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蓝白,蛇年大吉。
春节同时发生了两件事:中国房企标杆万科大换血,国资全面接管。deppseek火遍全球,纳斯达克都整不会了。
万科这边,郁亮辞任董事局主席,担任副总裁,大股东深铁董事长辛杰接任,前几天疯传出问题的祝九胜辞任总裁,彻底出局。而四名执行副总裁中,三个都是深圳官方背景。
deepseek这边,创始人梁文峰登堂入室,现身高层座谈会,美股震动,超越GPT登顶免费应用下载榜首,一众AI烧钱巨头的“大力出奇迹”模式被打破。
一个是有几十年楼市“优等生”声誉的房企,被国资全面接管。另一个是中国AI给世界了一点点极致性价比震撼。
郁亮从90年代跟随王石,从总经理到董事长一路开疆拓土,又从巨型房企话事人变成擦屁股的清道夫,他的人生起落,也是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的缩影。
梁文峰从一个广东小镇做题家,变成全球炙手可热的AI大佬,从2015年创立幻方量化到现在,也不过短短十个春秋。
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啊。
与其说这二位是老钱与新贵的分野,不如说是行业兴衰的见证。
先说万科,国资大股东下场,意味着形势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严峻。
2020年的时候,万科年利润超过400亿,当时开再大的脑洞,也无论如何想不到4年后的现在,2024年万科能亏450亿,同比降幅高达470%!
拆解万科上万亿的债务分三块,欠业主的交楼负债规模,也就是合同负债达到了4075亿元,占比33%。
剩下的是欠供应商和金融机构的钱,加起来有6千亿左右。
现在万科存量境内外债券余额合计618亿(境外债按照7.3 元/美元汇率进行折算)。
其中,2025年行权到期362亿,占比59%,集中兑付压力极大。
去年跟大家聊过,挤兑的恐怖之处就四个字:“自我实现”。
或者我们可以叫做“预言自证”:预期不利情况的产生,就会促使人们选择导致该结果的行动。
不管报表是否好看,业务是不是亏损,以后会不会违约,只要市场开始怀疑,就会争前恐后的抽贷、卖出、要账,挤兑潮发生,接下来它就一定会亏损违约。
迅速传染,自我加强,死亡螺旋,别说万科了,这种事谁来也不行。
阻止螺旋只有一个办法,强大的外力介入。
是否真金白银注资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市场相信这个爹是拥有无限子弹的亲爹。
所以我们看到,万科下午发过4条公告,紧跟着10分钟,深圳特区报官媒报道,深圳国资说,截止24年底深圳市属国企资产超过5万亿,全年营收超万亿,有足够“子弹”支持万科。
万科活下去是没问题了,能不能活得好,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
话说,“活下去”这仨字也真是够讽刺。
2018年,在恒碧融一众民营房企大肆扩张时,万科南方区域例会屏幕鲜红三个大字,高喊“活下去”,郁亮讲话称“房地产的转折点实实在在到来了,万科必须对战略进行检讨”。
说是这么说,回过头一看,万科2018-2021年拿地金额都超过1000亿,直到2022年才开始大幅收缩,碰到房企多米诺骨牌式崩塌,反应太过迟钝。
凡事啊,坏就坏在心口不一: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
一边唱空,一边做多,表面空头赚名声,暗地里多头落实惠,求名又求利,泥沙俱下时,悔之晚矣。
知行合一,很重要,做人也一样。
当然,我们也是站在上帝视角戴着后视镜去看的,让我天天吃香喝辣飘飘然,大厦将倾也是浑然不觉。
再来聊deepseek。
这几天老是宕机,前几天没上热搜的时候我用了几次,评测啥的就不做了,数学编程推理能力非常惊艳,网上都有,也不是咱们这一期视频的主题,大家可以自己去试。
我平时用AI并不多,因为大部分模型吹的厉害,用起来也就公式化的套路范文看起来像回事,太多生成的无意义车轱辘话水文,一眼AI。
但这家伙给我的冲击,有点像当初见识到GPT的惊讶,一句话形容就是: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了自己要失业,对,包括各种知识类博主。
ds的成本极低,12月26号发布的V3,1月20号发的R1,之前公布的V3模型训练成本是557万美元,还是用的算力受到限制的H800GPU,仅仅训练了两个月。。。
相比之下,GPT-4o使用上万块英伟达H100芯片(性能优于H800),训练成本都达到了1亿美元。
R1虽然没有公布训练成本,但从API服务定价来看,连o1模型的零头都不到。
前段时间,OpenAI官宣的“星际之门”,4年内要烧掉5000亿美元建算力设施,有人测算,以占GDP的比重来衡量,这个规模与阿波罗登月计划和曼哈顿计划相当。
DeepSeek这么干,市场就开始怀疑英伟达和OpenAI的500B计划,到底有没有必要花这么多钱?谁能出这么多钱?还会不会出这么多钱?
