艾森豪威尔不想过早地占领巴黎,因为盟军承担不起占领巴黎的成本。巴黎有400万居民,每天仅粮食就需要消耗4000吨,这还不算其他诸如燃料等生活必需品。巴黎人过惯了有品质的生活,即便最节俭的家庭每天也离不开啤酒。如果不能满足巴黎人的生活需求,即便解放了那里也安抚不住他们。
随着盟军大规模向法国纵深推进,补给线也随之向前延伸,后勤部门早已不堪重负。大量物资积压在诺曼底地区无法运出,被盟军和德军炸毁的桥梁,以及战斗后被破坏得面目全非的道路都严重限制了输送补给的运力。也许在这个时候,布莱德利等人会想起8月初巴顿跟蒙哥马利的赌约,如果第6装甲师能快速拿下布雷斯特港,那情况就会有所改观。
暂不进入巴黎的另一个原因是艾森豪威尔和布莱德利都希望第3集团军能够继续快速向东推进。德国人撤退时非常狼狈,后面是紧追不舍的第3集团军,天上还有数不清的飞机实施拦截,他们不仅丢弃了大部分重装备,部队的士气也严重下降,甚至出现成建制主动投降的现象。
其实布莱德利早在8月15日就暗示过巴顿,他要求第3集团军在没有得到明确指示前,最远只能进至德勒——夏尔特尔一线。巴顿看出了其中的奥妙,只是没有到最后一刻仍然抱有一丝希望。
8月19日,巴黎市民爆发起义,城内的警察和抵抗组织用武力夺取了巴黎的一些要害部门。此时在巴黎城内尚有5000驻军,城郊则有1.5万人,起义者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增援,肯定不会支撑太久。
面对这种局面,艾森豪威尔和布莱德利不得不把“夺取巴黎”提上日程。事情发展到这个程度,巴顿期盼的“一线希望”应该成真了吧?不然。
8月19日,布莱德利给巴顿下达了一道命令,勒克莱尔的法军第2装甲师划归美第1集团军第5军,他们将会作为第一支师级盟军部队进入巴黎(此处与“【战役篇】龙骑兵行动”的描述有差别)。
至于第3集团军接下来的任务也已经明确:各军绕过巴黎向北(第15军)、向东(第12军和第20军)推进,渡过塞纳河追击德军。
如果说艾森豪威尔和布莱德利一开始是出于军事考虑,那么8月19日的决定就不那么单纯了。既然决定进入巴黎,何必要把法军第2装甲师划入美第1集团军呢?即便不是出于个人私心,而是考虑美军的整体利益,那么也是让美军受益,让第12集团军群受益,却剥夺了第3集团军和巴顿的荣誉。
法军第2装甲师一直热盼着进入巴黎,他们一直驻足在阿让唐。师长勒克莱尔是个“刺头”,自第3集团军挥师向东时,他就要求自己的部队径直向巴黎挺进。8月14日这一天,他不等集团军司令部的答复,就命令部队出发,第3集团军参谋长加菲立即下达一道命令,让他们就地待命。
8月15日,勒克莱尔给巴顿送去了一封未署名的信,扬言不让他立即出发就辞职。当天晚上,巴顿宴请勒克莱尔,向这位“娃娃将军”(勒克莱尔出生于1902年,比巴顿小17岁)保证,一定会为他争取到第一个进入巴黎的荣誉。
巴顿对法国人一直有些偏爱,勒克莱尔也能体会到这一点。相比之下,美第1集团军司令霍奇斯和第5军军长杰罗就不那么友善了。法国人在二战期间失去了尊严,而他们一直放不下的桀骜不驯则被盟军将领们所不容。在勒克莱尔眼中,霍奇斯和杰罗有反法情绪,态度苛刻且带有轻蔑,所以他和他的第2装甲师即便划归第5军战斗序列,也始终觉得自己是第3集团军的部队。
