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方证汇总表格

皇铭安康 2024-02-11 22:00:42

附:100条伤寒临证精华

 1.《伤寒论》之六经来自八纲,与《黄帝内经·热论》之六经不是一回事。《伤寒论》之理论与《内经》之理论是两个不同体系,所以用《内经》的思想理论来解释《伤寒论》的条文是错误的。

  2.《黄帝内经》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学习专研。

  3.《伤寒论》之用药来之《神农本草经》,有后世的脏腑理论的用药思想来指导学习伤寒论用药是不行的。

  4.学习伤寒论,必须是要背诵全部条文的,后来的有的老师划分的重点条文是个人的理解,是不全面不够的。

  5.学习中医,必须要先学理论(这个理论主要是伤寒论的理论,因为黄帝内经是没有多少用药经验的),先学伤寒论。没有理论的指导是学不好中医的,学什么方子治什么病是不行的,要方证结合。

  6.现在有人提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我看他们其实是不想要辨证论治,只想辨病论治。这纯粹是害中医,每个病有每个病不同的反应和症状,能一样吗?就好象有人老嚷嚷中西医结合一样,能结合吗?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

  7.第54条,关于定时发热,汗出热不减。阴是邪气,阳是正气,正邪交战与体表,邪气大于正气就会发热。因为有抵抗力,邪气不能全胜。桂枝汤是甘温,健胃生津液,帮助正气驱邪。就像汉武帝当年囤兵打匈奴,内部不强大就无法战胜敌人。

  8.桂枝汤证是表阳证,为什么阳病不用辛凉解表而用辛温解表啊?冯世纶教授言:不是什么“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问题。也有人说辛温解表伤津液,那辛凉解表也伤津液呢。主要是要弄明白张仲景为什么要用桂枝汤的问题。因为太阳中风,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此为表阳证,同时汗出表示人体津液伤了。精气虚而汗出,汗出而邪不退,那怎么办?就像打鬼子,兵力不够打不过怎么办?桂枝、生姜辛散打啊,加白芍、大枣酸甘养阴液补充兵力啊。服粥覆被就是后勤供给啊。这就是发汗之中养胃气增津液,驱邪扶正,保胃气,存津液啊。这和鬼子还在前线打呢,等鬼子到防线内部了,就枣啊粥啊就不行了。像小柴胡汤,就要姜枣参了。

  9.关于瞑眩反应的讲解: 药不瞑眩,厥疾弗瘳,厥者,“顽固、老”讲。瞑眩现象是药达病所的一种反应,病者表就瞑眩反应小,像桂枝汤姜枣啊粥啊就是后勤供给,养津液。在少阳就会反应大,因为少阳了,就是敌我战争进入了胶着状态,这时的仗打得最激烈,看往来寒热就知道正邪纷争的多厉害。出现了默默不欲饮食,就要参姜枣上了。越是老病久病就瞑眩反应的大。而到了三阴病了,我方的力量明显弱与敌方,往往会在一月或三月之久,在我方反击的力量积累的够了,才会出现瞑眩反应。

  10.关于舌苔和脉象:经方里舌苔和脉象只是症状之一,只是参考,主要是看症状反应。舌苔的重要性比脉象要次,在后世温病学派里才重视起来。脉就是血管,血管特殊的占30%,可凭的只有60-70%的,比如有人拉肚子,病在里的,但有的脉还浮,你怎么看啊。还要熟悉病人以前的脉象,有了变化才好比较。脉是号表里寒热虚实,不是号脏腑的。

  11.经方治病啊,它不是讲的病因病机,它注重在什么?症状反应。

  12.这个桂枝麻黄各半汤,它治疗身痒、治疗皮肤病的原理就是小发汗。小发汗是什么?这个痉湿暍病治疗风湿,就要小发汗吗,这样风湿俱去,小发汗。这个小汗出要注意,不是大汗出,小汗出以后就是说让风邪、寒邪和湿一块儿出去。桂枝加荆防汤呢,荆芥、防风相当麻黄,与麻黄近似,也是小发汗、微汗,不过荆芥和防风发汗的力实际上比麻黄不相上下,麻黄力量偏大。

