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蓝白。
北京时间1月20号和美国时间1月20号,两件事。
1,LPR报价没变,降息落空。2,特朗普就任,各种退群加关税威胁。
这俩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咱们这边,之前的一个月里,市场在反复渲染“适时降准降息”的表述,对货币宽松的预期直接拉满,国债收益率一路走低,汇率跌破7.3。
偏偏呢,美国大选到就任之间的时间窗口略尴尬,特朗普不知道会干出什么来,加上关税大棒+移民政策,美国通胀易升难降,市场又对强势美元打满预期。
这一来二去,稳住汇率,缩小中美利差,就成了当务之急。
他们是高烧不退,我们是顾忌下猛药。
正因为两边预期都打的太满,过刚易折,随后我们又看到事态往更有趣的方向发展:
特朗普就任后,隔夜美元指数大跌。央行坚持不降息,人民币又涨回7.27。
也正是在央行这一波打出时间差的、颇具艺术的操作下,货币实现了稳住汇率与利率的政策目标。
在内外博弈的大背景下,2025开年至今,央行密集的动作、表态、事件,甚至可以说到了眼花缭乱的程度,信息量极大。
货币政策意图是什么?为什么稳汇率的优先级提升了?资金空转到底是什么?接下来利率、汇率怎么走?外贸、房贷、理财、存款,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咱们今天就来随便聊聊。
我们顺着时间线先简单捋一捋。
最先可见的端倪,是1月5号央行就定下了基调,四季度货政报告里提到:增强外汇市场韧性,防范资金空转。
“韧性”针对的是汇率,“空转”针对的是利率。
1月9日开始升级,公告发行600亿离岸央票,创下历史上最大单次发行规模。
紧跟着1月10日,公告暂停公开市场国债买入操作。
1月13日更是疾风骤雨,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5上调至1.75。
同一天,中国外汇市场指导委员会召开,用词严肃,说了“三个坚决”。
1月20号,LPR降息落空。
梳理完毕,我们再看这些措施都是啥意思:
1,看下区别,三季度货政报告还是“外汇弹性”,2025开年变成了“韧性”。
一字之差,稳汇率优先级提升了。
2,最大规模的央票,在离岸回笼人民币,人民币变少了,贬值压力就小了。
宏观审慎参数上调到历史最高水平,跨境融资能借到更多美元,换汇需求就少了,也能对冲贬值压力。
3,为什么暂停国债买入?央行做了非常详尽的解释:
长期国债票面利率是固定的,但二级市场波动很大。
比如2023年底买进30年期国债,现在卖掉,票息还不到3%,但价差回报接近20%。
既有国家信用能吃票息,还能买卖赚差价投机,这自然会吸引各路资金入场炒作,长期国债收益率加速下跌。
问题是,一旦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收益率上行几十个基点,债券价格就会暴跌,像2022年底那一波收益率上升+赎回踩踏,很多人不熟悉、不了解、不顾忌高回报后的高风险。
这么看就很清晰了:从1月5号至今的半个多月时间,在中美利差扩大,擅长极限施压的总统就任前,央行一直在做非常严密的准备,甚至可以说是防备,也指向了月初四季度货政报告里提到的两条关键信息。
1,对汇率容忍度到临界值了。2,严防资金空转投机。
这两块我们分开说。
稳汇率,已经有些亚洲货币保卫战的意思了。
国君宏观报告,在特朗普就任前的两个月里,彭博亚洲美元指数(亚洲一篮子货币兑美元)的表现,自去年10月以来一路下行,截止1月第二周,跌幅超过5%,并创下了20年以来的低点。
印度卢比连续七年收跌,创历史新低。
韩元扩大跌幅并逼近1500的关键心理水平,续创2009年以来新低。
人民币已经是非美货币中很强的品种了,但1月上旬也跌破了7.3关口。
不同国家,面对汇率贬值有不同的应对方式。
韩元和卢比,基本处于放任不管的状态。
国君宏观的报告,卢比从1980年代就开始一路贬值;韩元现在的汇率水平,也仅仅比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略强。
弊端是,这两个货币在市场动荡时更容易受到攻击。
好处是,不和市场硬钢,不消耗外汇储备,还能推动出口和旅游,韩国股指去年甚至涨了5%。
专研外汇领域的经济学家里,推荐大家可以看看管涛的著作,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全球进入浮动汇率制与固定汇率制并行的时代,他在书里列举了三种汇率政策:
1,盯住美元方案,优点是能缓解恐慌,能给到市场最宝贵的信心。缺点是无法根本上消除基本面偏弱造成的资本外流压力。