8月25日,勒克莱尔的第2装甲师进入巴黎,随即淹没在欢迎人群和鲜花海洋中。下午3时15分,德军巴黎卫戍司令肖尔蒂茨正式交出了这座城市。此时此刻,巴顿并没有出现在巴黎街头,他正指挥部队向德法边境进军。
意外的补偿是巴顿没有想到的,法国民族解放委员会领导人戴高乐任命皮埃尔·柯尼希将军为巴黎最高军事长官,他在赴任途中专程拜访了第3集团军司令部,代表法国人当面向巴顿表示感谢,感谢他为解放巴黎作出的贡献。
替巴顿出气的还是柯尼希。巴黎解放后,美第5军军长杰罗以征服者自居,不仅派兵进驻了拿破仑长眠的荣军院,还以傲慢的态度通知柯尼希:“我准备把巴黎移交给法国人。”柯尼希自然不会领情,他反唇相讥道:“请你不必费心了。自解放之日起,这座城市就已经完全回归到法国人手中。”
最令巴顿感动的也让他彻底释怀的是,法军第2装甲师进入巴黎后,官兵们逢人就自豪地宣称“我们是巴顿的第3集团军”。各国驻巴黎的记者立即对这番话作了报道,英国BBC在第一时间通过广播将这句话传到了世界各个角落。一时间,所有人都知道是巴顿解放了巴黎。
当人们把目光投向巴黎时,第3集团军的装甲摩托化集群正向塞纳河飞驰。8月17日,第15军第5装甲师从德勒出发北上,迅速夺取巴黎以西的芒特,为霍奇斯的第1集团军打通了进入巴黎的道路。当天晚上,跟在第5装甲师的第79步兵师渡过塞纳河。次日该师主力袭占德军B集团军群司令部,并与赶来的德军展开激战。至8月23日,他们巩固了这里的桥头堡。
第5装甲师在夺取芒特后,继续向西北方向攻击前进,他们跟德军在卢维耶激战5天,为英军第2集团军打开了右翼通道。然后第5师让出两条通道,返回第3集团军战区。
8月20日,第12军所属第4装甲师扑向巴黎东南的桑斯。当他们进入该城时,刚好遇到一群德国军官正身着礼服参观当地的圣埃蒂安大教堂,很显然德国人完全没有料到美军的速度这么快。至8月25日,第4装甲师夺取巴黎东南160多公里处的特鲁瓦,并在这里渡过塞纳河。
第20军的进展也同样迅速。第5师于8月21日击退德军防御,在推进到蒙特罗时,继续与德军激战。他们在这里和第7装甲师一道渡过塞纳河,继续向前推进。
由于美军推进速度太快,致使很多撤退的德军都被他们落在了身后。而且美军占领了塞纳河上大部分渡口,德军的重型装备和车辆都无法运过塞纳河。涌向塞纳河左岸的德军过不了河,天空中又出现大批盟军飞机,空袭给德国人造成了毁灭性的损失。据统计,仅在塞纳河奎恩段被德国人遗弃的汽车就达4000辆、坦克200辆。遗憾的是,美军没能全部截住撤退的德军,2万~3万丢弃重装备的德军逃向了对岸。
8月22日,巴顿和集团军副参谋长盖伊来到布莱德利的司令部。此行他带着一份“足以决定战争进程”的计划,想争取上司的支持。他希望布莱德利给他些援兵,第3集团军将一鼓作气杀过莱茵河去。可当他走进布莱德利的司令部时才知道,长官并不在,而是去艾森豪威尔那里开会去了。
此时盟军在西线已经征战了近三个月,战场态势随着7月的最后一天第8军夺取阿弗朗什开始,变得对盟军极其有利。那接下来该怎么打?