  13.皮肤有湿在表的皮肤痒,出现湿疹或风疹、荨麻疹都是一类的,经方看来这就是湿在表,属于表不解,当然就用桂枝麻黄各半汤了,或者用麻黄汤小发其汗,两个方子量用的很小。

  14.我们临床看病,好多病人你不知道什么原因,但是出现了这个证,根据这个症状反应来判定它是哪个六经证或是具体的方证是什么。

  15.不正确的发汗,引邪入里,这种情况我们在临床经常碰到,有些发热恶寒,典型的伤寒,或者是典型的中风,用清开灵啊,双黄连口服液,这是治里的药,用了后反而加重,都是有可能的。

  16.便秘并非都为阳明,久病便秘,多在太阴。心里要有这根弦。津亏便秘,里虚寒的便秘,这时可用生白术,性温,量大有通便之功。当然,如有热象,可合并阳明了。

  17.越是复杂的病情,用药越简单,才能弄清楚。用药过多,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错综复杂,互相影响,往往干扰了你最初的辨证。

  从伤寒论的这几个方子得到启发,它这个剂量啊,不是一成不变的,伤寒论写的用什么剂量,我们就用什么剂量,桂枝用的是三钱,9克,你非得用10克不行、12克不行?那不是这样的,根据病情!因为它病轻我用6克,生石膏也是,越婢汤证少,生石膏用30克,里热重,用60克,这都有可能。所以这个,我们根据这样关于经方剂量问题就得到解决了。这几条的经验就告诉我们,临床上有什么证,用什么方,是桂枝汤证多,就用桂枝汤,剂量就多,麻黄汤证多,就用麻黄汤,越婢汤,实际上就告诉我们这里。

  18.(白虎汤 粳米)这米的作用可能是起到粘稠石膏微粒的作用,若是清汤药,石膏质重性沉,亦是难溶解之物,所以能入肠胃者很少,清热之能大打折扣!

  19.外邪里饮这是一个六经辨证,我们说《伤寒论》六经辨证先辨六经,再辨方证,实际上就是从这里可以看出它的规律。临床上遇到的一些病,你要先思考的是六经它的证,我们现在就遇到这个问题了。六经证是什么呢?一个在表一个在里。叫表阳证里阴证,或者叫太阳太阴合病。这是一个六经证,这具体的方证不一样,有小青龙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还有好多像五苓散证、苓桂术甘汤证,苓桂枣甘汤证,这一类的方子很多很多。所以都叫外邪里饮。都是有表不解,里有水。它区别在哪里呢,具体的方证不同。

  20.外邪里饮,治疗应该是解表的同时利饮,不能单纯地解表,也不能单纯地利饮,分开来治不行。

  21.提纲就是提供给我们一个纲领,辨证的时候有一个依据。纲领的一句话不能说清楚,它后面的好多条文都解释了。

  22.津液伤了,何以温中?实际上就是津液伤了,怕用了温热的药啊伤津液。实际上你看《伤寒论》的一些方子吧,温中的生津液的都是温热药,他桂枝汤用什么药,用桂枝、生姜温中健胃的,津液伤的不厉害,用桂枝、生姜就行了,实际上麻黄汤也有,虽然麻黄汤是发汗的,但是它也顾及到生津液,用什么?用甘草、桂枝,他是这个生津液的,实际上也在扶正祛邪,主要在温中生津液。

  23.心烦,一般是有热,但是虚寒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甘草干姜汤的心烦,这个烦躁吐逆,这个烦是饮邪上犯。阳虚到了一定程度也出现烦。

  24.所以我们还是辨六经,辨方证,要记住。不要以为是治疗颈椎病就是葛根汤,或是桂枝加葛根,实际上治疗颈椎病,治疗冠心病,有好多方子都能治。就看它六经证,和它具体的方证。也可能有桂枝加附子,也可能用大柴胡,也可能用理中汤,不能光靠一个葛根;小柴胡也治项背强几几,柴胡桂枝汤也治项背强几几,这都有的,看它的主要方证是什么。

