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人的高级智慧:心有灵“觿”,天下无“结”

怜珊聊文化 2023-02-10 21:54:08

2500年前的周人十分讲究礼节,穿衣系带时,为了防止衣带散开致使衣裤脱落走光失礼,往往会将衣带打成死结,所以就会随身佩戴解结工具——觿。

觿,为古代一种解结的锥子。用骨、玉等制成。也指由象骨制成的解绳结饰物。《国风·卫 风·芄兰》中载:“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这首诗歌,生动地再现了先秦时代卫地汉族的民间风情,其中“童子佩觿”是当时流行的一种习俗。而觽有解结的功能,引申出来的意义为解乱决烦,这是对孩童成长的期盼,望能早成其德。“觽年”一词指的正是佩戴由兽骨制成的解绳结饰物的年龄——童年。

古人崇尚玉,所以玉觿是觿中最常见、最贵重的一种。随着束系和松解更为简便的玉带钩的出现和流行,古人不再需要将衣带打成死结,这时玉觿便逐渐丧失了用武之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觿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实用价值,纯粹成了一种较为常见的佩饰物。

西汉文学家刘向曾写过一本《说苑》,记录了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书里便提及了觿的象征意义——“能决烦乱者佩觿”。在汉代,人们佩觿代表自己是能够解决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君子这一寓意,可以说,当时帝王贵族都爱佩戴玉觿,即使在死后,也会佩戴其下葬,象征自己聪慧能干。

每个朝代觿的形制各有不同。新石器时代的玉觿呈扁平角状,平素雕琢有花纹。商周时期玉觿造型简洁,觿身雕琢简略纹饰。玉觿的形制出现巨大变化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玉觿被雕琢成龙、虎、兽、鸟等动物形象,动物的头部为上端,尾部雕琢成尖端,动物的身体弯成自然的曲线,整体造型栩栩如生、气韵生动,实用价值和装饰价值完美融合。而到了汉代,玉觿形制又开始趋向简洁,这与汉代的审美取向和时代心态不无关系。当然,尽管各代玉觿形制变化不小,但从未脱离头部粗大、尾部尖锐的基本特征。

觿不但可以单独使用,而且还是成组佩饰中的重要饰物之一,并大多穿系在最下端。因行走时用它来冲击其它玉器,而发出清脆的响声,故又名冲牙。按照礼仪,正常的声音当缓急有度,轻度得当,如果节奏杂乱,则被认为是失礼。一般玉觿多成对出现,而且大小一致,纹饰相同。

0 阅读:2

怜珊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