按照霸王行动前的判断,盟军冲出诺曼底后,将会在塞纳河一线遭遇德军的顽强阻击,可事实上是盟军没有花费太大力气就突破了塞纳河。8月17日,艾森豪威尔在递交给马歇尔的报告中谈到了对战局的看法。部队已经提前完成霸王行动计划到达塞纳河畔,按照计划接下来部队应该休整,补充弹药、汽油和装备,从国内调来的新编师要及时部署到前线。此外各师也需要补充兵员,迎接新的任务。艾森豪威尔还说,战局对盟军非常有利,原计划的休整是否有必要?盟军究竟是停在塞纳河还是越过去继续前进?他坦言自己还没有考虑好,不过很快就会提出自己的意见。
介绍后续历史进程时,我们有必要简单了解一下盟军的顶层架构是如何设置的。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总统随即宣布对轴心国宣战。12月25日,丘吉尔访问美国并参加阿卡迪亚会议。这次会议的一项成果是决定成立盟军战时最高军事决策机构——美英参谋长联席会议。
该机构的核心领导小组由美英三军参谋长组成,英方包括陆军总长布鲁克、海军总长庞德和空军总长波特尔;美方包括陆军总长马歇尔、海军作战部长欧内斯特·金和航空兵司令阿诺德。此外,莱希作为罗斯福的特别代表也进入该机构行使职权。
作为战时最高军事指挥机构,参谋长联席会议向上直接对两国首脑负责,向下统领各个战区。战时盟军所设战区包括“中缅印战区”,最高指挥官是蒋介石;东南亚战区,最高指挥官是英国人蒙巴顿;西南太平洋战区,最高指挥官美国人麦克阿瑟;太平洋战区,最高指挥官是美国人尼米兹;北非战区,最高指挥官是艾森豪威尔(该战区后来改为地中海战区,艾森豪威尔卸任后,由英国人威尔逊勋爵继任);以及欧洲战区,最高指挥官是艾森豪威尔。
作为美国陆军的最高指挥官以及参谋长联席会议成员,马歇尔很少干预艾森豪威尔行使战区司令的职权,而是让他“放手去干”。英国陆军最高指挥官布鲁克则不然,他不仅是蒙哥马利的上司,还是后者的老师。布鲁克虽然不在前线,但与蒙哥马利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在盟军接下来的行动方向上,他们已经做好了打算。
8月19日,艾森豪威尔与蒙哥马利、布莱德利碰面,他告诉两位部下自己的决定:趁敌人立足未稳,一鼓作气追击下去。
两位集团军群司令都赞同这个主张,可接下来讨论具体计划时马上产生了分歧。蒙哥马利首先上演了一出苦情戏,强调德国人自6月份开始就对英国本土发动火箭弹袭击,导致英国民众陷入巨大恐慌。所以他建议在战线北翼发动进攻,绕过“必有重兵把守”的齐格菲防线,捣毁德军火箭发射基地,经荷兰攻入德国西北部的鲁尔工业区,然后直捣柏林。
蒙哥马利认为,战争将在10月底结束。不过为了确保行动取得成功,艾森豪威尔必须答应他的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把布莱德利的一个集团军(第1集团军)调给自己指挥,另一个集团军(第3集团军)则待在齐格菲防线正面与德军对峙;第二个条件是把盟军后勤补给全都交给他。然后他还拿出一份清单,上面注明了第21集团军群所需的物资数量。
布莱德利认同齐格菲防线“必有重兵把守”的判断,同意英军北上绕过齐格菲防线进入鲁尔区,也同意适当分兵支援蒙哥马利,但底线是只给蒙哥马利一个军。他认为盟军应从南翼发起同样规模的进攻,霍奇斯的第1集团军剩下的几个军应该加强给第3集团军,越过莱茵河,到达曼海姆、卡尔斯鲁厄和巴登。
两种对立的主张很快演变成争吵,互不相让。蒙哥马利背后有布鲁克的支持,甚至还包括丘吉尔。英国人太需要一场胜利了,蒙哥马利抱怨自己在6、7、8三个月一直承担着牵制德军主力的苦差,任凭美军在法国攻城略地,现在则是让英军结束战争的时候了。
情绪激动时,蒙哥马利顾不得军中礼仪,说话毫不克制。艾森豪威尔绝大多数时候都默不作声,即便蒙哥马利出言不逊时,也仅仅是在对方讲完话后,拍一拍蒙哥马利然后说:“蒙特,你不能这样对我讲话,我是你的上司!”
