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苏军元帅。
在苏军中铁木辛哥是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将领。他早年成名,24岁时就已经是一名红军师长,30岁成为红军军长。1940年苏德战争爆发前,铁木辛哥凭借苏芬战争的功勋晋升为苏联元帅,是战前苏军的五位在职元帅之一(其余四位是布琼尼、伏罗希洛夫、沙波什尼科夫和库利克)。
铁木辛哥军事生涯的转折点是1942年5月的第一次哈尔科夫战役(德国称为“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此役苏军损失27万人(大部分被俘)。让斯大林无法原谅铁木辛哥的是,在战役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刻,他两次征求铁木辛哥的意见,都得到了后者的保证。此役的惨败,不仅造成了苏军在南部战线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缺口,也让斯大林在统帅部的权威大大受损(统帅部绝大部分人反对铁木辛哥发动这次攻势),铁木辛哥从此失去了斯大林的信任。
铁木辛哥性格平易近人,乐于提拔基层指挥员,这让他在下属中拥有极高的威望。即便他后来失宠,包括朱可夫和罗科索夫斯基都对其评价颇高。作为苏军传统将领的代表,铁木辛哥其实从很早的时候就重视军队机械化作战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坦克的发展。但相比之下,他还是认为步兵和炮兵是战场上的决定因素,这一点从他指挥作战,特别是对坦克部队的使用上能够体现出来。也许他在战争时期被淘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铁木辛哥身上还有一个性格,不仅是他本人,苏军很多将领(这个范围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可以扩大一些)身上都有一些“二杆子”性格。这个北方土话中包含着坚韧、固执、憨厚和迟钝。
1895年2月18日,铁木辛哥出生在乌克兰。1914年一战爆发,铁木辛哥于次年入伍,成为一名列兵,在西方面军服役。1918年,铁木辛哥加入苏俄红军新组建的骑兵第1军。
骑兵第1军在苏联内战时期表现相当出色,这支部队如果称为苏军统帅的摇篮也不为过,它当时驻扎在察里津地区,也就是现在的俄罗斯伏尔加格勒,二战时它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斯大林格勒。
察里津地区的最高领导人就是斯大林。骑兵第1军军长是布琼尼,政委是伏罗希洛夫,二人也都是苏联未来的元帅,斯大林的亲密伙伴。铁木辛哥凭借战功在刚刚成立的骑兵第1军中得到了快速提升,1919年10月,他已经是骑兵第6师师长。他的手下里包括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和梅列茨科夫(战时晋升的三位元帅)。
1920年8月,铁木辛哥担任骑兵第4师师长。他所在的骑兵第1集团军与受协约国支持的弗兰格尔领导的白俄军作战,1920年11月28日,苏俄红军向弗兰格尔白俄军据守的克里米亚半岛发起总攻。仅一周的时间,弗兰格尔的部队就被逼到黑海岸边的费奥多西亚湾。在协约国舰队的护送下,弗兰格尔率领14.5万白卫军及其家属乘船集体出逃土耳其。此役铁木辛哥获得两枚红旗勋章。
1925年至1938年,铁木辛哥先后担任骑兵军军长、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
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9月17日,在德军取胜已成定局的情况下,斯大林决定出兵波兰。铁木辛哥当时担任基辅特别军区司令员,他与西部军区司令员科瓦廖夫各指挥3个集团军开进波兰东部,夺取了寇松线以东的波兰领土(现在的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西部地区)。
波兰战役结束后,斯大林将目光投向了罗马尼亚、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和芬兰。1939年冬,苏联外长莫洛托夫与芬兰方面举行谈判,希望用苏联北极圈地区的领土换取芬兰的卡累利阿地峡,以改善苏联北部列宁格勒地区的防御态势。