  25.中医没有“副作用”这个词,“副作用”是西医讲的,只要我们辨证准确,就不会有副作用的。但是有一个瞑眩反应,这是正邪相争的一种表现,这是病长期不好,吃了药以后出现的这么一种反应,包括出出汗、头晕、衄,这是正气与邪气奋力相争,相当于决战。这不是副作用。

  26.关于四逆散:整个《伤寒论》就一条条文,以药测证,此为少阳阳明合并(病)。此无口苦咽干,方中之药为大柴胡方去黄芩、半夏、大黄、姜枣加甘草。若少阳病合并阳明明显就大柴胡,不明显就四逆散,四逆散中见四逆不多,而见手足心热的较多。

  27.什么叫促脉,胡老解释了,就是寸脉独浮,关尺俱沉,这么一个脉象。

  28.为什么麻黄汤治疗喘呀,就是因为表不解,水气在表,人体的正气不能旁达,气都往上冲,积于肺,壅于肺,所以这肺胀满,就出现喘,一解表就好了。

  29.单纯的少阴病呀,一般很少有喘,有喘是什么呀,也是合并里饮,麻黄附子细辛汤是治疗咳喘常用的方。

  30.太阳阳明合病,以解太阳病为先,先治太阳,先解表,所以“下不厌迟”是太阳阳明合病的一个治疗原则,太阳太阴合病那急则治其里,解表它不着急,这是一个治疗经验。

  31.太阳病的判定,是依据反应出的症状“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而不是依据受风寒或风热。太阳病中的伤寒,是依据太阳病又见“无汗,脉浮紧”,而不是根据感受寒邪,其中风,是依据太阳病“汗出恶风”,而不是依据只感受了风邪。读懂前三条,是读懂《伤寒论》的关键。

  32.《伤寒论》就是一个病历,各种(疾病)治疗的记录。

  33.胡老说,这个痹症啊,始终离不开少阴。胡老在临床治疗的时候,一般遇到关节疼痛呀,尤其是大关节,肘膝关节用桂枝加苓术附,日本汉方也经常用这些方。

  34.少阴病有身疼痛,跟太阳病身疼痛相同的,只要它是表现为脉是微细的,而且没有精神,那不是太阳病就是少阴病了。

  35.六经的提纲,它主要是症状的反应,脉象只是症状的一种,反应的津液足不足,在表还是在里,它是一个参照条件,其他的条件不能忽视,辨证非常复杂的,非常细的。提纲在临床是一把尺子,你去量去,在你量的过程当中啊还有其他辅助的。

  36.经方六经是怎么产生的?就是通过临证用药用方证的经验总结,先有了用药、用方证的经验,就是“单味药单味方证复方方证”的过程,在应用方证的过程当中,逐渐产生了六经这个概念、这个理论。

  37.六经病啊实际上是六证。

  38.关于问诊:问诊尽量仔细,要是问不到有时辨证就不准确。比如这个人发热恶寒身疼痛,这不是太阳病么?但你没问他口干,要如果有口干那不是单纯的太阳病了,已经传里了,是太阳阳明合病了。所以一定要问仔细,问仔细以后再分析就行了。

  39.关于辨六经辨方证:辨六经是比较好掌握的,来了病人先辨出提纲,六种情况,比较简单;但是辨方证比较难了,要辨到正确无误啊,那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一个是要通过自己努力学习《伤寒论》的原文,记住这些每一个条文每一方证他的特点,再一个就是说你有临床经验了,真正认识这个方证了,见到这个方证一看就知道了,在这儿用上没问题。

  40.这个《伤寒论》的六经啊,就是这六个提纲,并不是《内经》的经络脏腑的六经,不是《内经》的热论所说的六经,它是八纲的六经。所以我们应用《伤寒论》的六经就是根据我们用八纲来认识六经就行了。

