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主旋律剧能讨得年轻人的欢心?

影艺独舌 2021-06-03 22:27:47

《觉醒年代》又上热搜了。已不知是今年第几次被夸。近年来,主旋律作品似乎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大江大河》《跨过鸭绿江》《山海情》皆有拥趸,《觉醒年代》开播之后,更是掀起了一波“yyds”(永远的神)的称誉狂潮。

由于这部剧描摹的是1915年到1921年的故事,始于新文化运动,终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故此,但凡有类似的党史剧播出,必然有观众将之与《觉醒年代》对比。“范本”一立,后者怎么看怎么不顺眼,往往做得越多就错得越多。

观众也很理直气壮,每每发出“与《觉醒年代》比差远了”的评论,而后再回味一通前者的生花妙笔,于是热搜不断、议论非常。至少,光笔者在社交网站上看到的类似话语,就不少于数十处。媒体也愿意推波助澜,实在是热闹极了。

更有甚者,还做出“年轻人喜欢主旋律”的判断。以一剧之功成,推果及因,大呼原来如此,非要剖出其中三昧不可。

如果只拿今年成功的《山海情》《觉醒年代》来说,年轻人不仅更喜欢主旋律了,台播剧中他们甚至只喜欢主旋律了。不信去翻一翻豆瓣的打分人数,两者加起来破了50万。可主旋律剧难道只有这两部吗?

它们固然是品质之作,是可以写进电视剧史的存在。

但单以如此标准来评判主旋律剧,又有点过犹不及。就像不是所有的历史剧都是《大明王朝1566》,不是所有的战争剧都是《我的团长我的团》一样。

更遑论,过往也不是没有如它们标准的主旋律剧,今时的党史剧也不是那么不值一提。只能说,在大众舆论的不断升温之下,观众陷入了一种刻奇语境。

数据依旧惨淡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喜几家愁。纵然赶上了建党百年的重要节点,主旋律剧需求扩大,但这类作品在剧集市场并非供不应求。

都在拍主旋律剧,都在演伟人的故事,有的就能快马扬鞭,有的只能苦苦等待。事实上,看类型剧是否被年轻观众所接纳,只要看市场是否愿意大手笔为之买单即可。

就拿党史剧来说,创作这类题材剧钱是不会少花的,但实现收支平衡并不容易。卫视穷了好一段日子了,如今剧集的消费意愿主要看视频网站。但平台的手笔非常谨慎。

据我了解,今年有两部剧的网播之路颇为坎坷。一是都市爱情剧《若你安好便是晴天》,选择了在自家应用上线,用户以付费点播的形式观看。

二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大浪淘沙》,开播时没有网播渠道,只在YouTube露了个脸,播出一周后才选择全网上线。

是不喜欢网播吗?呵呵。

能在视频网站与观众见面的主旋律作品,也没有取得太高的热度。由于优酷、爱奇艺隐藏了前台播放量,我们只能在腾讯视频的具体剧目中一探究竟。

刚刚提到的《大浪淘沙》,上线时间比电视台晚了一周,但毕竟临近收官,前台总播放量也破了千万。船至中途的《光荣与梦想》,前台总播放量七百多万。

再次者是《中流击水》和《向警予》,两部剧分别在央视一套、央视八套与观众见面,但前台总播放量都没破五百万。近期,在腾讯视频最热的主题创作,是正在湖南卫视热播的《理想照耀中国》,前台总播放量也堪堪破了一亿。

单从这一数据来看,确实不高。毕竟,随便点开一部小甜剧,其前台总播放量少说也有个大几千万,更不用说这个月颇热的《御赐小仵作》了。而两版《山海情》前台总播放量相加,也只有4.5亿。

当然,腾讯视频的数据毕竟只能做个观察。由于主旋律作品往往全平台上线,所以真实的播放量可能还得再多个几倍。可管中一斑,料得全豹。

或许有人会以主旋律电影反驳。前年国庆档上映的《我和我的祖国》,去年国庆档上映的《我和我的家乡》,每部平均票房30亿。可谓大爆了。

但更要看到,电影与电视剧不同。《祖国》和《家乡》的成功,是一种主旋律类型片商业化的成功,影视剧无法效仿。毕竟,两种艺术形式的节奏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必须承认,有破圈的主旋律剧,《大江大河》《山海情》《觉醒年代》皆是如此。但更多的主旋律剧仍然不被多数人熟知。

究其原因,并不是因为创作者能力不高、水平有限,而只是不契合互联网的口味,或者说,不契合观众的刻奇情绪。就连《觉醒年代》,也经历了一个冷启动的过程,首轮播出并不滚烫,是后续的口碑效应慢慢引来了众多的“后知后觉”者。

文艺作品有标准吗?应当是没有的。“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于主旋律来说,更当如此。

年轻人究竟喜欢什么主旋律?