这是一场大国和小国之间的博弈,当时已经走近苏联核心圈的赫鲁晓夫曾作过如下描述:“只要我们把嗓门稍微提高一些,芬兰人就会服从。如再不行的话,我们可以放一枪,芬兰人就会举手投降。我们就是这样想的。”
在经过多伦谈判无果后,苏联最终决定出兵。战前包括斯大林在内的苏联内部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苏军取得胜利将易如反掌。只有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持谨慎态度,他客观地考虑了芬兰军队作战能力和战场的特殊条件。主张集中45个师的强大兵力,在西方不直接卷入的情况下,“打一场为期至少数个月的紧张艰巨的战争”。
这项预案由于不符合斯大林的设想,在提交苏联最高军事委员会审议时被否定了。斯大林决定对芬作战计划改由列宁格勒军区司令梅列茨科夫重新拟定。最终梅列茨科夫制定了一套新的作战方案,计划在数周内粉碎芬兰军队主力,突破曼纳海姆防线,确保列宁格勒和摩尔曼斯克的安全,迫使芬兰签订和约,结束战争。
战争进程果如沙波什尼科夫所担心的那样,芬军虽然兵力仅是苏军的1/3,但他们更熟悉作战地域,更适应作战环境,苏军的进攻遭遇惨重损失,不得不转入防御。
1940年1月7日,苏军在卡累利阿地峡成立了西北方面军,调铁木辛哥担任该方面军司令,接替梅列茨科夫担任前线总指挥。2月1日,苏军重新转入攻势,经过1个多月的艰苦作战,苏联红军突破曼纳海姆防线攻占维堡,迫使芬兰按照苏联提出的条件签订合约,结束了战争。
凭借苏芬战争的出色指挥,铁木辛哥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5月,他被任命为国防人民委员,不久与库利克、沙波什尼科夫一同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
1941年春,德军开始进行“巴巴罗萨”计划的准备工作。德军在苏联边境线上的异动引起了铁木辛哥和时任副国防人民委员兼总参谋长朱可夫的警觉。苏联情报部门收集的情报更是引起了他的密切关注,他准确判断出德军正在准备入侵苏联。
1941年6月13日,铁木辛哥给斯大林打电话,请求边境部队进入作战状态。但斯大林始终坚持德军不可能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所以没有采纳铁木辛哥的意见。
1941年6月21日,铁木辛哥的副手朱可夫接到基辅特别军区参谋长普尔卡耶夫的报告,声称一名投诚的德军司务长向他们透露,德军将在次日凌晨发动进攻。当天深夜,斯大林、铁木辛哥和朱可夫经过商议决定,边境部队进入国境线筑垒地域;所有部队进入战备状态;空军分散隐蔽到各野战机场;城市施行灯火管制等等。此时是1941年6月22日零时三十分,几个小时后德国入侵苏联。
6月23日,苏联成立最高统帅部,不久之后又对统帅部改组。苏联战时最高核心机构的成员包括:斯大林、莫洛托夫、铁木辛哥、伏罗希洛夫、布琼尼、沙波什尼科夫、朱可夫和库兹涅佐夫。根据战场需要,苏军统帅部又成立西北、西部、西南三个战略方向司令部,分别任命伏罗希洛夫、铁木辛哥和布琼尼出任总司令。铁木辛哥在担任西方向总司令的同时,于7月10日取代巴甫洛夫大将兼任西方面军司令员。
此时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已经从边境地区推进了350~600公里,先头部队抵近斯摩棱斯克。这里距离莫斯科不到400公里,有“莫斯科门户”之称。在战争爆发一开始的20天中,苏军西方面军主力已经被德军歼灭在明斯克地区。统帅部将预备第19、第20、第21和第22集团军划归铁木辛哥的西方面军,在西德维纳河和第聂伯河上游仓促构筑了一条新的防线。
为了加大防御纵深,铁木辛哥将预备队第24和第28集团军部署在二线防御地区。同时罗科索夫斯基的第16集团军部署在斯摩棱斯克以北。上述部队名义上应该包括48个师,而按时到位的部队只有一半。
7月10日,德军第2、第3装甲集群从南北两翼发动进攻,拉开斯摩棱斯克防御战役的序幕。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绕过苏军重兵防御地段,以装甲集群主力向斯摩棱斯克方向进攻;另以1个装甲军和霍特的第3装甲集群第39装甲军向斯摩棱斯克以北的大卢基和以南的罗斯拉夫尔突击,第9和第2集团军随后跟进。苏军第16、第19和第20集团军陷入合围。