  41.有人参的一些方证,如半夏泻心汤、理中汤、小柴胡汤这个心下痞硬满,虽然说的是硬满,他不是实证是虚证,他这个按之是柔的,他不疼。凡是用人参的,都心下痞或叫心下硬,但是按的时候他是虚的,通过腹诊来判断。所以这种心下痞啊用人参,所以《伤寒论》中凡是用人参都有心下痞,没有心下痞的时候用人参要注意了。

  42.《伤寒论》的腹诊存在了多少年,给我们留下了一些腹诊的资料,我们要好好地继承下来。在临床上该用腹诊的时候就要用腹诊,来帮助我们诊断,主要是辨别寒热虚实,对我们有帮助。

  43.什么叫方证对应?有什么证用什么方,有什么证用什么药,这才是方证对应。这方证对应,不光是药味对应,还包括剂量和煎服法对应。

  44.胡老在临床治疗的时候,一般遇到关节疼痛呀,尤其是大关节,肘膝关节用桂枝加苓术附,日本汉方也经常用这些方。

  45.经方不是不能加减,加减是根据病情的,但是一般来说不要过多的加减,加减太多了以后呀我们自己就认不清,是对证不对证,你摸不清了。

  46.我们中医治病就是从八纲的角度来看,用药物的偏盛、偏衰,来纠正人体偏盛、偏衰,这都是从八纲来看的。

  47.我们应该相信六经提纲的科学性,这个六经辨证不是在表,就是在里,要不就是在半表半里,凡是有病,都逃不出这三个病位。不是阴证,就是阳证,从阴阳分析来说就是这么六种情况。所有的症状都可以归到六经里头。

  48.提纲,给你提示这么一个尺子,拿着尺子大概就清楚了。这跟这个城市在哪?告诉你一个主要方向,你去就行了,这路上有些什么情况就不好说了,它就比较具体了。所以这个提纲啊告诉我们一个大概的一个尺度,容易掌握的,但它不全面。

  49.说《伤寒论》不讲病机,这错了。实际上他讲了,病因病机也是有的,先有了方证,有了方证理论后,总结了六经辨证经验。

  50.关于大青龙汤:说它是发汗重剂,其实是不合适的,它实际上不如麻黄汤发汗力量大,因为它是表里双解的一个方子。应该叫做行水的重剂,是表里双解,它是又发汗,又行水,行在表的水,它不是从小便走,它从表走。这为什么叫龙呢?因为在古代这龙是行水的。

  51.关于方证和药证:方证是一体的,方证就包括了药。实际上经方发展,方就是药,这个方呀可以是个单味药,也可以是个复方。像甘草汤,那是个方,这个证呢是甘草汤证。所以这个经方的方证,就包括了方剂的组成“药”,而且包括了药量。

  52.里饮有两种情况可以渴,什么情况?一个就是有饮,津液不上输布所以口渴,这是一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饮久化热。

  53.一般的表证不管是发汗以后,或者下之后,或者吐以后,经过治疗以后啊,很少再是麻黄汤证,一般的要出现什么?桂枝汤证或者桂枝汤变证。所以在临床上,尤其是现在麻黄汤证咱们见的很少,因为什么?都经过治疗了——一一感冒,都自己去吃药了,白加黑啊、感冒胶囊啊这些药到处都是。

  54.《伤寒论》读懂读不懂,这都是一个概念的问题,所以这里头体现了《伤寒论》是它自己的一个理论体系。它的“六经”与《内经》的“六经”不是一回事儿。

  55.《伤寒论》是论广而成的,不是张仲景一个人写成的,是好几代人经过不断的修改、完善、补充、注解,这么完成的。

  56.经方不是“效不更方”,他症状变了,方子就要跟着变,所有的复诊,都要当成初诊来看待,有时候一个症状问不到,就辨不准确。

  57.临床有些辨证啊要反复地琢磨,要仔细地问诊,要联系条文,有时你看着是个实证,实际是个虚证。

  58.治喘不一定用麻黄,它是根据具体的表现。喘证有大承气汤证,有麻黄汤证。它有个腑实证,阳明里实证,和表不解这种“胸满而喘”不是“腹满而喘”,它有这种区别。

  59.这个瞑眩状态,实际上给咱们打仗一样,是正打的激烈的时候。快要胜利的时候,总有个激烈的反应,敌我双方,互相战斗非常激烈。实际上,它正邪相争啊,正要胜邪了,但是这时候反应啊比较厉害。