财通证券的报告,DeepSeek-R1在技术路线上实现了突破性创新,成为首个完全摒弃监督微调环节、完全依赖强化学习训练的大语言模型,证明了无监督或弱监督学习方法在提升模型推理能力方面的巨大潜力。
万科的结局,也是房地产的终局。
原来的房企格局,是保利华润中海之类的央企,万科金地为代表的混合所有制房企,华发建发为代表的地方国企,以及龙湖恒碧融为代表的民营房企。
随着除龙湖滨江以外的民企全面退出,万科金地混合所有制房企落幕,国资正在全面接管楼市。
中指院数据,2024年22城累计拿地金额中,央国企占比为46%,地方国资占比为32%,两者合计高达78%。
更进一步想,万科对楼市的冲击,更大程度上是对其他央国企的震动,如果连保利绿城中海华润都不敢拿地了,楼市又会变成什么模样?
也就是说,以后只有央企才能力开发新盘,以后只有一二线城市的好地块才能卖出去,以后只有适合一小部分有钱人的大户型改善盘才有市场。
以万科为代表的地产旧动能在肉眼可见的消退,过去三年的土地出让金,固投、销售额、投资额以每年两位数的跌幅不断缩水,好在制造业效率的提升带动机电设备出口与出海,将附加值分给了不靠金融杠杆、不靠债务驱动、不靠透支未来收入的产业和劳动者。
那些身背负债,身处地产上下游的从业者,在飞速增长期背负杠杆的三四十岁“千禧一代”,承受了转型带来的刻骨寒意。
反过来看deepseek,这涉及到中美的AI叙事。
天风宏观的报告,我们面临的是人口老龄化加速,城镇化+土地财政+基建+金融信用扩张的闭环转不动了,高负债的反噬制约消费欲望,AI 机器人 新能源汽车,产业升级箭在弦上。
美国这边,强美元的底层是科技和军事,为了制造业回流,产业链封锁,AI叙事既是美股支撑,反过来说也是美股、美债、美元和美国经济的脆弱性之一。
对美国来说,如果AI叙事不能够继续发散,美国就会面临如何解决高债务、高赤字、高利率问题的现实挑战。
所以要烧钱,狠狠的烧,高端算力芯片,AI壁垒越高越好,小模型无法成功,进而我们看到,似乎只有垄断AI基建的巨头(英伟达、谷歌、微软)赚到了钱,进一步强化美股美元美债,而下游的初创公司却陷入到“烧钱”但不赚钱的困境。
对中国来说,如果AI叙事发散加速,已经承受了地产带来的阵痛,近几年作为经济支柱的制造业优势又可能受到削弱。如果AI叙事发散放缓,反而可以获得更多的转型时间和政策空间。
这似乎是很痛苦的抉择:全面押注AI会赢得未来,星辰大海的故事确实激动人心,但每年暴增的大学毕业生,返乡的超龄农民工,房地产后遗症下的沉重债务负担,全产业链门类下的制造优势,转型的伤痛又需要足够的时间去消化。
而现在最缺的就是时间。
deepseek似乎代表了在主流的美国式烧钱AI叙事之外,跳出AI军备竞赛,一种“小力出奇迹”的可能,给转型赢得时间。
当AI还无法产出普惠居民部门的财富时,宏观调控能腾出余力,用强力的财政刺激,为那些庞大的、没有被AI惠及的、成为地产时代落幕代价的低收入者们提供兜底。
当然,这只是一种可能,但这种可能再微弱,不去试,怎么知道会不会变成现实?
我是蓝白,今天先聊到这,咱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