当布莱德利返回自己的司令部时,巴顿于8月23日再次出现,把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他向布莱德利抱怨,第8军仍然在布列塔尼半岛,第15军的2个步兵师因为帮助友军守住北上通道已经划归第1集团军,剩下了两个军还要有一个师留守奥尔良,手上只有不到两个军的兵力。他希望布莱德利再给他几个师,以实现直取莱茵河的计划。
巴顿不知道布莱德利与蒙哥马利之间的争吵,甚至因为艾森豪威尔“偏向”蒙哥马利而向艾克表达了不满。布莱德利向巴顿发了一顿牢骚,坦言自己支持巴顿,但“说老实话,乔治,我担心艾克不会反对蒙哥马利的意见,美国的集团军将不得不全部或部分向北方前进”。
巴顿和蒙哥马利体会不到艾森豪威尔的压力。在接下来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上,艾森豪威尔又感受到了英军最高层的强势。布鲁克反对艾森豪威尔提出的“两翼出击”计划,直言“这个计划很可能会使战争拖长三到六个月”。作为一名近几年火箭般蹿升的战区司令,作为身边的副手全部是英国人,而且他们还跟伦敦始终保持密切沟通的“外乡人”,艾森豪威尔就像蒙哥马利估计的那样选择了妥协。他同意将主要进攻方向放在左翼,并将霍奇斯的第1集团军和刚成立的空降军交给蒙哥马利指挥。他还同意把补给的优先权交给英国部队,但他为右翼的美军第3集团军争取到了辅助进攻的机会。
8月27日,埃迪的第12军开始向沙隆进军,沃克的第20军则继续向兰斯挺进。28日,部队进入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带。沿途德军如惊弓之鸟,已经失去了有组织的抵抗。抓获的德军俘虏让巴顿对齐格菲防线的情况有了清晰的了解。这条被习惯称为“西墙”的防线是1939年为遏制英法联军而构筑的,现如今只剩下一个空壳。那里的装备因别处需要都已经搬走,昔日一片肃杀的堡垒群现在杂草丛生,已经变成牲口的牧场。隐蔽的炮台上了锁,钥匙也丢了。不久前希特勒在部署西线防御时,也认为“西墙”已经过时无用。
巴顿意识到,盟军在乎的“西墙”仅仅具备象征意义,他阻挡不了盟军的前进。同时他也清楚,这种局面是暂时的,趁着工事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在敌人没有任何武器弹药储备的情况下必须立即夺取“西墙”。他估计德国人不会把齐格菲防线闲置太久,机会稍纵即逝。
8月28日上午10时30分,布莱德利来到第3集团军司令部,和巴顿商讨部队的进攻路线。巴顿在地图上给布莱德利描绘这样一条路线:渡过马斯河,然后走凡尔登——康麦斯。在得到布莱德利的首肯后,便命令第12和第20军立即出发。
巴顿送走布莱德利后,就驱车赶赴埃迪的第12军指挥部。在那里他收到集团军后勤处长马勒发来的电报,上面说:“不知道什么缘故,配给第3集团军的63.6万升汽油不翼而飞!”