  60.中医治疗肿瘤,要联合治疗。手术、放疗、化疗+中医治疗。肿瘤属于慢性病,该手术手术,该放化疗放化疗,之后有什么症状,再用中医治疗,这样比较好。

  61.有的人对伤寒论不理解,认为伤寒论是治疗伤寒的,不是治杂病。实际上伤寒论不仅治外感病,而且治内伤病;不仅治急性病,而且治慢性病;不仅治古病,而且治今病。

  62.“先其时发汗则愈”体现了经方的治未病。经方治未病跟时方治未病概念不一样。先其时发汗就是经方的治未病。现在把治未病当预防治病了,这个理解不一样。

  63.营气和卫气是一体的。一般的功能叫卫呀气呀,实质的血液物质叫营呀血呀,实际上是一个东西,一个是指功能,一个是指物质。

  64.少阴病和太阳病的区别就是因为脉不一样。都是浮脉,太阳病的脉浮啊,它是浮紧、浮缓,它是比较大的。少阴病的脉也是在表,它也有浮,但是它津液不足,所以这个脉呀就小了,浮,应该是很弱的,就是脉微细,从脉象上来判断津液伤的程度。

  65.有些老年人大便干,就不能认为阳明了,是厥阴下寒的表现,尤其是有四逆,大部分都是厥阴病。这种大便干,是“阳微结”,是津液虚造成的,所以要温中健胃生津液。

  66.经方治病啊,它是根据正邪相争出现的症状,也就是症状反应,不是根据病因病机来推断的。他不管得什么病,他出现什么症状,我们就给他辨什么证。他原先的体质、原先的病不是主要考虑的问题,主要是根据他来诊的时候出现的症状来辨证的。

  67.中医经方是先辨六经,再辨方证。方证都有各自不同的适应证,不能说辨了六经就得了,治疗的最后都要落实到方证上。

  68.关于芍药的加减运用:《神农本草经》里面说它是微苦,微寒,主治在阳明,它是清热的药,有利于里的实证、热证,不利于里虚寒证。属于阳明的时候,用芍药;属于太阴的时候,里虚寒,去芍药。所以桂枝加芍药汤属于太阳阳明合病;虽然小建中汤也加了芍药,这里头关键是有没有大量的饴糖,饴糖是温的,所以加了饴糖以后,就由清热治里实变成了温中健胃的建中的药,所以变成太阳太阴合病了。

  69.有汗的时候可以用麻黄吗,也可以。比如这个麻杏石甘汤属于汗出而喘无大热,它是里热重,所以用石膏清理热;麻黄的量不大(因为有汗出就不再发汗了),麻黄是在解表治喘。所以无汗时,麻黄用多一点,石膏用少一点,就是看病情了。

  70.麻黄汤是解表;桂枝汤是中风,它是在表之里;葛根解表那更比桂枝汤更靠里,表更轻,所以这就表里同治了。

  71.对人体来说,有寒就有饮,寒和饮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因为人体功能差了,有寒,水分排不出去就产生了饮;若人体功能正常,就没有寒,也就不会产生饮。

  72.心悸与心血虚有关系,如桂枝甘草汤;但更重要的是有饮,如果饮重就要加茯苓或加白术;如果饮不重,只是津液虚、心血虚,桂枝甘草汤就行了。

  73.仲景书实际上是病案总结,不过这个病案总结经历了几代人的修正、补充而成。

  74.读仲景书,必须先明确六经提纲,再以八纲分析方证,才能明了方证的归类、六经所属。

  75.病在表用汗法,治疗方药对证,则病愈,治疗方药不对证,则病传于里。值得注意的是,传里可出现阳证或阴证,里实热者则为阳明;里虚寒者则为太阴病。以是可知,六经的变化,是缘于八纲的变化,六经来源于八纲,是临床经验的总结。