2,有管理浮动方案,渐进式贬值能减轻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却容易刺激贬值预期。
3,完全自由浮动方案,优点是一步到位,长痛不如短痛,缺点是有可能触发系统性风险。
也就是说,对任何国家,目前没有无痛的汇率解决方案,选择任何汇率政策,都意味着放弃其他政策选择可能带来的好处。
卢比和韩元,更像是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案相结合。
其实,我们近几年对汇率的容忍度也一直在提高,但更倾向于第一种,原因在于:
1,特朗普上任前,反而比上任出手后更值得警惕,讹诈的精髓在于没有落地前的心态博弈,不能任由汇率肆意波动,否则难以收场,此时稳汇率的优先级,高于“适时降准降息”。
2,贬值落不着什么好处,西部证券的报告说,目前人民币贬值压力主要来自金融账户而非经常账户。
国际上,当经常账户出现逆差造成贬值压力时,本币贬值是可以改善国际收支的。
但我国目前贬值压力主要来自金融账户,汇率贬值对于降低金融账户逆差的效果是不确定的。
3,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和贸易顺差国,通过贬值促进出口和顺差扩张,这两年已经不只是小摩擦了,自己贬值压力已经够大了,外头又不落好。
而且,我们的CPI涨幅低于海外,即使名义汇率保持不变,实际汇率本身也会贬值。
所以央行前段时间把汇率作为第一优先级,是在特定的时间窗口下,做出权衡利弊的选择,你说危机意识也行,说政策定力也罢,先为2025年的冲击做好准备。
防空转,是对内的另一个层面考虑。
什么叫资金空转?简单解释是:钱堆在金融体系,没有流向实体经济。
再区分一下,空转分三种。
影子银行,2008-2013年,银行通过信托和理财,投向非标的城投和房地产,后来通过限制流向解决了。
同业空转,是2014-2016年,银行发同业存单投向信托券商和基金,钱压根没往实体进,后来央行直接提高资金成本也解决了。
信贷空转,钱确实到了实体,但是没有用于再生产和消费,又去存款买理财了。
现在的情况,更像是第三种。
华创张瑜的报告做了很细致的分析,过去12个月,非银机构新增存款规模达到6万亿,非银机构向实体投放资金3.5万亿,新增存款明显高于新增向实体投放,也就是说:大量的居民存款,淤积在非银机构。
报告测算居民超额存款可能达到40万亿~50万亿,经济正常的循环,应该是企业给居民发工资,居民再消费流回企业,现在是企业存款一路向下,居民超额存款一路向上,不花了,不消费了,大家都变得抠抠搜搜了。
做实体利润率太低,各行各业都是价格战,不挣钱,房子更别提了,钱存在银行,利息降的跟蚊子腿似的又没意思。
怎么办?提前还贷,买理财保险基金啊,存款搬家就出现了。
中金的报告,截至2024年末,理财行业规模达30万亿元,全年同比增速高达11.8%。
公募基金,券商,保险机构,银行的理财子公司,居民存款流向理财后,相当于这些机构的负债,也要承担成本的,他们是不可能空仓的,当资金淤积在非银机构的时候,债券收益率下行通常都很快。
站在汇率和空转这两个角度,还有特朗普就任和国债发行空窗期这两个时间窗口,去理解央行过去一段时间的操作:
不降息,暂停买国债,发离岸央票,是特殊时间段的特殊操作,先让市场稳下来,再找机会降准降息。
当然,汇率稳不稳,要看美国通胀烧到啥时候,要看美联储降息的节奏。
而长债收益率,表面上是机构无脑抢债,实际上还是实体回报率太低,居民存款无处可去。
也就是说:一旦汇率稳下来,长债收益率回升,该有的还会有。
最后我们聊聊接下来怎么走。
眼下比较尴尬的是,节前是税期+取现高峰,信贷开门红又是历年头等大事,降息窗口已经过了,为了维持节前流动性充裕,那就只有两个手段:加大公开市场投放+降准。
比如22号,央行做了近五年以来的最大规模的单日逆回购。
换句话说:钱紧是肯定的,但不会出现钱荒。
对应的,短期债市不会重复之前的疯狂,等到节后汇率彻底稳住7.3,降息概率会越来越大。
降息就意味着存款利率继续降,继续搬家,还是会有巨多的无处可花的有钱人不做生意去买理财。
买的人越多,理财的收益就越低。
房贷利率,新发房贷顾忌到存量联动机制,3%还是一道坎。
除非:一二线城市的成交又软了,或者万科又带来一波对房企的冲击,连保利华润中海也不拿地,那就可以期待更优惠的政策。
外贸,要看对面的关税恐吓到底有几分真假,加上去年底有不少抢出口的单子,刚上任这段时间,多少会受影响。
但更长的视角来看,2018年都说疯王有多凶,到2020年一看,中国出口和美国进口额还是都在涨。
年年说出口不行,年年出口强的一批。
历史告诉我们,不顾经济基本规律常识的关税战,气势很足,很容易煽动市场情绪,结果却是南辕北辙。
经济如此,做人也一样。
我是蓝白,今天先聊到这,咱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