为阻止德军推进,铁木辛哥于7月13日命令各集团军反击,并夺回了罗加切夫、日洛宾等城市。其中,第21集团军第63步兵军在军长彼得罗夫斯基的率领下西渡第聂伯河,插入德军防线纵深30公里,迫使德军分兵回援。苏军的反击取得了一些成效,被围的部分部队借机突围脱险。
7月23日,铁木辛哥集中4个集团军级集群再次发动反击,企图和仍处在包围圈的部队里应外合,击退德军的进攻。但这次反击准备仓促,几个战役集群投入的时间前后不一,没能达成预定的目标。7月26日,德军合围了斯摩棱斯克,铁木辛哥刚刚组建不久的西方面军主力被包围。8月5日,德国军队共俘苏联红军31万人,缴获坦克3000多辆和数量大致相同的火炮。
这次战役铁木辛哥的部队虽然遭遇惨重损失,但战史对此战的评价颇高。认为苏军在绝对劣势的情况下,消耗和迟滞了德军在战线中段的快速推进。此役之后,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装甲部队战斗下降了一半,兵力损失14万余人,不得不就地转入休整。此后朱可夫的预备队方面军发起叶利尼亚反击,希特勒又决心“南北分兵”,莫斯科防线第一轮危机就此解除。
斯大林对铁木辛哥的表现并不满意,他打算解除铁木辛哥的职务。朱可夫在这个时候站出来为铁木辛哥求情,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人能比他做得更好了”。然后朱可夫罗列了德军的优势和苏军的劣势,同时强调西方面军在斯摩棱斯克取得的战绩。在此情况下,斯大林才重新认识了这次战役的价值,决定继续留用铁木辛哥。
1941年9月13日,铁木辛哥接替布琼尼担任西南方向总司令,统一指挥西南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部队。此时苏军西南方面军在以基辅为核心的第聂伯河中游几乎陷入绝境。德军第2装甲集群和第2集团军正南下,与南面的第1装甲集群试图合围苏军主力。布琼尼请求将部队撤出基辅,遭到斯大林的拒绝。斯大林更换西方方向的指挥员,是希望铁木辛哥能够挽回西南战线的危局。
铁木辛哥很快就意识到已经无法坚守基辅,他立即委派西南方面军参谋长图皮科夫赶赴莫斯科,要求斯大林允许部队后撤至第聂伯河东岸。而在此前不久,罗斯福的特使刚刚来到莫斯科,与斯大林商议军事援助问题。美国担心的是苏联过快地输掉战争,其援助物资将付之流水。斯大林则承诺苏军一定会守住莫斯科、列宁格勒和基辅。也正因为此,斯大林再次拒绝了放弃基辅的请求。
9月19日,基辅沦陷,苏军西南方面军主力60余万人被消灭。包括方面军司令员基尔波诺夫、参谋长图皮科夫等人在突围中阵亡。
9月27日,苏军以第6、第21、第38和第40集团军残部为基础重建西南方面军,由铁木辛哥兼任方面军司令员。同时他还以西南战略方向总司令的职务指挥切列维琴科的南方方面军。
在上述两个方面军中,西南方面军所面临的形势最为严峻。方面军主力已经被歼灭在基辅大包围圈中,必须尽快重建。同时还必须在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强大压力下,从杰斯纳河、第聂伯河一线东撤退,并竭力堵住由于基辅的大惨败而在库尔斯克到哈尔科夫之间出现的巨大缺口,用残缺不全的兵力守住长达四百公里的宽大正面。
南方方面军的建制相对完整,但不久斯大林就撤销了西南方向总司令部,让铁木辛哥专心指挥西南方面军。1941年9月底,德军南方集团军没有休整,在基本肃清基辅地区苏军后,继续向东推进,发起顿巴斯战役。
至10月底,苏军西南方面军丢失哈尔科夫和斯大林诺,退守北顿涅茨河和米乌斯河一线。南方方面军所属部队6个师约10万人则在亚速海滨的奥西片科地区合围歼灭。
鉴于两个方面军损失过大,苏军统帅部允许他们“视战场情况选择撤退,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不宜发动反击”。
战场上的颓势并没有让铁木辛哥对战局感到悲观,他已经找到了苏军扭转局面的两个关键因素。其一是德军已经深入苏联腹地近千公里,由于推进的速度太快,整个后勤补给系统已经大大拉长,而且难以为继;其二是冬季即将到来,已经连续作战几个月的德军战斗力正在下降。他在和斯大林的一封电报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在战斗中把德国人的坦克燃料耗尽,并把敌人阻止在可以获得石油的高加索以外。一旦德军用完了燃料而又没有掠夺到高加索的油田,他们的末日也就来临了。