  76.《伤寒论》中的“阳”指津液,揭示了经方医学的正确学术观点,而成无己、张志聪等把“阳”作阳热解,代表了岐黄学术观点。

  77.胡希恕先生提出“始终理会读《伤寒论》”是说读一遍是读不懂的,还必须联系前后进行分析,反复读才能理解。

  78.腹痛有阳明的腹满痛,也有太阴的腹满痛,两者都用芍药,但是配伍的药物不一样,桂枝加芍药治阳明的腹满痛,加饴糖就治太阴的腹满痛了。

  79.苓桂枣甘汤:奔豚气的特点是气从少腹上冲心,所以肚子有些疼,挛急,所以有大枣,大枣缓解,治腹挛痛。

  80.烦躁这个症状寒热虚实都可见:吴茱萸汤的烦躁欲死,是胃气虚夹饮;白虎汤的烦躁是里热扰神明;大青龙的烦躁是里热为主,还有表不解;桂枝汤也有烦躁,是表不解,表解以后就不烦了,这种烦跟大青龙的烦也不一样;越婢加术汤也有烦;大承气也有烦。所以烦躁有热有寒有虚有实。

  81.茯苓和白术都是温中利湿的。茯苓甘淡,白术偏温,茯苓偏于去水,对心动悸和眩晕、睡眠不好、心烦都有一定作用,但白术主要是眩晕。

  82.一些急性和烈性传染病,经常出现很快就传里,出现太阴病或阳明病。越是传染病,越是容易出现阳明病。

  83.小便不利,包括的面比较广:尿频、尿急、尿痛、尿等待、尿淋漓不尽、尿不出、尿多、尿少、尿失禁等等,都属于小便不利。但尿痛一般有热的时候比较多,多见于猪苓汤,但是典型的外邪里饮的表证明显的,汗出恶风,有小便痛,没有其它明显的里实热证,不是猪苓汤证。

  84.关于耳聋耳鸣:一般的耳鸣、耳聋多属于半表半里和外邪里饮。具体的方证来说,小柴胡汤治疗耳聋、耳鸣,四逆散也治疗,柴胡桂枝干姜汤也治,苓桂术甘汤也治,或者合方。总之,有是证用是方,耳聋、耳鸣不是一个方所能治的。

  85.关于冷敷与冰袋物理降温:我们不是说反对用冰袋,而是要辨证用冰袋。应该看到他的适应症,经方来看就是阳明里实热。在太阳病的时候是不能冷敷的,一冷敷,表更不解,这与我们解表发汗的治疗是相反的。

  86.关于咽干:咽喉干燥不在表,常见的是半表半里或里。少阳病的提纲是口苦、咽干、目眩,有咽喉干燥;厥阴病消渴气上撞心,那个消渴,实际上也是咽喉干燥的类似症状;阳明里热咽喉干燥常见;太阴病甘草干姜汤,也见到咽喉干燥…

  87.关于淋证:淋证有热有寒,并不是说都是热证,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经常用五苓散证,解表的同时来利饮或清热;淋证也有阴证,长期的小便不利,经常见肾着汤证,就是单纯的太阴病。

  88.关于抽腹水:腹水是人体津液的一部分,抽了腹水,这都是伤了人体的津液,把有病的水排出去了,同时难免也把有用的水排出去,所以越抽啊人体就越虚。这个腹水怎么治呢?也是根据辨六经、辨方证来治,从根本上解决腹水生成的问题。

  89.中医经方的六经辨证适用于各种病证。

  90.根据经方理论,盗汗不是阴虚,多是有表不解、有里热。太阳阳明合病容易出现盗汗,热逼津液外出,同时,表也借助人体的正气能造成汗,所以出现了盗汗。这就是20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91.关于“阴虚发热”:《伤寒论》里不是讲这个,越伤津液、血液,人体的阳气就越虚,不会产生热。一般的就是说,津液越伤人体越虚,表现的阳气虚,阴虚寒证,不管在表在里都是阴虚寒。

