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过1000年,仍然被封神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2024-08-29 11:27:09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闽国灭亡)

公元946年,福建建州被南唐占领,建州丢失。

公元948年,福建福州被吴越占领,福州丢失。

五代十国时期,福建本来由闽国所控制,可是随着末代皇帝王延政被俘虏,建州陷落,闽国也就宣告灭亡了。

福州的重要城池,一共就仨,福州,建州,泉州,现在三州已失其二,唯一剩下的,就只有留从效驻守的泉州。

当然,那个时候的留从效压力也很大,因为泉州的情况和福州差不多,南唐派了重兵驻守,严重干涉了留从效主政。

但是好在,这种状况没能持续太长时间,当时南唐急于拿下李仁达的福州,所以对泉州的注意力就松懈了不少,留从效抓住机会,竟然把南唐驻守在泉州的兵力给送走了。

而且留从效把南唐军送走的办法很有意思,首先,他在泉州城外摆下隆重的酒宴,然后把南唐大军全都请了出来,陪着他们一顿吃喝,吃过三旬,酒过半晌,留从效突然和南唐军的将领们诉苦,说这连年征战,赋税短缺,粮食也收不上来,后勤保障各方面都有很大问题,很难供给上南唐军在泉州城的吃喝,所以就不劳各位将士们在泉州陪着我留从效一起吃苦了,今天给你们摆酒,目的就是为了给你们践行,送你们回南唐。

这些话,留从效说的是既恭敬又谦卑,让南唐军的将士们一点毛病也挑不出来,而且酒也喝了,饭也吃了,留从效把城门都关上了,等于是直接把这帮人给架在当场,你是走也得走,不走也得走,而且还得是你乐乐呵呵的走,心甘情愿的走。

这不是战略劝退,而是一种高超的外交手段,不费一兵一卒,直接就把南唐军给清走了。

不仅如此,留从效还趁着南唐对付福州分身乏术之际,把漳州也给控制住了。

(留从效)

泉州和漳州都是福建的大州大郡,留从效割据两州之后善政治理,发展的越来越好,到后来干脆连南唐的号令也不听了。

乱世之中,人性不好的,虽然一开始强大,但是早晚有身死名败的那一天,福州的李仁达就是最好的例子,但李仁达和留从效根本不能相比,我们的这位留从效,可以说表现非常良好。

首先,他这个人比较朴素,不喜浮华,不爱享受,那么他也就不爱搜刮钱财,不搜刮钱财,那么就不会迫害百姓,不会从百姓的身上刮油水,以前闽国后边的几位皇帝都爱敛财,把商人和百姓逼到在闽地待不下去,只能背井离乡的地步,而留从效从来不肯伤害百姓的资产和情感,因此泉州和福州百姓都感激他的恩德。

哥们生活朴素到什么地步,他平时不穿华丽的衣服,而和普通百姓一样只着布衣,一身官服,平时就在屋里放着,只有重要场合才拿出来穿一穿,可以说自留从效主政泉州漳州的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他是率先垂范,躬行实践,发展农业,鼓励生产,刺激商业,修缮城郭,结结实实的造福于民。

要让身处在乱世的百姓们有幸福感,光是让他们安定下来还不够,留从效还想要让他们富裕起来,让他们有钱赚,所以他积极开发泉州对外贸易,尤其是海上贸易,因此他废除了大量的杂税,鼓励百姓们自由自在的从事各种对外生意,因此那时节泉州商人生意都做到了海面上,商货远销东南亚,阿拉伯,甚至远到东非地区。

有北宋一朝,泉州是朝廷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港口,而对于这个港口的开发,留从效可以说是奠基人,开创者。

(出海远航)

泉州和漳州被留从效这么一捯饬,成了乱世中的净土,而且他这个人极为擅长外交,那时候十国政权中当属南唐最为强大,而五代政权已经进行到了最后一个王朝后周,不巧,泉州漳州正处在南唐和后周的夹缝里,留从效却能左右斡旋,游刃有余,南唐和留从效关系不错,后周对留从效印象也很好,因此他能凭一己之力保证二州的安全,不至于兵戈再起,生灵涂炭。

主政泉州期间,留从效拓宽了当年王潮王审知创业时修筑的城郭,还在泉州城外遍种刺桐树,因此今日之泉州也被称为刺桐城,闽国的末代皇帝王延政,被捉到了南唐囚禁,而王延政有两个女儿则留在了泉州居住,留从效总是感激当年王氏皇帝对他的提拔,因此对王延政的这两个女儿多有生活上的资助。

乱世嘛,抢人,抢钱,抢地,抢得到,那就做军阀,当大王,享受起来,抢不到,那就烧杀掳掠,把一切都变为焦土,反正我得不到,你也别想要,这似乎已经是一种常态了。

正是因为如此,如留从效这样的人才难能可贵。

南唐的大臣徐弦评价他“挺全才而应用,激大义以致身”,后周皇帝世宗柴荣评价他“卿自保全土宇,惠养黎元”,这样的一个出身平凡,甚至有些寒酸的人,终于靠他自己的努力,在古代福建发展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一笔。

《尚书》有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留从效也许从来没想过能成就什么大业和大事,但他以人为本的治理思路,却不知道造福了当时多少生民。

建隆三年,北宋已经建立,留从效于当年患病去世,时年不过五十七岁。

漫步泉州,随处可见参天刺桐,兴许其中有不少都还是留从效当年种下的。

(刺桐花开)

这些树木,树干坚实,枝叶繁茂,其叶片富有光泽,展现出勃勃生机,季节到时,便绽放出满树火红的花朵...