他请求斯大林允许他在适当的时候向德军发起反击,并要求给自己补充武器和部队。尽管正专心致力于莫斯科战役的斯大林根本无法满足铁木辛哥要求,但仍然在11月5日下令给铁木辛哥提供重建第37集团军的兵力和装备。不仅如此,斯大林还同意将刚刚组建的第56集团军(隶属于北高加索方面军)调至罗斯托夫,临时受铁木辛哥指挥。
铁木辛哥也在尽自己所能地搜罗部队,他将南方方面军的4个被打残的步兵师(第4、176、218、253步兵师)撤下了战线,把它们集结在南方面军司令部所在地罗斯托夫北面的卡缅斯克—沙赫京斯基地区充当预备队。他还把霍伦指挥的独立骑兵军(第35、36骑兵师)和内务人民委员部的一个旅充实到第37集团军中,交给集团军司令员洛帕京统一指挥。
经过一系列的准备,铁木辛哥在罗斯托夫及以北地区集结了35万兵力,准备在冬季到来时和德军展开一场血战。而他精心准备的第37和第56集团军将是这次战役的主角。
1941年11月初,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开始向罗斯托夫方向进攻。铁木辛哥随即向统帅部提出在罗斯托夫地区发起反击的作战设想,得到斯大林的批准。
11月5日,德军开始东进,然后计划在到达罗斯托夫以北地区后,转而南下夺取罗斯托夫。德军在最初几天的进攻非常顺利。铁木辛哥则从预备队中投入了2个坦克旅迟滞德军的推进。11月7日,一场暴雨侵袭了战场,德军此时也燃料耗尽,不得不停止了进攻。当晚铁木辛哥判断德军的势头已经减弱,决心开始反击。
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克莱斯特也调整了计划,他决定部队经过几天休整后,不再东进,提前南下夺取罗斯托夫。11月13日,德军发起新一轮进攻,至11月19日,德军逼近罗斯托夫,并击退苏军第56集团军,于11月21日攻占该城。
在此期间,苏军第37集团军于11月17日也开始了反击,他们从罗斯托夫东北方向出击,试图攻占塔甘罗格,切断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和南方集团军群主力的联系,让其得不到油料补给陷入绝境。
由于苏军投入反击的兵力有限,铁木辛哥的企图最终没能实现。克莱斯特的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虽然从罗斯托夫撤出时十分狼狈,但避免了被苏军合围。苏军此役损失3万余人(近一半为纯减员)),德军损失2万余人。
罗斯托夫战役发生在莫斯科反击前,是1941年冬季反攻的首战。此役德军被迫后撤80公里,还间接导致了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司令伦德施泰特被希特勒解职。不仅如此,在当时甚至连统帅部都缺乏信心的情况下,铁木辛哥带来的这场胜利给苏军注入了极大的信心。他也因此重新获得了斯大林的信任。
1941年12月4日,铁木辛哥赶往沃罗涅日。这里是他负责的防区最右翼,西南方面军右翼兵团包括1个战役集群和第3、第13集团军,一共编制有12个步兵师,7个骑兵师,1个摩托化旅,2个坦克旅。但总兵力只有区区80800人。在1941年冬季反攻期间,这些部队奉命参加莫斯科反击,向德军第2集团军驻守的叶列茨地区实施反击。
尽管铁木辛哥负责的方向是次要方向,但因为事关莫斯科的安危,他也非常重视。铁木辛哥很快发现了当面德军的弱点,这里是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的结合部,兵力部署很松散。不仅如此,德军第2集团军各军的进展不一致,彼此之间存在缺口,而且和左翼友邻第2装甲集团军也拉开了间隙。
铁木辛哥决定利用这个弱点发动反击。为此他从战线上抽调部队,组成了一支快速集群。这个集群由西南方面军副司令员科斯坚科指挥,共有2万余人。任务是从叶列茨西南60公里处向西北面的利夫内发动进攻,攻击德军第34军级司令部的侧翼和后方。
12月6日,苏军在叶列茨的反攻晚于莫斯科反攻一天开始实施。寒冷的冬季是德国人的天敌,苏军发起的突然进攻让德军措手不及。在这次反击中,苏军的骑兵师如旋风一般刮来刮去,德军陷入了巨大的恐慌中。苏军一度在叶列茨地区将德军第34军3个师合围,但投入的有限兵力不足以歼灭被围德军,战至12月中旬,包围圈内德军第45和第134师大部分被歼灭,第95师主力和另两个师的残部退入利夫内。此战之后,德军撤销了第34军的番号。
苏军缴获的装备包括220门火炮,700辆汽车,250挺机枪。继罗斯托夫取胜后,铁木辛哥在叶列茨再取胜绩。
