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中国」河北·阳原

扶摇天下人文 2022-04-13 17:36:14

阳原县是河北省张家口市下辖的一个县。在河北省张家口市西南部,桑干河流域,邻接山西省,大秦铁路经过境内。

西风战马黄沙地,古堡笛声烽火台,胡服骑射和汉唐盛世的光辉在这里留下无穷韵味。因阳水流经大地这里被称作阳原。

考古

泥河湾,阳原县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在考古学家眼里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地理单元。由于不断发现远古人类的大量遗存,近一个世纪以来,泥河湾一直吸引着世界考古学家的目光。

1921年,法国古生物学家桑志华为即将建立的北疆博物院筹集实物标本。传教士文森特将自己在泥河湾采集到的化石交了上去,一座古人类留给后人的巨大宝库从此打开。

在随后近一个世纪的考古发掘中,380余处早、中、晚不同时期的人类生活遗址,让泥河湾成为全球罕见的古人类文化遗址群。

2001年,马圈沟首次发现了人类进餐的遗迹,大象骨骼以及众多石制品散落,骨骼上清晰可见砍砸和刮削痕迹。一幅远古人类肢解动物刮肉取食的场景,生动得仿佛刚刚发生,从来没有一个遗存如此生动地呈现远古人类的进餐。马圈沟遗址震惊了世界。

在世界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中,考古遗址的年代学及其各个文化层年代的确定异常重要。利用古地磁学方法,马圈沟人类活动的年代被确认。剖面层年代的最终确定,让马圈沟遗址成为了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起源地。

由于具有重大的文化意义,2001年3月,泥河湾旧石器时代遗址群的调查与挖掘,入选“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泥河湾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再一次受到了世界的关注。

七个月后,在此又发现了层位最低、时代最早的遗址。这意味着将泥河湾盆地旧石器的年代又向前推进了数十万年,达到距今200万年以前。泥河湾成为非洲奥杜威峡谷外第二个距今超过200万年的人类遗址。

数万件古人类化石、动物化石和各种石器展示了从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的演变全程。上世纪70年代,在泥河湾发现的遗址已经镌刻在中华世纪坛青铜纪念甬道上。

进入新世纪,泥河湾的考古新发现不仅向前推进了人类历史的年代,也告诉人们,人类不仅从东非的奥杜威峡谷走来,也有可能从中国的泥河湾走来。

鉴于泥河湾遗址在史前文化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价值。2002年,泥河湾地质遗迹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篝火燃烧的土地上,阳原的远古文明温暖照耀、绵绵不绝。那些历经时代更迭,沉淀于土地和记忆中的过往,吸引着人们不断探寻追索阳原的历史。

古迹

先有开阳堡,后有阳原城,开阳堡被称作中国北方最古老的邑县之一。阳原的历史如岁月的风沙嵌入了这座古堡。

在东西长约350米,南北长约216米的近长方形城墙里,井字结构的街道形成九宫街,城门洞内的铺路石经过千年踩踏,光滑如镜。

根据《史记.赵世家》的记载,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封长子章为代郡安阳君。赵章将治所设于安阳邑,这就是开阳堡的由来。

2300多年的漫长历史,让开阳堡有“开阳原县村庄先河”之说。安阳君赵章的到来,让安阳邑逐渐兴起,但很快,赵章因不满赵武灵王改立太子发动了沙丘宫变。

随着宫变败北,安阳邑逐渐衰落,到了唐代,开阳堡阴商贸再度兴盛起来。作为贯通南北的交通要冲,中央政府设置了兴唐府,阳原成为沟通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边贸城。

城内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人们在戏楼下欢聚,在城隍庙前祈福。民国24年的《察哈尔省通志》说,现存的开阳堡就是唐朝所建,而开阳堡最宝贵的价值就在于保留了千年古城的整体风貌,为研究唐代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为了保护古堡,当地政府为村民们选址修建了新村,大部分村民已迁出古堡,而不忘过往的老人们依然还在古堡里为游人讲述阳原的辉煌往昔。

作为阳原的地标,开阳堡凝固了两千多年的时光,也镌刻了历史的兴替。西汉时设并州代郡,下置三县,阳原为其中之一,朴实如泥土的地名,早已在时间上定义了阳原的一山一水。

民俗

阳原是中国毛皮文化发祥地之一,也是“毛毛匠”的起源地。阳原“毛毛匠”专以碎皮缝制技巧闻名于世。

精湛的技艺是阳原“毛毛匠”的金字招牌。元朝时,阳原设有曾为朝廷生产毛皮制品的纳失失局。大批西域工匠涌入阳原,各地工艺交流融合,技法日臻纯熟。

明代,作为茶马互市的贸易中心,张家口逐渐成为中国重要的皮毛集散地,来自蒙古高原的珍贵毛皮在这里加工后销往全国各地。

一代代阳原“毛毛匠”通过张库大道前往蒙古乌兰巴托和俄罗斯恰克图经商。今天,在乌兰巴托著名的“阳原街”依然有阳原人经营店铺。

唯有握持本心,才能将手艺传承。阳原人将祖辈的智慧化为对材料的珍惜和对手艺的崇敬,让起源于阳原的毛皮文化从阳原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

音律

冯子存,1904年出生在阳原县西堰头村。迫于生计,他很小便离家卖艺,在走南闯北的卖艺生涯中,冯子存常常孤身一人在荒无人烟的黄沙地里骑着骆驼,迎着大风吹笛子,也因此练就出一身“顶风笛”的功夫。久而久之,人送绰号“吹破天”。

《喜相逢》是冯子存的代表作。这首流传于内蒙古的民间小调,经冯子存的点石成金,变成了表现情人惜别重逢的经典乐曲,展现了竹笛惊人的艺术表现力,在中国笛子独奏曲中是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在中国民族乐器大家族中,笛子始终扮演着配角,直到《喜相逢》的出现,这种格局才被打破。

1953年的汇演结束后,冯子存调入了中央歌舞团。曾经的流浪艺人变成了笛子演奏家,冯子存心存感激。

《放风筝》是确立竹笛独奏乐器地位的扛鼎力作。冯子存运用自创的“飞指花舌”音,生动地模拟了风筝的升起和降落。

阳原的雄关大漠孕育了冯子存的艺术风格,在阳原,一代代年轻人传承着冯氏的竹笛艺术。。“笛韵浑如丹凤叫,板声有若静鞭鸣”,婉转的笛声飘荡在阳原大地,深情的旋律是一个质朴的生命,对艺术的坚守,也是一段历史在阳原大地上的回响。

悠久的历史,秀丽的山川、淳厚的乡音、丰富的民俗,阳原如华北大地的一颗星辰熠熠闪光。烽火弥散,匠心独钟,乐音涤荡,古堡映霞。古老的阳原要用百万年的宏大刻度才能丈量出它的厚重内涵。阳原是古老的,也是开放的,走出去的阳原人正向世界展示着阳原的魅力。

阳原的故事,从远古的篝火旁冉冉升起,正向着希望的田野走去。

0 阅读: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