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唱反调的文人:欢欢喜喜中的悲凉之音

雨树披纷 2025-02-10 19:21:48

春节,是举国欢庆的时刻,大街小巷洋溢着热闹欢腾的喜庆氛围。

在红红火火的氤氲里,总有一些古代文人,会在不经意间,泛出一抹愁绪的灰暗。

在我们古代,名利双收、功成名就的文人,其实并不多;大多都怀才不遇,或生活困顿,或仕途坎坷,或济世安民的宏大抱负屡屡受挫。

春节之际,阖家团圆,文人们饮酒赋诗,娱宾遣兴。在酒精的作用下,平日里被束缚的情感得以释放,壮志未酬、人生无常、荣枯不定的慨叹,内心深处的苦闷、悲凉和惆怅,便自然而然地从笔端倾泻出来。

这些多愁善感的文人,在辞旧迎新之时,尤其是年岁稍长的,心境更为复杂,对时光的流逝格外敏感,更容易生出愁绪孤闷。

毕竟春节一过,便“老者失岁”,又老了一岁,又失去了一年光景,离暮年又迈近了一步。

唐代诗人裴夷直在春节饮酒时,被年少者取笑一头白发,他感慨道:“自知年几偏应少,先把屠苏不让春。倘更数年逢此日,还应惆怅羡他人。”

这份寂寞与失落,让年长者的愁绪愈发浓重。只是年少者往往难以体会,却不知自己也终有白发苍苍的一天。

然而,年少者很少会有这种先知先觉。

唐代诗人方干,在饮酒诗中自嘲两鬓白发遭人讥笑:“才酌屠苏定年齿,坐中皆笑鬓毛斑。”这位相貌丑陋却颇具诗才的失意者,寥寥数语,便在平淡中流露出浓浓的人生迟暮之感。

在春节饮酒时,唐末词人韦庄,不禁感慨年华易逝:“我惜今宵促,君愁玉漏频。岂知新岁酒,犹作异乡身。雪向寅前冻,花从子后春。到明追此会,俱是隔乡人。”

同样痛感韶华易逝,清代才女顾太清却在《乙未元旦》中写道:“节物惊心同逝水,等闲谁敢负韶华。”发愿不辜负大好时光,为新年添上了一抹积极向上的亮色,一扫消沉的压抑感。

北宋诗人王安石客居异乡,春节时思念亲人,写下“一樽聊有天涯意,百感翻然醉里眠。酒醒灯前犹是客,梦回江北已经年。佳时流落真可得,胜事蹉跎只可怜”。

即便是性格刚毅的改革家,王安石也难免寄情于酒,借酒抒发“断肠人在天涯”的感伤。

正是这些文人的多愁善感,为春节酒诗增添了丰富的内涵,留下了中国酒文化中浓墨重彩的篇章。

他们以酒释怀,消解人生愁苦,用文字记录下内心的喜怒哀乐,让后人感受别样的诗酒气韵,品味岁月尘封的愁思和情志。

0 阅读:2
雨树披纷

雨树披纷

尘世流转几十载,所思所悟付诸笔墨。