1942年春,苏军已经逐渐摆脱了战争第一年的困境,战线基本保持稳定,军工企业顺利东迁,并恢复了生产,装备和弹药正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前线。此时铁木辛哥指挥的西南方向的两个方面军已经恢复了相当的战斗力,到1942年5月12日,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第9、57集团军,兵力达765300人,装备有1200辆坦克,13000门火炮和迫击炮,并得到926架飞机支援。
在不久前统帅部召开的一系列会议中,苏军已经确定了1942年总体的作战原则,即在全线实施“积极防御”。崇尚进攻的铁木辛哥显然不赞同统帅部过于谨慎的决策,主张在局部地区实施反攻,即西南方向的苏军不应该顾及德军的进攻可能,而应该通过积极进攻,实现宏伟的战略目标:在春夏之际击溃当面的敌人,进军第聂伯河中游并推进到右岸的切尔卡瑟、尼古拉耶夫一线。
为了得到批准,铁木辛哥与西南方面军军事委员赫鲁晓夫、参谋长巴格拉米扬三人还在3月27日、28日跑到斯大林那里。按照什捷缅科(总参谋部作战部长)的说法,三人在领袖面前“用脑袋担保”计划能够获得成功。
铁木辛哥等人的“高昂斗志”和“充分信心”,最终换来了斯大林的全力支持,并将该计划交付1942年3月底召开的春夏战局会议讨论。这次会议由斯大林本人主持。与会的有伏罗希洛夫、沙波什尼科夫、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以及西南方面军的三位主要将领。
会议上铁木辛哥的攻势计划遭到了质疑。波什尼科夫以手头没有足够的预备队提供给西南方向为理由,主张目前最好还是积极防御。而朱可夫则主张仅仅在他负责的西方方向发动进攻,至于包括铁木辛负责的西南方向在内的其他战略方向,最好还是先防御为妙。
斯大林对沙波什尼科夫和朱可夫等人的“消极”意见很不以为然。朱可夫回忆称,斯大林罕见地打断了沙波什尼科夫的话,颇为激动地表示:“我们岂能坐等德寇首先突击!必须在宽大的正面上先敌实施一系列的突击,这样才能摸清敌人的准备情况。朱可夫提出的在西方方向上展开进攻,而在其他方向上实施防御,我认为这是个不彻底的治标办法。”
其他一些与会者的说法与朱可夫有所不同。华西列夫斯基和什捷缅科都强调斯大林忽视了铁木辛哥呈送的情报。这一情报强调德军在南部战场将使用规模可怕的力量,包括102个师、3100辆坦克、1000架作战飞机。斯大林完全没有被这些可怕的数字所触动,反而给西方向的军队要远远多于给铁木辛哥。
斯大林也不能对沙波什尼科夫等人的意见完全置之不理,会议最终以各方的妥协结束。斯大林亲自否定了铁木辛哥大规模进攻的计划,取代以一个局部的、较小范围的战役计划。其目的在于击溃德军第6集团军,夺回哈尔科夫。按什捷缅科的理解,斯大林对春夏战役的构想是:就算德军把重兵集中在南方,目的也是为了迂回莫斯科。为了缓解莫斯科的压力,就需要铁木幸哥发动一场牵制性战役来削弱德军。
用华西列夫斯基的话说,就是要铁木幸哥既搞防御也搞进攻。而既然是牵制性战役,斯大林自然认为没必要给铁木幸哥太多的军队和武器。而应该把更多力量放在莫斯科正面。据说斯大林还特别向铁木辛哥强调:别指望动用最高统帅部的预备队。
铁木辛哥主张的进攻,就是后来被苏联方面称为的“第一次哈尔科夫战役”,也是被德国以及西方战史称作的“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这次战役是一个开端,苏军接下来在南部战线顿河沿岸、罗斯托夫、克里米亚等地遭受了一系列的打击。直到迎来了战争的第二个冬天才扭转局势。
铁木辛哥在这次战役中犯了三个错误。其一是他事前已经掌握情况,当面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兵力已经得到加强。即便不加强,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兵力从来没有低于100万,苏军并不具备兵力上的优势。
其二是战役发起前,西南方面军得到了4个坦克军的加强,他没有把这支攻坚力量集中使用,2个坦克军交给了主攻方向的第6集团军和第38集团军,另外2个坦克军则在进攻阶段迟迟不投入战场。第38集团军甚至还将配属给他的坦克军平均分给了各师,铁木辛哥对此也不置可否。
其三是战役开始后,苏军初期在哈尔科夫方向取得了一些进展。而此时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正在苏军的左侧翼集结,这个情况已经被苏军第9和第57集团军掌握。但没有引起铁木辛哥的重视。