巴顿的第一反应是给布莱德利打电话,他怀疑是布莱德利在搞小动作。但巴顿又放下了电话,因为他担心“德国人知道我们的汽油奇缺”。于是,巴顿亲自赶往夏尔特尔——布莱德利司令部所在地与长官理论。布莱德利很尴尬,他告诉巴顿,第3集团军在接下来将实行“甲”类配给,而蒙哥马利的第21集团军享受“丙”类配给。直白一点说就是未来一段时间后勤部门不会给第3集团军一滴油。
巴顿从集团军群的布尔将军那里了解到了更多详情。原先负责给第3集团军运送补给的是5家英国卡车公司,现在都调给了蒙哥马利;原本给第3集团军空投物资的运输机将转给空降部队使用;第12集团军群能够得到的物资,包括汽油和新印刷出来的法国法郎要优先供应给巴黎市民使用,甚至还包括巴黎市民餐桌上不可缺少的“普列蒙坦牌啤酒”。
布莱德利向巴顿表示了歉意,他没有能力改变西线盟军总司令部的决策。同时他还对司令部的那些官僚们表达了愤怒,就在前线油料和车辆吃紧的时候,总司令部后勤部长约翰·李最关心的事情竟然是动用几百辆汽车,耗费11万升汽油把司令部从瑟堡迁至巴黎。
巴顿对这位李将军也不陌生。1月底他来到伦敦时,就是这位将军给巴顿在伦敦找了一个住处,用于巴顿从波维尔厅到伦敦公干时居住,结果他给巴顿找到住所花花绿绿的,用巴顿的话说就像“一个妓女住的地方”。
让巴顿恶心的事情还不止于此,就在蒙哥马利发动“市场花园行动”前夕,英国人提供的1400辆三吨重卡车出现质量问题,蒙哥马利直接截下本来交给第3集团军的车辆补偿了自己的吨位。
上面切断了第3集团军的汽油,巴顿只好让后勤处长沃勒尔·马勒尽可能想办法。马勒自1941年就开始追随巴顿,那时巴顿只是第2装甲师的师长。马勒在军中颇有传奇色彩,被誉为“整个欧洲战区最会捞取物资的后勤处长”。毕业于西点军校的马勒并不是“老油条”,他做事很有原则。自从第3集团军投入战场开始,部队始终保持着高速机动性,所以后勤工作一直非常艰难。集团军每天要消耗1.3万吨物资,超过一半是油料。马勒和他领导的后勤部除了从总部那里获得物资,还特别留意获取物资的另一个重要方式——战场缴获。
比如在夺取桑斯时,他们就得到了46万升汽油,在夏龙得到了45.5万升。当第3集团军夺取兰斯时,他们还缴获了一批上等的白兰地、烈性酒、葡萄酒和香槟,上面都印着“德国国防军成员专用”的字样。巴顿灵机一动,让部队给每一位空投物资的飞行员送了一份,这个办法立即产生了效果,空军部队都争先恐后地给第3集团军运送物资。
就是依靠这些办法,巴顿还能让部队继续前进。8月30日,第3集团军先头部队抵近法国东部的南锡,眼前就是齐格菲防线,距离莱茵河也已经不到160公里。第12军军长埃迪打来电话,自己的坦克没有油了。巴顿在电话的另一端大发雷霆:“你必须立即前进,直到油箱里没有一滴油。真他吗的,我们必须渡过马斯河。上次战争中我曾经把3/4的坦克汽油集中起来供给剩下的1/4坦克,让它们继续前进,你也立即照办!”
放下电话后,他已经顾不得被德国人窃听就打给了布莱德利:“真该死!你要你给我40万升汽油。我两天内就能让你进入德国!”
8月31日,第3集团军的进攻中止了。
在巴顿的对面,正如他预料的那样,德国人很快开始重视齐格菲防线。接替克鲁格重新担任西线德军总司令的伦德施泰特和B集团军司令莫德尔尽可能地收集战场上败退下来的残余部队。与此同时,希特勒下令从德国各地的城防部队、闲置的要塞驻军、各国民训练团和军校学员,甚至是海军、后勤部队和劳工组织那里抽调出人员,即刻开赴“西墙”。
莫德尔后来回忆说:“直到8月30日,西墙仍然是一片空虚,这里只有从德国城市中为躲避空袭逃出来的难民。”而在此后的5天里,第3集团军当面涌入了13.5万部队。当盟军陆续靠近这道防线时,包括15个装甲师在内的63个师已经严阵以待。他们充实了炮台隐蔽部、坑道和地堡。虽然这些人有很多都没有打过仗,据说有一个营全部由“十二指肠患者”组成,还有一个营则全是“有听力缺陷”的人组成。不过他们之前都受过军事训练,脚下是坚固的工事,更重要的是希特勒及时给他们送来了装备。
9月3日,马勒给巴顿搞到了45万升汽油。第3集团军再次发动进攻,但他们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