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与之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liù]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大家在看《道德经》的时候,会发现有很多不同版本。
这主要是因为其流传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手抄本、注释本和译本,每个人的理解不同,从而形成了多个版本。
不同版本文字可能不同,我们也不必为此执着,能正确理解不同文字背后的道理即可,外在表象的东西,不重要。
学习《道德经》,看似修道,实则修心。
所谓修道,不过是让我们看透世间万物的本质,也就是看透自然规律罢了。
当我们看透自然规律,就不会执着于人、执着于物,顺其自然,从而获得内心真正的恬静,这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淡定”。
所以,学习《道德经》的目的只有一个:看透自然规律,顺从自然规律,真正实现内心淡定。
在第二十章中,老子用不同的现象,告诉我们修道之人与普通人之间的区别。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很恭敬的回答你,和很怠慢的回答你,这有什么区别呢?
这对我们的启发是很大的。我们的很多不开心,其实都是自己给自己找的。
举个例子吧:我们向领导汇报问题,领导很随意的回复你,你内心可能不免多想,领导是不是对我有意见呢,为啥刚刚语气不好,我是不是汇报的不对。。。
这不就是自己给自己找烦恼吗?领导的回复方式和你有什么关系呢?
很多人会说,“我们要懂得察言观色!不懂,就是不会做人!”但我们仔细想想,那真的让自己很累,而且毫无意义。
善与之恶,相去若何。
大家口中的善和恶,又有什么区别呢?
善良和邪恶能有多大的距离?仅在一念之间罢了。
在常人看来,美和丑是对立的概念,人们普遍偏爱美好的事物,而讨厌丑恶的事物。
受这种想法的驱使,人们往往会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美好的事物,当追求得到满足时就欣喜若狂,而一旦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就沮丧郁闷。
而所谓的“善”“恶”,也不过是人们刻意贴的标签而已。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家都怕的东西,修道之人也怕。
如果修道之人跟大家都一样,那修的什么道呢?所以,这句话是在说,大家都怕的东西,修道人也怕,但是修道之人怕的跟大家的怕不一样。
这句话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理解:
与他人共情。人们都喜欢别人尊重自己,自己被怠慢了,就不开心。那么,我们就对大家尽可能恭敬一点,让对方心里舒服,而自己被怠慢了,也不要去计较;看到别人在行善,我们也不需要去鼓励他,因为你一鼓励,可能就会造假甚至是作秀。行道之人畏相对的概念。有好和坏的概念,就有苦恼;有美与丑的概念,就有压力。有了相对的概念,人们便会不择手段去追逐,追而不得便痛苦。这里不是让大家放弃对美好的追求,而是看淡这些相对的概念,不要有执念。就拿美貌来说,别人美,我欣赏;别人不美,我也不会以貌取人;自己美,我不会沾沾自喜;自己不美,我不会因此而苦恼。世界不是只有黑和白,还有中间的五彩斑斓。不要有绝对的心,更不要变得偏执,才是修道之人。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
一般人所畏惧的东西,太多了。众人往来奔波,但是他们觉得很快乐,好像每天都在享受盛宴,天天都好像春天,在台上看美丽的景色。而我呢,淡泊恬静,没有丝毫的想法,淡泊到什么程度呢?就像刚刚出生的小孩一样,没有欲念、没有目标。
老子并不是说有追求不好,也不是说享受生活不对。
是要告诉我们,这些东西的好坏跟我们没有关系。
《道德经》中多次告诫我们要学习婴儿,婴儿只有在饿了、不舒服的时候才会哭闹,因为这是生存所必须的。
我们学习婴儿,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追求,而是要有所节制,对于无所谓的、多余的事情,不要看的那么重。《道德经》的总原则,一定是正能量、积极向上的。
大家各过各的,彼此尊重,我既不厌恶你,也不羡慕你。直白一点就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这句话的意思是:别人什么都有,但很多东西是多余的,而我却不去追求,好像我把东西都丢掉了。
举个例子吧,年轻的时候,看到别人用新手机,自己的手机虽然很好用, 可是也想跟着换,为此就会很苦恼。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就明白了,手机只是个工具而已,能用就行嘛。车也只是个工具,能用就可以。我不是炒房人,房子有的住,住的舒服就够了。如果过于追求更多,只会让自己痛苦。所谓修道,不是让我们什么都不追求,而是实现内心的平和,做到真正的淡定,简言之:一切够用就行。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这句话的理解是:我所表现出的样子,看似傻傻的,其实是因为我已经看透了自然规律,知道不争,知道不去违背自然规律。而不是我真傻。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别人看起来都很聪明、很有主见,而我看起来就像不太聪明、有些糊涂。
其实我们从生活中可以看出来,真正的高人,绝不是那种看起来就很精明、很有主见的人。
那些很有主见的人,多半是主见太深,沉溺于自己的世界。
所谓“大智若愚”装糊涂,才是真正的高人。这样的人能听的进别人的意见,懂得顺势而为、随机应变,总是可以把自己游离于危险之外。
通过老子的对比,我们也就明白了,那些标榜自己圣人的,多数是装样子而已,内心空虚而又怕别人看不起自己。真正有内涵的人,不会去标榜自己,因为他内心充实,根本不在乎别人怎么看。
澹兮其若海。飂[liù]兮若无止。
对于这句话,有很多不同的解释。但只从字面意思理解为海和山峰,是不对。
这句话是说:人呀,要像大海一样,有海的胸怀,容得下波浪起伏,而又很沉静;我们的精神要像那高高的山峰一样自由自在,什么也挡住不。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大家都表现的自己很有作为一样,而我呢,看似冥顽不灵就跟没有受过教育一样,我就是跟别人不一样,因为我重视的是道。
都到这里,我想大家已经知道修道之人都是什么样的人了。
我看到的修道之人,是豁达、淡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凡脱俗,我想这也是我们很多人想要追求的境界。
正是因为放弃执念、改变自己固有想法是痛苦的,所以修道之人才显得弥足珍贵吧!
以上仅为本人一家之言,如有不当之处,愿与大家共同学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