5月17日,当铁木辛哥把目光全部投向哈尔科夫时,克莱斯特的装甲集团军开始进攻。他们在第一天就突破了苏军第9集团军的防线,插入苏军的侧后40公里。在这一天苏军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发现了这一重大险情,立即向斯大林建议停止进攻,把兵力加强到德军突破地段。斯大林与铁木辛哥通了电话,得到的答复是德军的坦克集群并不需要太担心。
5月18日,局势继续恶化,华西列夫斯基第二次建议停止进攻。斯大林第二次和铁木辛哥通电话,结果还是得到了铁木辛哥的保证。斯大林选择了相信铁木辛哥,后者在之后的几天损失了27万人。
此战之后不久,德军即准备开始实施“蓝色行动”,打击的目标仍然是西南方面的苏军。6月19日,因为天气不好能见度差,一架德军飞机误入苏军西南方面军阵地上空,遭到高炮射击坠毁。根据苏方记录,飞机上有2名德国军官。其中一名是飞行员,已经被烧死;另一名少校企图销毁文件并躲藏起来,却被追来的苏军打死,文件也被苏军缴获。其中最重要的一份材料是德国第40装甲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在“蓝色行动”中的作战计划图。
当晚兴奋的铁木辛哥向统帅部报告此事,并希望统帅部能够给他提供增援,总参谋部也随之兴奋起来。可是斯大林却怀疑文件可能是假货,是德国人设下的欺骗陷阱。6月20日,斯大林要求铁木辛哥谈谈对这些文件的看法。铁木辛哥保证说材料肯定是真的,并据此判断德军将先击溃西南方面军的两翼,然后由中路推向沃罗涅日(事实的确如此)。
对铁木辛哥的判断,斯大林反应冷淡。他认为文件即使是真的,也只是德军总计划的一部分。德国人也很有可能在其他战区(斯大林显然认为是在莫斯科方向)采取类似行动。总之斯大林相信在苏德战争爆发一周年(6月22日)会出现新攻势,却并不相信德军的主攻会在南线。
于是他指示铁木辛哥多出动飞机袭击德军,强化一下西南方面军与布良斯克方面军的接合部,却不愿采取其他措施。当铁木辛哥请斯大林再增援一个步兵师时,得到的答复却尖酸刻薄:“假如市场上有步兵师卖,我一定给你买五个六个,遗憾的是没有卖的。”
显然斯大林不能忘记铁木辛哥在哈尔科夫的惨败,此前已经多次拒绝铁木辛哥的增兵要求,后者获得如此重要的情报被斯大林“恨屋及乌”式的忽视。如果这份情报不是铁木辛哥提供的,也许斯大林会采信,这样至少能够让苏军统帅部提前1个月知道德军的主攻方向,从而能够更从容地部署防御力量。
蓝色行动开始后,铁木辛哥的西南方面军再次溃败,他的司令部一度和所属的几个集团军失去了联系。统帅部因此无法知道这几个集团军是否已经被歼灭,而此时德军第6集团军正在向东南方向的斯大林格勒急进,守军兵力非常薄弱。斯大林再次大骂铁木辛哥无能。每个人都清楚,铁木辛哥已经彻底失去了斯大林的信任。
1942年6月,西南方向总司令撤销;7月,铁木辛哥继续担任由西南方面军改编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他在任上只待了几天,就被其他人取代。1942年10月,斯大林格勒战事最激烈时,铁木辛哥已经调任西北方面军担任司令员。
从1943年3月起,铁木辛哥经常以统帅部代表的身份前往前线,协调各方面军的行动,但他的作用远不能和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相比。斯大林身边已经有了一大批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高级将领,他也不再需要铁木辛哥。
1944年8月,铁木辛哥是名义上的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的总指挥,统一协调马利诺夫斯基的乌克兰第2方面军和托尔布欣的乌克兰第3方面军的行动,但真正掌控战局的是斯大林本人和总参谋部,早已失宠的铁木辛哥只是负责“监督执行”。
战后,铁木辛哥陆续担任军区司令、国防部总监组总监、苏联老战士委员会主席等职。1970年3月31日,铁木辛哥元帅在莫斯科病逝,终年75岁。
铁木辛哥最大的贡献是保住了罗科索夫斯基,罗帅没被大清洗干掉,铁木辛哥记头等功
苏芬战争的功勋?打的那么差没被砍头吗
尊敬的斯大林同志手里冤魂多的嗨了去了,一个还活着的铁木辛哥算个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