《觉醒年代》的成功可以“复制”吗?

当然,用复制这个词多有不妥。文艺作品需要独创性,拾人牙慧只能成为印刷品。但观众的口味是可以把握的,或者说,近几年的口味是可以把握的。

笔者窃以为,要将主旋律作品拍成年轻人喜欢的样子,还真得顺藤摸瓜,从《觉醒年代》《山海情》《大江大河》这些作品中,看到观众的呼吁和叫好。

首先,理想主义和“爽感”不能少,这代表着作品的审美高度。

苏轼词云,“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句话用在此处最为合适不过。

《觉醒年代》最澎湃的情感,莫过于浩然之气。这股气,可以穿透思想史、社会史,也可以穿透病态的商业的剧集市场模式。这股气,是爱国者、救国者的正气,是开拓者、斩棘者的毅气,是理想主义者不断奋进的真气和勇气。

不是所有的主旋律作品都有浩然之气。有的剧徒具其形,不具其神;有的剧只写矛盾,不重史仪;有的剧空谈主义,浑如棒读;有的剧自以为是,藐视观众。更有甚者,为了避免同质化,只顾拍史书细微角落,忘了大节,徒留笑谈。

“爽感”也不可少。宋玉与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闷热之时凉风吹来,颇为清爽。但要是风再刮得大些,那就只能倍添烦忧了。文艺作品也是如此。写网文的读者知道,“爽感”不能直给,也不能多给,得循序渐进,渐到高潮。

同样是党史剧,同样拍五四运动学生罢工,《觉醒年代》笔力雄健,大处实,小处虚,一环扣着一环,数集才慷慨悲昂,洞见真谛。

可有的作品,场景没几个,行动没几处,学生蓦然就罢工了。纵然场面拍得再宏大,也只见得造型,不见得香气。一蹴而就的“爽感”,制作再精良,顶多算文笔优美的“小白文”。

其次,浪漫的真实和真实的浪漫要均衡。

《觉醒年代》不是对史书的侧写,《山海情》也不是对历史的复刻。

前者以一种中庸姿态,践行着浪漫主义写法,几乎对剧中所有人都做了美化处理。尤其像辜鸿铭、林纾之流,他们的所作所为,被主创谨慎撷取,只见一隅。倘若结合今人考据之历史,更算得上是一种“洗白”了,可年轻观众恰巧吃这套。

沿着《觉醒年代》时间线行走的《大浪淘沙》,就采取了一种相反的姿态。它更像是批判现实主义的怨刺诗,写了党内为了确立正确路线不断斗争的全过程。大抵是过于残酷,年轻观众并不接纳这种笔法,最终网播数据不算好看。

后者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但还是走上了瓜有滚圆的路数。现实矛盾是反映出来了,可解决方式多少有点“开金手指”。加上赶工活急,戏剧冲突只剩自然了。

好在,它拍出了观众想要的真实,一种浪漫的真实:方言、戈壁、沙尘暴。

写到这里,忽然想到了电影《横空出世》。影片中,士兵在罗布泊找到水源的兴奋程度,谁看了不说一句感同身受。犹记得看《汉武大帝》的时候,霍去病带领汉军长途奔袭,百般饥渴,最终饮马长河时的酣畅感,与之别无二致。

最终,还要在制作和质感上下功夫。

这一点,《觉醒年代》做得尤为出色。毛泽东雨中奔跑,见菜市口卖子女时的冷峻;鲁迅写狂人日记,酣畅之时的情难自已;陈独秀家门口泥泞小路,须得铺上砖头才能前行的隐喻……见实亦见史。

不过,制作终归只能算作是加分项。《觉醒年代》亮相前,要说年轻观众心中的主旋律大拿,当属2007年播出的《恰同学少年》,它也算是B站神剧了。这部剧的制作甚是简陋,却并不妨碍它在网友心中的地位。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请以是编验之,我等拭目以待。

【文/冯壹】

0 阅读:67
评论列表

影艺独舌

简介:关于影像和艺人最恰如其分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