  92.阳证是不是陷于阴证,实际上是由津液的虚衰和盛衰来决定的。发汗过多,那就津液虚了,虚了以后由太阳转到少阴,再虚得厉害,一下就到了太阴,所以出现四逆汤证。

  93.关于麻黄:从治疗经验来说,流鼻涕一般说哪个药好呢?具体用一个药来说,那就是麻黄,荆芥防风没有麻黄好。现在人们怕麻黄,西医认为麻黄是个毒素,麻黄碱有毒。实际上咱们麻黄用了几千年了,它没什么毒。我们用的是麻黄,不是用麻黄素,兴奋作用确实有一点,但它主要作用是解表。

  94.“夏不用麻黄,冬不用石膏”这是个误解——用麻黄跟季节是没有关系的,关键是对证。有是证用是药,夏天有麻黄证,也用这个药。用其他的药也一样。

  95.大多数情况下,若能方药对应疾病可以速愈。但是有些情况下即使方药对证也不一定痊愈,因为正邪相争,病邪和正气都有差异,有的外邪明显,有的正气虚明显,个体是有差异的。这种情况,就根据余下的症状,继续辨六经、辨方证就行了。

  96.关于杏仁的消肿作用:从这个桂苓五味姜辛夏杏汤就知道了,杏仁有祛肿的作用,代替麻黄,有时候麻黄不能用了用杏仁,杏仁有利水、祛肿的作用。

  97.《伤寒论》条文是由历代的张仲景论广而来的。所以,读《伤寒论》要始终理会!太阳病、阳明病联系起来读,前后对照来读,这叫始终理会。光从一个孤立的条文来读,有时读不懂,必须是联系起来读,这个条文可能是跟前面的那一个条文是有联系的。

  98.“必先振栗”在《伤寒论》好多条文里头有——小柴胡汤证有,大承气汤证也有,这就是因为人体受到了一些不正确的治疗,正气受到了一定打击,但是还有反击的能力,经过正邪相争,正胜了邪,这时候出现了一个激烈的反应,是正邪的反应,所以出汗、身寒、寒战,病就好了,这个临床经常遇到。

  99.中医解表,治疗感冒呀,不是单纯的发汗就够了,它是要补中益气,连麻黄汤包括在内,它不是单纯的发汗。不象西医,吃个白加黑只发汗,发完汗更高烧,阴阳交的理论解释了。

  100.关于“三阳合病,治从少阳”:小柴胡汤本来就是有解表(生姜)和治里(参、姜、枣、草)的作用,如果是表证、里热都不太厉害,以少阳为主的时候,那就治少阳就可以。因为它能够通过和解少阳来达到解表和清里的作用。但是表证、里证明显的时候,还得加一些解表和治里的药,像柴胡桂枝汤、小柴胡加生石膏等等,有时候它必须加。

6 阅读:391
评论列表
  • 中医上下几千年。千万级的中医生写啦一辈子的药量结果沒有一个中医生能说出中医药量如何來。就這还说中医能治病 ,中医上下几千年不是证明中医多历害。反而证明中医多无能 写几千年药量还不知道药量如何来不配叫无能吗

    中医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何写教人写药量 回复: 德得
    哈 你知道什么叫药吗。药因病而生。你都沒有病都会吃的叫药吗。药是治病的。就算一种食物能做为药用。那么在当药使用时 這种食物就以追求最大效果的方式食用。你因为你生病啦 你希望的是最快治好病。而吃的越多效果越大 就表示你要吃的越多越好 但万物有毒。所以在现实中要限量。追求的是安全又有效。你這种人连何为药 何为食物都不懂 还人参什么的。
    德得 回复:
    你有无服用过中成药,有无吃过人参,茯苓,莲子,山药,这些呢?有就不要睁大眼说恶语。

皇铭安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