五代十国的风云往事早已过去,可当年的刺桐树,刺桐花,却仍然保持着千百年前在风中挺立的样子。

五代十国之闽国,其实到这里就已经告一段落,可是章节最后,作者还是要聊到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叫做黄滔。

黄滔,子文江,福建莆田县人。

唐朝大中四年,皇帝是唐宣宗李忱,那时黄滔已经二十岁,他移居山中,刻苦读书,一读就是十个年头。

唐咸通十二年,皇帝是唐懿宗李漼,黄滔从福建北上,艰难跋涉,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到长安,他满心欢喜的参加科举考试,结果落榜,少年人站在大明宫外是垂头丧气,跟他一起垂头丧气的,兴许还有一个叫做黄巢的人。

那大概是黄巢最后一次参加科举,这次落榜之后,他不考了,回家了。

看着黄巢离去的背影,黄滔只叹息这个他并不认识的年轻人不懂坚持,遇事退缩,但是黄滔不知道,接下来的二十四年时间里,他坚持不懈的考了二十回,却一次也没中。

(科举考试)

黄滔只认为是自己才学不够,却不知道其实是官场徇私舞弊,黑暗至极,世家大族笼络入仕升迁的资源,他这种寒门士子,别说考二十次,就是考二百年,也不一定能考上。

不过您别说,这黄滔的心态,还是很好的,考不上呢,他就接着考,他从不抱怨,也不灰心,两次考试之中的间隙,他则会离开长安,到四处去游山玩水。

仕途几经坎坷,人生自然辛苦,黄滔也不是什么有钱人,他云游四方,那也是穷游,也要饱尝四处流离的困苦,然而就在深入民间的过程中,黄滔从一个纯粹的想要入仕为官的读书人变成了一个体察民间疾苦的知识分子,他了解到了万千百姓的生活不易,他体会到了军阀连年混战给这一片片土地带来的灾难,他变得悲天悯人,哀矜苍生,他开始恻隐寰宇,他开始认为,也许就算自己考中进士,入仕朝廷,也未必能改变这一切。

几年之后,黄滔终于考中进士,可是大唐早已爆发了黄巢之乱,朝廷已属多事之秋,他是考上了,但是安排不了工作,几经辗转才被朝廷授予了一个小小的闲职,而这之后,朱温李克用悉数登场,大唐的皇帝换成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终生被权臣所控制的唐昭宗李晔,朝廷动乱不乱,黄滔得不到重用,满腹才学却无半点发挥空间,军阀在割据,宦官在乱政,官僚在剥削,时局在腐化,人心在崩坏,他实在是看不到希望,收拾行囊,黯然的返回了福建家乡。

二十多年前,黄滔曾经从这里出发,他心怀梦想,要经世致用,要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抱负,要为朝廷奉献出自己的力量,要修身治国平定天下,他认为,只要自己肯努力,肯付出,肯吃苦,只要自己忍受过这千辛万苦,千难万险,就一定能看到曙光,迎来希望,可是时至今日,黄滔发现自己实在是太渺小了,单靠他自己,他什么也办不到,甚至他连自己的命运都无法规划和掌握,二十多年的人生旅途,仿佛一场干涩无聊的梦,现在他已不堪重负,疲惫不堪了,往日雄心壮志成为梦幻泡影,想来这大唐江山,也不会久了。

(黄滔)

但是他没想到,命运跟他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返回福建之后,闽国的先行者王审知给了他最后的机会,王审知尊贤,赏识黄滔的才华,可以说对黄滔视为上宾,重用异常,终于,黄滔没有辜负一生才学,尽为其用,造福于福建。

才溢四海,智盈八方,惜世间几度负韶华,身陷尘网,家无长物,问苍穹何日再崇学?

黄滔,做了他能做的,该做的一切。

他尽心尽力的辅佐王审知成就大业,规劝王审知节约开支,朴素生活,减免徭役赋税,善待百姓,建议王审知重视商业,开辟海路,他又主持闽地的文化事业,兴修学校,培育人才,可以说,王审知如果是刘备,那么黄滔就是他的孔明。

王审知好骑白马,时人尊称他一声白马三郎,而为王审知“牵马”的,正是黄滔。

千里万里,万里千里,寻找了一辈子,造化弄人,原来最正确的,最好的,就在原地。

泉州城外的刺桐树被风一吹,簌簌作响,真叫是往事不知何处去,刺桐依旧北风中。

白马三郎建立了这一段传奇的基业,而闽国灭亡的当年,巧的是,正是一个丙午马年。

宇宙之内,尚有星辰轮转的无穷变幻,天地之间,也有四季更迭的生生不息,况乎人世浮沉,王朝兴衰?

策马而来,策马而去,擦亮历史的星空,留下痕迹,匆匆离开,只啸一声,我来过。

而千年后君再来时,世间已无我。

参考资料:

《宋史·艺文志》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四》

黄滔年谱简编. 庞国雄.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04)

以黄滔为例看晚唐闽地文士的读书与科举心态. 杨娟娟.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

4 阅读:1501
评论列表
  • 2024-08-30 19:34

    一剑霜寒十四州。吴越的鼎盛时期。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简介:趣说历史,带你看点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